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第82課▪P3

  ..續本文上一頁報。

  比如說,一大群人氣勢洶洶地到了親友家中,破門而入去逼債。我聽到消息之後,馬上就趕過來了解情況:你爲什麼欺負我的親友?對方說:他去年借了我的錢,現在還錢的時間到了,他不還,我讓他還錢。了解到二者之間有這種借貸關系,按理來講應該想方設法把錢還清,這是智者應該做的事情。同理,以前親友傷害過對方,現在對方來找他還賬,我了解之後便應該止嗔,不應該嗔敵。對于止嗔和應不應該有所作爲的方面,前面已經分析過。

  醜二:是故斷除嗔彼:

  

如是體解已,以慈互善待,

  

故吾當一心,勤行諸福善。

  如是體解了業因果的道理之後,就應該以慈愛心相互善待。應該一心一意地修持安忍的善根,並在安忍的情況下,再修持其余的利益衆生善根。“如是體解已”如果我們了知了業因果,便能內心釋然而安住在安忍的狀態當中

  “以慈互善待”我們以慈心去對待對方,解開冤冤相報的緣起鏈,然後以慈心影響對方,對方亦會以慈心回報于我,衆生之間應該這樣。

  如果自己和其他人發生矛盾,一般人的想法會是:如果對方原諒我,那麼我就原諒他;如果對方不原諒我,我也不原諒他。雙方很難主動邁出第一步。第一步對于一般的衆生而言是非常困難的事情,總是希望對方先服軟,然後我再服軟。

  然而,作爲一個菩薩來講,就不應該等對方先服軟我再服軟。應該主動以慈心去對待對方,然後通過不間斷的、恒常穩固的慈心觀待對方,讓對方接受到我的慈心的信息,然後他也逐漸地善待我。在業果關系上面,我們走出了好的一步。

  我也好、親友也好、怨敵也好,都是輪回中同病相憐、被叁苦所折磨的痛苦衆生,我們都有很多煩惱、痛苦,何必再苦上加苦呢?正如同行的幾十個人被歹徒劫持了,遭到囚禁,大家都是人質、都是受害者,此時應該相互慈愛、相互幫助,想方設法一起脫離匪窟。倘若于此苦境之中反而彼此勾心鬥角,互相打擊、互相敵對,便是苦上加苦。

  對所有衆生而言,從局部和短暫的關系來看,似乎有種種尖銳的矛盾。但是,如果能夠以更高遠的視角來觀察,便會意識到所謂親怨關系的渺小。從整個輪回來看,我們同樣都是輪回衆生,都有叁苦、都有煩惱,都被很多痛苦所折磨。我們最重要事情,應該像人質渴望獲得自由一樣,把如何從輪回當中脫離作爲終極目標。而短期目標就是衆生彼此相互善待、相互幫助、相互鼓勵、相互解決身心上面的矛盾。

  按理來講,同是天下淪落人,都是輪回中的痛苦衆生,互相之間應該有一種理解、寬容、以慈互待的心態,在這個基礎上相互鼓勵、相互幫助,相互産生道心、産生空性的智慧等等而出離輪回。

  一些大德講過,當我們看到衆生時,首先不要對他下定義、貼標簽:這是一個壞人;這是我的怨敵……因爲一旦貼了標簽之後,我們的態度馬上就不一樣了:他是我的怨敵,所以我要怎麼樣;他是我的親人,所以我要怎樣怎樣。

  我們應該怎樣做呢?其實,當看到一個衆生的時候,我們應該首先生起一種想法:他不是我的親人、或是怨敵,僅僅就是一個衆生。父母也只是衆生,怨敵也只是衆生。如果我們把貼在衆生上面的種種標簽取掉之後,他就是一個單純的、有痛苦、有煩惱、具有想要離苦得樂的樸素願望的衆生而已。如狗、貓、蚯蚓、螞蟻等旁生,它們也有一個樸素的願望,就是離苦得樂,除此而外別無所求。

  所以說,作爲同樣淪落的衆生,我們應該互相善待、互相發慈愛心、互相幫助。哪個衆生落難了,我們就要去幫助他;哪些衆生遭殺了,我們通過買生、放生幫助它們脫離痛苦;誰遭遇困難,我們都去幫助,即便幫助不了,也要對他生起善心。

  有人會問:其他人都不做,爲什麼我要主動去做呢?

  其實,就好像一群人落入了土匪的巢穴,雖然都是人質,但是其中也有一些人,由于閱曆、智慧、能力突出而逐漸成爲領導。作爲一個領導者,就應該多承受、多擔待,應該出謀劃策帶領其他人脫離匪窟。同樣,我、親友、怨敵乃至于旁生、地獄等等衆生,我們都是輪回的人質。因爲我受到了佛陀的教育、被上師攝受、學習過發菩提心的教法,所以我的能力在衆生當中要突顯一點,就像人質當中的領導一樣。既然成了領導者,就應該多擔待。

  既然我作爲衆生當中一個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接受了菩提心方面的教育,那麼心理承受力應該大一點,所以我應該主動地站出來,做一些領導應該做的、可以做的事情。雖說我們和其他人從衆生的角度來看是一樣的,但因爲我們發了菩提心、成了菩薩,畢竟有所不同,所以有義務、有責任幫助他們逐漸走出輪回。

  作爲一個領導,他的氣量、方式都應該和團體當中的一般人不一樣。既然發了菩提心,我們的責任就大一些,心胸就應該廣闊一些,擔待的就應該多一些。如果遇到辱罵、傷害,或者有人對我不滿,很明顯就應該多擔待,然後主動地去考慮如何幫助這些人,逐漸令其樹立正念、修習正法,逐漸引導他們趨向解脫。這是一個菩薩應該思考的地方,不應該把自己置于普通人的標准,甚至比世間標准還要低。我們的心量應該大一點,應該比其他的世間人思考得多一點,遇到事情的時候成熟一點。

  故吾當一心,勤行諸福善”,要一心一意地勤行福善在安忍基礎上,還要修持更多的利他心,引導其他衆生發起善心、蘇醒種性、修持菩薩道等等。能夠直接令其發心的,讓他發心;不能夠直接令其發心的,就向他們介紹能夠學習發心理論的地方,怎樣去除違緣等等,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做很多事,能夠這樣就可以斷除嗔恨怨敵的這種心態。

  今天的課就講到這個地方。

  

《《入菩薩行論》第82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