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第81課
發了菩提心之後,我們一起學習寂天菩薩所造的《入菩薩行論》。《入菩薩行論》所宣講的是發菩提心,課前大家也是爲了利益一切有情而發菩提心,如何發菩提心呢?這部論典就是告訴我們應該怎樣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一個方面是我們在內心中想一想也算是發菩提心;還有更深層次的意思,就是要在內心生起菩提心。怎樣在內心中生起菩提心?必須要通過一系列的修持才可以。
菩提心是以利他爲核心,《入行論》也主要講怎樣打破自私自利心,生起殊勝的利他心態。我們學習《入菩薩行論》到現在,這個特點是很明顯的,《入行論》就是想方設法地告訴我們:對于利他要産生殊勝的意樂。
現在我們已經學習到了安忍品。我們要真正去利他的話,利他的思想就不能受到違緣的傷害,而安忍的敵對面或反面就是嗔恚,嗔恚和利益衆生是直接矛盾的。如果我們對張叁李四、對任何一個有情有嗔恚心,那麼我們在這種心態中不可能有利益他的念頭。所以爲了讓我們對每一個人、每一個有情,都能夠生起而且保持這種利他的念頭,我們必須要修持安忍。只有通過修持安忍、止息我們的嗔恚,這種偉大的、利他的菩提心善念,才可能真正從無到有在心中生起來,之後從淺到深,達到非常穩固乃至究竟圓滿。安忍和修持利他的確是非常有關聯的。
在整個大乘菩薩道的過程中,在整個《入菩薩行論》中,貫穿始終的一個概念是利益衆生。如果我們不深入分析觀察、串修,利益一切衆生非常容易變成一種總相、概念。我們好像是發起了利益衆生的心,但是我們也會發現:一方面我們是發了利益衆生的心,但在具體面對單個衆生的時候,特別是不熟識的人,或者自己的怨敵時,我們很難真正生起利益對方的念頭。
我們發了菩提心之後,爲什麼會覺得發了菩提心好像無法落實到生活中、修行無法落實到實處呢?我們分析原因,會發現其實自己的發心只是一種總相、一種總體概念而已,並沒有真正地落實到我們內心深處。所以我們現在必須要反複串習或刻意強調對單個有情、對眼前這個衆生的利益之心。不管遇到任何衆生:親人也好,根本不認識的張叁也好,怨敵也好。我們要從方方面面觀察,引生對這個有情的慈愛和利益之心。如果我們對于單個的有情能夠從內心深處産生利益他的心,那麼我們就可以對一切有情生起利益之心。
真正的修行並不是口號,而是要落實到非常具體的行爲中,落實到針對非常具體的每一個有情上,尤其是我們的身邊人,如果我們對身邊的人無法産生利益之心,那麼對于毫不認識的人,怎麼可能真正産生利益之心呢?
我們修行時,應該從身邊的有情開始著手——不管遇到的是一只小蟲子、同事,還是家庭成員。如果平時能多串習利他心,把身邊人的關系都處理好,能産生利益他們的心,那麼我們在面對其他衆生時也能如此。
我們接觸的衆生,最近的就是身邊的人,他們很多時候對于我們的利益得失有直接關系。爲什麼我們容易對一切衆生發起菩提心呢?其實一切衆生是個整體概念,對我的利益關系不是特別大。“一切衆生”感覺離我們很遠,既然離我們很遠,那麼我們就可以發心利益他,因爲彼此之間沒有接觸,他不會對我的現有利益産生影響,所以我們容易發起對總體衆生的利他心。但是當我們接觸到具體的張叁李四時,雖然他們也屬于一切衆生,但是他對我的利益會直接造成損害,所以我在面對這些個體時,就很難産生利益之心。
我們認爲:我已經發了菩提心,我是有菩提心的人,我發了利益一切有情的菩提心。但是具體操作起來,似乎對每一個有情都很難生起切實的利他心。這就說明我們的認知方式、修行重點還沒有完全確定。如果我們對于當前的每個衆生都能生起利他心,那麼在以後遇到任何一個人都能生起利他心。在這種前提下,我說我要利益一切有情、利益一切衆生,這種菩提心、利他心才是非常真實的,可以在我們的修行、生活中發揮實際效用,這才叫生起了利他心,生起了菩提心。菩提心、利他心非常有含金量,而不是一種泛泛的、口號式的利他心。
當然,這是我們要經曆的一種過程:首先是泛泛地對一切衆生生起利他之心,然後再把眼光落到當前的每一個衆生、每一個有情上。我們能否從方方面面生起利益對方的念頭呢?這是非常困難的。因爲對方對我自己的實際利益可能有某種威脅或傷害,但就是要遇到這些對境,才能夠讓我們的心在這種實際的碰撞過程中,慢慢地和佛法相融,通過磨煉而逐漸成熟,令內心深處真正産生利他之心。這樣我們修持佛法、修行《入行論》就有了最終成就的真實基礎。所以觀待單個有情、對單個有情發利他心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講安忍品的第二個科判:
不應嗔成爲利養之違緣者分叁:第一,嗔罪嚴重;第二,利養無有實質;第叁,遮破有實質之妄念。
前面兩個科判已經學習完了,下面我們共同學習第叁個科判。
醜叁、遮破有實質之妄念
什麼東西有實質呢?就是利養,我們認爲可以通過嗔恨心去獲得利養,其實是一種妄念。
謂利能活命,淨罪並修福,
然爲利養嗔,福盡惡當生。
若爲塵俗活,複因彼退墮,
唯行罪惡事,苟活義安在?
