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71課

  《入菩薩行論》第71課

  今天繼續學習寂天菩薩所造的《入菩薩行論》。本論共分十品,現在宣講的是第六品——安忍品,安忍是六度中的第叁度。該品教誨我們不管是遇到苦難還是有情的傷害,或在學習甚深的法義的時候,內心都要堪能。在不産生嗔恨心的基礎上,對傷害自己的有情衆生盡可能生起慈悲心;對于甚深的法義,內心當中要如如不動。甚深法義其實就是一切萬法的究竟實相,通過各種教理讓我們的心能夠接受並安住在這樣的境界中;在學習佛教經論的同時,我們要了知:修持佛法所經曆的痛苦和困難,相對于無始輪回來說是有限的,受這種苦具有意義。通過這叁種方式對一切境況進行安忍。

  第六品主要宣講了在遇到了違緣、怨敵傷害時,怎樣保持利他心和慈愛心。我們要堅持利他,假如某些有情無法體會到修行人內心的偉大精神,以無理取鬧或者其他因緣,對發菩提心的修行者或我們造成了傷害,我們也不能放棄利益衆生的心。如果遇到違緣産生了傷害對方的心,就是屬于抛棄利益衆生的行爲,這與菩提心的真正利他精神完全背道而馳了。因此我們在學修佛法的過程中,要通過各種方式訓練自己的心,無論遇到任何情況,都不産生不高興的情緒或嗔恨煩惱,如理如實地修持利他的殊勝行爲,這就是學習第六品的必要性。

  作爲修行菩薩道的菩薩,心胸應該非常寬廣,在很多宣講安忍的教言當中,都提過菩薩的心應該猶如虛空一樣,可以容納各式各樣的言行,不管別人對自己是利益或是贊歎,是誹謗還是找麻煩,都可以容納。其實我們遇到事情動不動就不高興,乃至發怒、嗔恨,恰恰是心胸過于狹隘之故。內心裝滿了我執,充斥著自私自利的念頭,所以沒有地方容納別人說一句不好聽的話,或對我們做不好的事情,狹隘的心胸很難修安忍。能夠修安忍的心胸是相對開放和寬廣的,菩薩的心胸如虛空般廣大無邊,可以容納一切萬物,遇到任何好、不好的事情,都能忍受、如如安住。

  現在我們的狀態怎樣呢?可以說是在趨向于心胸完全開放的過程中,介乎于完全不修安忍者和已經完全成熟了的修行者之間。一方面我們的相續還沒有完全達到菩薩的境界,另一方面我們也通過學習部分教法,懂得了要安忍,和一般完全不修安忍的人相續也有所不同。要通過《入菩薩行論》第六品的實修引導,進一步擴展心胸,讓它逐漸開放,逐漸和虛空一樣的境界相應。通過不間斷地修煉,相續就越來越開放了,逐漸可以忍受其他衆生的各種刁難、辱罵和打擊,也可以忍受在修法過程中的一切障難。這就是《入行論》第六品修持安忍的必要性。

  己二、安忍之功德:

  精勤滅嗔者,享樂今後世。

  前面講到了嗔恨的過患,我們知道不能夠生嗔心,否則會有可見、不可見的種種過患,講了過患之後,還要講安忍的功德。既了知嗔恨的過患,又知道安忍的功德,就能夠讓我們盡可能地趨入于安忍和發菩提心的真實修行中。

  “精勤滅嗔者,享樂今後世。”其實“精勤滅嗔”就是修安忍,真正的安忍就是相續中不産生嗔恚心,對于別人的刁難等能夠如理如實地忍受,如如不動而安住稱之爲安忍。如果我們能夠通過各種修法努力滅掉相續中的嗔恨心,其正面的功德就是“享樂今後世”,即今生中可以獲得安樂,後世中也可以獲得安樂。從一般世間人的想法來看,每個衆生都想離苦得樂,世人如此,剛開始修佛法的人也是這樣。如果問很多人:你爲什麼修學佛法?回答就是因爲可以滅除痛苦、獲得安樂。在學習佛法的最初願望中,離苦得樂應該是比較重要的目標。怎樣才能達到離苦得樂的目標呢?需要很多因果方面的取舍,而修安忍就可以幫助我們達到這一目標。如果有一種方法能讓我們在今生和後世都獲得安樂,我們絕對會選擇它,此處就提到:精勤滅嗔就可以享樂今後世。

  今生中怎麼獲得快樂呢?如前面的頌詞所說:如果産生了嗔恨心,白天會很煩燥,晚上心情也不能平靜;和人交往也得不到別人的認同,經常發生衆叛親離的情況。反過來就是:如果我們能夠安忍,心就很平靜,就可以得到一般世間人所向往的種種安樂。如果我們調伏了嗔心,遇到安樂的境我們會快樂;即便遇到違緣、逆境,因爲不動嗔恨的緣故,我們也會很快樂。世間讓我們不高興的因素很多,如果遇到逆緣時能夠保持安忍,不産生嗔心,就能讓相續保持快樂的狀態。好好修安忍,能讓我們不管遇到什麼情況都很快樂,別人也願意親近自己,能夠感受關系融洽的快樂。世間有和氣生財的說法,如果自己脾氣好、性格溫和,能和他人很好地相處,就有很多生財的機緣,這也是能獲得的一種安樂。在今生當中,通過觀察可以知道,安忍和嗔心的可見之果正好相反:安忍是白天快樂,晚上也快樂;白天心態平和,因爲不生嗔心的緣故,晚上不會煩燥不成眠;也易于與人交往,有很多可見的快樂。一天如此,一月如此,一年如此,一輩子如此。在今生當中,通過安忍調心就可以獲得快樂。有些事情是我們今生無法改變的,比如:前世沒有做布施,今生可能會很貧窮,貧窮的狀況很難一下子改變,但如果我們能有一顆和善的心,能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不管遇到什麼情況,都能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那麼相續也會充滿快樂。所以,如果能夠修安忍,即便沒辦法改變現有的一些狀況,但心依然會得到快樂,這就是今生的一種可見之果。

