《入菩萨行论》第71课
今天继续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本论共分十品,现在宣讲的是第六品——安忍品,安忍是六度中的第三度。该品教诲我们不管是遇到苦难还是有情的伤害,或在学习甚深的法义的时候,内心都要堪能。在不产生嗔恨心的基础上,对伤害自己的有情众生尽可能生起慈悲心;对于甚深的法义,内心当中要如如不动。甚深法义其实就是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通过各种教理让我们的心能够接受并安住在这样的境界中;在学习佛教经论的同时,我们要了知:修持佛法所经历的痛苦和困难,相对于无始轮回来说是有限的,受这种苦具有意义。通过这三种方式对一切境况进行安忍。
第六品主要宣讲了在遇到了违缘、怨敌伤害时,怎样保持利他心和慈爱心。我们要坚持利他,假如某些有情无法体会到修行人内心的伟大精神,以无理取闹或者其他因缘,对发菩提心的修行者或我们造成了伤害,我们也不能放弃利益众生的心。如果遇到违缘产生了伤害对方的心,就是属于抛弃利益众生的行为,这与菩提心的真正利他精神完全背道而驰了。因此我们在学修佛法的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方式训练自己的心,无论遇到任何情况,都不产生不高兴的情绪或嗔恨烦恼,如理如实地修持利他的殊胜行为,这就是学习第六品的必要性。
作为修行菩萨道的菩萨,心胸应该非常宽广,在很多宣讲安忍的教言当中,都提过菩萨的心应该犹如虚空一样,可以容纳各式各样的言行,不管别人对自己是利益或是赞叹,是诽谤还是找麻烦,都可以容纳。其实我们遇到事情动不动就不高兴,乃至发怒、嗔恨,恰恰是心胸过于狭隘之故。内心装满了我执,充斥着自私自利的念头,所以没有地方容纳别人说一句不好听的话,或对我们做不好的事情,狭隘的心胸很难修安忍。能够修安忍的心胸是相对开放和宽广的,菩萨的心胸如虚空般广大无边,可以容纳一切万物,遇到任何好、不好的事情,都能忍受、如如安住。
现在我们的状态怎样呢?可以说是在趋向于心胸完全开放的过程中,介乎于完全不修安忍者和已经完全成熟了的修行者之间。一方面我们的相续还没有完全达到菩萨的境界,另一方面我们也通过学习部分教法,懂得了要安忍,和一般完全不修安忍的人相续也有所不同。要通过《入菩萨行论》第六品的实修引导,进一步扩展心胸,让它逐渐开放,逐渐和虚空一样的境界相应。通过不间断地修炼,相续就越来越开放了,逐渐可以忍受其他众生的各种刁难、辱骂和打击,也可以忍受在修法过程中的一切障难。这就是《入行论》第六品修持安忍的必要性。
己二、安忍之功德:
精勤灭嗔者,享乐今后世。
前面讲到了嗔恨的过患,我们知道不能够生嗔心,否则会有可见、不可见的种种过患,讲了过患之后,还要讲安忍的功德。既了知嗔恨的过患,又知道安忍的功德,就能够让我们尽可能地趋入于安忍和发菩提心的真实修行中。
“精勤灭嗔者,享乐今后世。”其实“精勤灭嗔”就是修安忍,真正的安忍就是相续中不产生嗔恚心,对于别人的刁难等能够如理如实地忍受,如如不动而安住称之为安忍。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各种修法努力灭掉相续中的嗔恨心,其正面的功德就是“享乐今后世”,即今生中可以获得安乐,后世中也可以获得安乐。从一般世间人的想法来看,每个众生都想离苦得乐,世人如此,刚开始修佛法的人也是这样。如果问很多人:你为什么修学佛法?回答就是因为可以灭除痛苦、获得安乐。在学习佛法的最初愿望中,离苦得乐应该是比较重要的目标。怎样才能达到离苦得乐的目标呢?需要很多因果方面的取舍,而修安忍就可以帮助我们达到这一目标。如果有一种方法能让我们在今生和后世都获得安乐,我们绝对会选择它,此处就提到:精勤灭嗔就可以享乐今后世。
今生中怎么获得快乐呢?如前面的颂词所说:如果产生了嗔恨心,白天会很烦燥,晚上心情也不能平静;和人交往也得不到别人的认同,经常发生众叛亲离的情况。反过来就是:如果我们能够安忍,心就很平静,就可以得到一般世间人所向往的种种安乐。如果我们调伏了嗔心,遇到安乐的境我们会快乐;即便遇到违缘、逆境,因为不动嗔恨的缘故,我们也会很快乐。世间让我们不高兴的因素很多,如果遇到逆缘时能够保持安忍,不产生嗔心,就能让相续保持快乐的状态。好好修安忍,能让我们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很快乐,别人也愿意亲近自己,能够感受关系融洽的快乐。世间有和气生财的说法,如果自己脾气好、性格温和,能和他人很好地相处,就有很多生财的机缘,这也是能获得的一种安乐。在今生当中,通过观察可以知道,安忍和嗔心的可见之果正好相反:安忍是白天快乐,晚上也快乐;白天心态平和,因为不生嗔心的缘故,晚上不会烦燥不成眠;也易于与人交往,有很多可见的快乐。一天如此,一月如此,一年如此,一辈子如此。在今生当中,通过安忍调心就可以获得快乐。有些事情是我们今生无法改变的,比如:前世没有做布施,今生可能会很贫穷,贫穷的状况很难一下子改变,但如果我们能有一颗和善的心,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那么相续也会充满快乐。所以,如果能够修安忍,即便没办法改变现有的一些状况,但心依然会得到快乐,这就是今生的一种可见之果。
