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果有了種子,把種子播在田裏可以長成莊稼;如果沒有種子,就不會長莊稼;如果先有種子,但是種子被火燒焦了,也不會長出莊稼,所以世上一切果都是因緣而生,善法如此,惡業煩惱也是如此。
所以我們要觀察因、所斷之因的過患是什麼?此處主要指引生嗔恨的因,什麼是引生嗔恨的因?我們要通過學習去了知,知道其過患之後,要想方設法地去斷除這個因,因一斷除,果就不會出現。我們相續中有很多惡業種子,在每一個衆生相續當中都存在嗔恨、煩惱的種子,種子已經存在了,那現在我們要做的是什麼呢?怎樣讓這些種子不現行?如果種子萌芽了,怎樣讓它失去功用?這些方面是我們可以做的。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修持大悲心、修持安忍、修持菩提心,讓粗大的煩惱不現行。但因爲每個凡夫的對治力都是有限的,多少還是會産生不高興的狀態,假如煩惱現行,産生不高興的情緒並逐漸滋長,就有可能演變成強烈的怒火和嗔恨。所以,在剛剛生起嗔恨之因的時候,了知它的過患和如何斷除是很重要的,所以要思維所斷因之過患。
強行我不欲,或撓吾所欲,
得此不樂食,嗔盛毀自己。
第一、二句講到了嗔恨的因,第叁、四句講到由因所産生的嚴重過患。首先我們分析正因是什麼?此處的因有兩種:第一種是“強行我不欲”,第二種是“或撓吾所欲”。“強行我不欲”:意即別人強迫我做我不想做的事。比如說我們走在街上,突然來個強盜,用刀逼著讓我們把錢全部拿出來,這是我不想做的事情,但不拿不行,因爲生命受到了威脅,在這種情況之下把錢交出來,這就是“強行我不欲”。除了被打劫之外,還有很多大到很大、小到雞毛蒜皮的事都是“強行我不欲”的例子:如強迫我去做某事,我很不樂意;再如現在社會中有強拆強占的現象——爲了城市發展,你的房子必須挪走,但拆遷費等條件還沒有談妥,就強行把房子推倒,把人趕出去,這也是一種“強行我不欲”。第二個是“或撓吾所欲”:意即阻擾我想做的事情。例如,我想去一個地方旅遊,其他人擋著不讓我去,這時很容易産生不高興的情緒。我想做的事情,不讓我做,這就是讓我們産生不高興的一種因。因此,寂天菩薩經過智慧觀察,發現引生嗔恨的原因就是這兩種:一個是強迫我做我不喜歡做的事,另一個就是我想做的事情,因他人或別的因緣阻止我去做,這就容易引發嗔恨。
剛開始也許只是因一點小事情不高興,有些人脾氣好一點或者對治力強一點,馬上通過其他想法克製住了,沒有讓它發展下去;有的情況是首先不高興,然後慢慢開始生氣,進而産生嗔恨心,之後越來越強烈,最後大發脾氣。我們觀察修行和日常生活,産生不高興很多時候都是這兩種情況。兩個人一起做事,也容易産生不悅意的情緒:因爲行事風格不同,一個人想這樣做,另一個人想那樣做;吃飯的時候,他想這樣吃,另一個人想那樣吃,都容易引起摩擦和不高興。遇到這種情況,雖然我們相續中有煩惱種子,但學過佛法就要用佛法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要讓不高興的情緒繼續滋長。作爲凡夫人,我們都會産生不高興的心態,但是修行人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在産生不高興的時候,想方設法將其化解掉,或讓它停留在某種狀態中逐漸消于無形,這就是我們在修行中要做的事。每個人都不是天生的安忍高手,相續中都會有煩惱,都會産生不高興,都會有發脾氣的情況,但關鍵是我們要利用這些因素來修道。如果已經修成了安忍,這些修法不用也罷,但關鍵是我們還有因,種子還在,很容易産生嗔恨心,所以應當把學過的教法用上,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一次調伏成功,兩次調伏成功……我們的心胸就慢慢開闊了,這就是訓練心胸逐漸開闊的必要修法。世間也有很多通過鍛煉或技巧來調整心態的方法,如拓展訓練就是通過一些必要的鍛煉,讓自己心胸開闊、抗打擊能力加強等,也有一些收效。現在我們通過學習佛法中清淨的智慧,在遇到情況時應該理性地思維、觀察,將相續當中不高興的情緒、意樂平複下來,這是我們要逐漸開始下手觀察、修行的地方。
接下來講嗔恨的過患,後果就是“得此不樂食,嗔盛毀自己”。前面講了兩種嗔恨的因:“強行我不欲,或撓吾所欲”,這兩種因緣都引發同一種情緒——“不樂”,不快樂就是引發嗔恨心的直接因。如果平時我們相續當中經常出現不快樂的情緒,就像一個人有了充足的食物,身體便會健壯一樣,如果我們經常因“強行我不欲,或撓吾所欲”而産生不快樂,就會“嗔盛毀自己”——嗔恨心逐漸增盛,最後將自己的相續完全毀壞。