  那怎樣享樂後世呢?因爲安忍是一種非常清淨的善法,以善惡的因緣規律觀察,修善法一定會有善果,很多經論提到修安忍的功德:如果我們修安忍,下一世就會相貌端嚴。因爲修安忍時,心很平靜,滅掉了嗔恚心,因此能使自己的相貌非常莊嚴。《入中論》中講到,一個人在生嗔心、大發脾氣的時候,面容會一下子變得面紅耳赤或非常恐怖,根據因果規律,今生容易發怒的人,以此因緣下世長相就很醜陋;今生能夠經常修安忍的人,下一世能夠感得容貌美麗。以前學習過這些因果教法的人,看到一個長相莊嚴的人,馬上就想到這個人前世修了安忍,今生得到了這種安樂的果報;看到醜陋的人或自己也很醜陋,就知道是因爲前世容易發火、生嗔心的緣故,所以今生果報已經成熟。

  如果能夠安忍,頭腦會比較清醒,能夠分辨是非。在大發脾氣、嗔心很嚴重的時候,頭腦是不清醒的,怒火中燒會失去理智,很容易做出出格的事。我們看到很多爭吵、打鬥的人,乃至于殺人的罪犯,事後都會很後悔,但在當時發火的時候,爲什麼就觀察不到這些後果呢?因爲發脾氣的時候,怒火已經沖昏了理智,無法像平常一樣做出理性的思維判斷。但如是修安忍的人,在當時就能保持比較清醒的頭腦。把修安忍的這種因帶到後世,這個人就會很聰明,遇事很冷靜,有能力去分辯是非善惡。在學習佛法的時候,他對經論的理解也非常有條理,而且能夠深入其中,知道經論當中究竟的含義,這也是能夠帶來的一種後世安樂。我們在學佛法的時候,有時會很苦惱某個難題解不開、想不通而埋怨自己,這也可能是因爲前世沒有真正修過安忍,或者安忍力不夠的緣故,所以在遇到一些難以理解的問題時,就沒有以冷靜、理性的頭腦去思維甚深的含義。

  除此之外,修安忍還能夠滅除罪過。在別人打罵自己時能夠修安忍,那麼以前所造下的很多罪業就可以清淨。我們學習過小路尊者周利盤陀伽的公案,他以前罪業很重,所以導致今生很愚鈍,一個頌詞也背不下來。後來,一方面佛陀通過大悲心加持他,讓他反複地念誦“掃帚”這一詞句;另一方面,在很多人鄙視、辱罵他的時候,他了知這是自己以前的罪業,就如如不動地承受了,其實這就是一種變相的忏悔,雖然不是通過發願去忏悔,但遇到辱罵的時候能夠安忍,也是一種消盡罪業的方式。通過不懈努力,他的前世罪業得以清淨,智慧得以引發,很快證悟了阿羅漢果位。因此,修安忍可以清淨以前的罪業。

  從修行佛法的角度來看,安忍和利他菩提心有直接的關系。如果能夠修安忍,利他心不會遇到違緣,菩提心不會遇到障礙,可以積累非常清淨而深厚的善根,而且也不會因爲大發脾氣而燒毀了自己相續中的善業,所以能夠在這個基礎上不斷地累積資糧,很快就可以獲得涅槃成佛的果位。

  安忍的功德非常多,今生和後世的安樂,世間的暫時安樂和出世間的究竟安樂,通過修安忍都可以得到。對我們而言,在學佛的過程中,想保持一顆快樂的心,一顆從容淡定的心,都可以通過修安忍獲得。凡夫人的心胸很狹隘,順緣出現、有點修行的境界或稍微得到一點快樂就無法安忍了,就開始飄飄然了;遇到小小的障礙也無法安忍。所以在狹隘的心中,對好的、不好的東西都忍受不了,因此會出現不好的分別念,引發不好的行爲。若能夠安忍,好的、不好的事情出現都能忍受,相續就能總是保持一種平靜的狀態。在修道的時候,如果相續經常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在這種狀態中很難真正地了知佛法、修持佛法。所以佛陀告訴我們,在修道過程中,應該保持一顆平常心。遇到大喜、大悲的情況都應把心安住,以平靜的狀態修持佛法最容易,因爲沒有受到大喜大悲的情緒影響,該觀想的、該作意的、該修持的都可以有條不紊、細水長流地修下去,等資糧修到量的時候,證悟就會自然而然地引發。所以,修安忍可讓心恒時處于平靜的狀態,是修持菩薩道最重要的基礎。

  下面我們學第二個科判——修持的方法。就是講如何修持安忍。

  戊二(修持方法)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己一(略說)分二:一、思維所斷因之過患;二、理當遣除。

  庚一、思維所斷因之過患;

  任何一件事情、一種結果都是由因緣而生:如果因具足了,果就會顯現;如果因不具足,果就不會顯現;倘若因遭到破壞,果同樣也無法顯現;即使先有因,但如果有破壞因的外緣加入,果也不會顯現。打比方說,…

《《入菩薩行論》第71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