那怎样享乐后世呢?因为安忍是一种非常清净的善法,以善恶的因缘规律观察,修善法一定会有善果,很多经论提到修安忍的功德:如果我们修安忍,下一世就会相貌端严。因为修安忍时,心很平静,灭掉了嗔恚心,因此能使自己的相貌非常庄严。《入中论》中讲到,一个人在生嗔心、大发脾气的时候,面容会一下子变得面红耳赤或非常恐怖,根据因果规律,今生容易发怒的人,以此因缘下世长相就很丑陋;今生能够经常修安忍的人,下一世能够感得容貌美丽。以前学习过这些因果教法的人,看到一个长相庄严的人,马上就想到这个人前世修了安忍,今生得到了这种安乐的果报;看到丑陋的人或自己也很丑陋,就知道是因为前世容易发火、生嗔心的缘故,所以今生果报已经成熟。
如果能够安忍,头脑会比较清醒,能够分辨是非。在大发脾气、嗔心很严重的时候,头脑是不清醒的,怒火中烧会失去理智,很容易做出出格的事。我们看到很多争吵、打斗的人,乃至于杀人的罪犯,事后都会很后悔,但在当时发火的时候,为什么就观察不到这些后果呢?因为发脾气的时候,怒火已经冲昏了理智,无法像平常一样做出理性的思维判断。但如是修安忍的人,在当时就能保持比较清醒的头脑。把修安忍的这种因带到后世,这个人就会很聪明,遇事很冷静,有能力去分辩是非善恶。在学习佛法的时候,他对经论的理解也非常有条理,而且能够深入其中,知道经论当中究竟的含义,这也是能够带来的一种后世安乐。我们在学佛法的时候,有时会很苦恼某个难题解不开、想不通而埋怨自己,这也可能是因为前世没有真正修过安忍,或者安忍力不够的缘故,所以在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时,就没有以冷静、理性的头脑去思维甚深的含义。
除此之外,修安忍还能够灭除罪过。在别人打骂自己时能够修安忍,那么以前所造下的很多罪业就可以清净。我们学习过小路尊者周利盘陀伽的公案,他以前罪业很重,所以导致今生很愚钝,一个颂词也背不下来。后来,一方面佛陀通过大悲心加持他,让他反复地念诵“扫帚”这一词句;另一方面,在很多人鄙视、辱骂他的时候,他了知这是自己以前的罪业,就如如不动地承受了,其实这就是一种变相的忏悔,虽然不是通过发愿去忏悔,但遇到辱骂的时候能够安忍,也是一种消尽罪业的方式。通过不懈努力,他的前世罪业得以清净,智慧得以引发,很快证悟了阿罗汉果位。因此,修安忍可以清净以前的罪业。
从修行佛法的角度来看,安忍和利他菩提心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能够修安忍,利他心不会遇到违缘,菩提心不会遇到障碍,可以积累非常清净而深厚的善根,而且也不会因为大发脾气而烧毁了自己相续中的善业,所以能够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累积资粮,很快就可以获得涅槃成佛的果位。
安忍的功德非常多,今生和后世的安乐,世间的暂时安乐和出世间的究竟安乐,通过修安忍都可以得到。对我们而言,在学佛的过程中,想保持一颗快乐的心,一颗从容淡定的心,都可以通过修安忍获得。凡夫人的心胸很狭隘,顺缘出现、有点修行的境界或稍微得到一点快乐就无法安忍了,就开始飘飘然了;遇到小小的障碍也无法安忍。所以在狭隘的心中,对好的、不好的东西都忍受不了,因此会出现不好的分别念,引发不好的行为。若能够安忍,好的、不好的事情出现都能忍受,相续就能总是保持一种平静的状态。在修道的时候,如果相续经常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在这种状态中很难真正地了知佛法、修持佛法。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在修道过程中,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遇到大喜、大悲的情况都应把心安住,以平静的状态修持佛法最容易,因为没有受到大喜大悲的情绪影响,该观想的、该作意的、该修持的都可以有条不紊、细水长流地修下去,等资粮修到量的时候,证悟就会自然而然地引发。所以,修安忍可让心恒时处于平静的状态,是修持菩萨道最重要的基础。
下面我们学第二个科判——修持的方法。就是讲如何修持安忍。
戊二(修持方法)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己一(略说)分二:一、思维所断因之过患;二、理当遣除。
庚一、思维所断因之过患;
任何一件事情、一种结果都是由因缘而生:如果因具足了,果就会显现;如果因不具足,果就不会显现;倘若因遭到破坏,果同样也无法显现;即使先有因,但如果有破坏因的外缘加入,果也不会显现。打比方说,…
《《入菩萨行论》第71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