我們知道,嗔心屬于十不善業,是貪嗔癡慢疑五毒之一,在大乘修道中是菩提心的違品,嗔心不僅毀壞了當前的快樂,還毀壞了後世的安樂;不但毀壞了現在的修法,甚至毀壞了未來的菩薩果乃至于佛果;不僅毀壞了自己,也毀壞了他人;作爲修行人還毀壞了清淨的教法。說得輕一點,個人修行不成功只是一個失敗的修行者,但說嚴重一點就是給佛教蒙羞。當然,有些人認爲我只代表自己,但其實有時候我們代表了佛法,因爲你是佛法的修行者。不學佛的人看到你這個學佛者脾氣這麼大,經常做出傷害別人的行爲,遇事不能忍耐,他們就會想:學了佛法怎麼還會這樣?修佛的人也不過如此……”會對整個佛法産生不好的想法。從這個方面觀察,生嗔不僅是生個嗔心而已,連鎖反應特別多,我們認真觀察會了知,不調伏嗔恨心、不真正修安忍的過患非常多。
所以我們應當了知生嗔的因,在修行、生活中,有很多“強行我不欲,或撓吾所欲”的情況,在遇到這些情況的時候,要立刻覺察到這是“強行我不欲”的情況,或那是“或撓吾所欲”的情況,提醒自己注意,在最開始的時候不要生起不快樂,在此基礎上慢慢地讓它消亡,安住在安忍的狀態中。
庚二、理當遣除:
了知了嗔恨心的過患之後,怎樣斷除它呢?如何具體操作安忍的修法?第二個科判就宣講了這個道理。
故當盡斷除,嗔敵諸糧食,
此敵唯害我,更無他余事。
我們了知過患之後,應該盡力去斷除嗔恨這個怨敵的糧食。它除了傷害我之外,沒有其他的事可做,所以不能容忍它的存在,它時時刻刻都會傷害我,所以要非常小心謹慎地提防。此處告訴我們要斷除嗔敵的糧食。
在古代戰爭中,滅敵一方面通過正面打擊敵人,瓦解其戰鬥力,還有一個方式就是斷絕他的糧食,阻斷其後勤的供給,這在古代、現代戰爭中都是一種常用的軍事手段。我們很熟悉的《叁國演義》中有很多這樣的故事,如曹操非常善于斷別人的糧道;諸葛亮如何劫糧草、斷糧道、屯糧等。糧草中的“糧”就是人的糧食,“草”就是馬的食物,如果把糧草斷掉,後勤供給不上,前線吃不飽當然就沒有戰鬥力,很容易被消滅;或者沒有糧食了,自然只有退兵。現在的戰爭也一樣,不管是一戰、二戰,勝敗關鍵就看後勤的支持,後勤供給非常充足,彈藥、食品、醫院設施等如果做得很好,前線打仗就容易取勝,倘若後方出現問題,戰爭就很難維持,很容易失敗。
寂天菩薩通過我們容易理解的比喻,很善巧地告訴我們,與嗔恨的怨敵作戰也一樣,首先要斷嗔敵的糧食。我們就像在和嗔恨心作戰,怎樣才能戰勝它呢?當然,一方面要修持正法,保持正念,修持菩提心和對衆生的大悲心等等,另外還要斷絕嗔恨心的糧食。它的糧食來自于前面所講的兩個因緣:一個是“強行我不欲”,第二個是“撓吾所欲”,這兩種情況就是能夠讓嗔心不斷壯大的來源,所以在剛剛産生的時侯,就要斷除不快樂、不悅意這種嗔心的食物,嗔恨心就會沒有力氣而容易被正法打敗,所以我們要盡量斷除嗔敵的諸糧食。此處“諸糧食”直接理解就是不悅意,因爲有了兩種因緣,就會産生不悅意的情緒,如果任其發展壯大就會變成嗔恨。所以我們要想方設法地斷除嗔恨敵人的食物——不悅意。
嗔恨的怨敵到底是怎樣一種狀態?頌詞將它和世間的怨敵作了比較:“此敵唯害我,更無他余事”,間接地宣講了世間的怨敵。世間中,我們認爲張叁是我的怨敵,要時刻地提防他,其實很多時候是自己的一種心理作用。張叁這個人我把他定義成我的怨敵,但他是不是真正時時刻刻都在傷害我呢?其實不是。張叁也是一個人,也需要做很多人做的事情,比如他要睡覺,在睡覺的八小時當中就沒辦法傷害我,我是安全的;此外他還要吃飯、工作,還要交友、做他喜歡的業余愛好等等,其實他真正能夠傷害我的時候很少,或他能夠産生傷害我的念頭本身就很少,再把這個念頭付諸實踐,成功率也很小。真正這樣觀察分析下來,世間的怨敵除了害我之外,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其實傷害我的機率非常低,對我造成的傷害相當有限。
但嗔恨的怨敵不是這樣的,“此敵唯害我”:“唯”字就簡別了世間的怨敵——他還要做很多其他事情,其實傷害我的時間很少,而嗔恨的怨敵不是這樣。當然二十四小時持續不斷生嗔心的人幾乎是沒有的,但只要生起來了,它就是害我的,存在一小時也好、五分鍾也好,只要它存在,它不會做其他任何事情,唯一就是傷害我。所以嗔心一旦産生,就會給我們造成很大的傷害。首先是內心中的傷害,産生嗔心之後內心不愉悅,或者令修法中斷,之後還可能升級,還要付諸行動去打擊別人、辱罵別人,做很多不冷靜的非法之事。在很多竅訣中講到,世間的怨敵不算真實怨敵,因爲還可能化敵爲友,真正了義的怨敵就是煩惱,嗔恨的怨敵就是了義的敵人。當然除了嗔恨之外還有貪心等,但此處我們主要講嗔恨,它作爲了義的怨敵,就是傷害我的,內心中一旦産生,除了害我之外,沒有任何利益可言,也絕不可能化敵爲友,突然來利益我,這種情況是不會出現的。所以只要是它存在,哪怕僅僅五分鍾,就會實實在在地傷害我,所以我們要了知應當遣除嗔恨的迫切性…
《《入菩薩行論》第71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