有人說:你們認爲沒有必要爲了利養去生嗔,其實一切並不是如夢如幻、沒有任何實質的,利養也有實質可言。有什麼實質呢?對方就說“謂利能活命”(這個“利”就是利養),他認爲利養的實質在于可以幫助我們:第一活命,第二淨罪,第叁修福。所以,我爲了得到利養去嗔恨對方,是有必要、有理由的。
寂天菩薩回答說:“然爲利養嗔,福盡惡當生。”如果你爲了利養生起嗔心,那麼這種行爲會導致福德耗盡、罪惡源源不斷地産生。“若爲塵俗活,複因彼退墮”:如果是爲了塵俗的生活,爲了追求利養而退墮了自己的安忍,“唯行罪惡事,苟活義安在”?:這樣只是行持罪惡之事,活在世間有什麼意義呢?
下面我們進一步分析頌詞傳達給我們的殊勝意義。對方提出了利養有實質的叁個理由,既然它有實質性,那麼我就要想方設法地去保護它,獲得它,其實這是爲自己生嗔心找一個正當的理由和借口,如果我們不打破這個所謂的理由和借口,還是不能鐵了心、盡一切努力去修持安忍。所以我們首先觀察對方的理由:第一,他覺得利養可以幫助我們活命;第二,利養可以清淨罪業;第叁,利養可以修福。
具體怎樣呢?對方認爲:比如我在世間生活,假如沒有錢財、沒有物質、沒有利養,我的生命就會很快終結。即便是一個修行人,具有利養也可以保證長期修行。前面也有教證“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如果具戒者能夠保養身體,長久存活于世,就能夠做大福德。所以利養對修行是有益的,能夠幫助活命等。爲什麼說利養沒有實質呢?應該有實質。
第二個理由:利養可以淨罪、修福。怎麼可以淨罪、修福呢?比如說:有了利養我就能活下去,就可以忏悔以前的罪業;有了利養,我就可以修福,比如有錢可以買供品供佛、爲僧衆供齋;可以去放生、修經堂、造佛塔等做很多善業。通過利養可以累積很多福報,難道這些不是利養帶來的好處嗎?這就是利養的好處、實質。所以,有誰障礙我獲得利養,我就可以對他生嗔心。
當然,單單從利養能夠讓我們活命、淨罪、修福等單方面來講,並不是說不正確,這無可厚非。爲了要活命,當然需要有利養,我們也可以用利養來淨罪、修福,這些方面當然是對的。但是後面他說,既然利養有這麼多實質,爲了保護利養,我就可以生嗔,這個理由就不正確了,這是一種混淆概念、似是而非的觀點。
我們在修行過程中,必須要把這些問題分析清楚,因爲在我們的思想中,經常會有這種善惡混雜的情況。爲了活命、淨罪和修福,離不開利養是對的;但是爲了獲得利養去生嗔心是不對的。以任何理由生起嗔心都不對,不管是爲了活命、淨罪還是修福,都不應該産生嗔恨心。比如在世間中,我的生命受到了威脅,爲了活下去我就生嗔,不對;爲了清淨我的罪業,我去生嗔也不對;爲了修行福德,我去生嗔也不對。以任何理由、在任何情況下生嗔心都是不正確的。
下面寂天論師告訴我們,“然爲利養嗔,福盡惡當生”。如果爲了利養而生嗔心,其實效果是相反的——“福盡惡當生”:不但得不到福報,而且它會迅速耗盡福德,讓惡業源源不斷地生起來。我們可以具體針對前面的叁個理由一一作分析:
如果爲了活命去生起嗔恨心,那麼這種活命就被煩惱罪業染汙了。寂天論師在前面的頌詞已經講過:“甯今速死殁,不願邪命活,苟安縱久住,終必遭死苦”。如果在世間中活得很不清淨,單單是爲了活命而生嗔,活下來也是邪命,充滿了罪業,像這樣的話,我們活下來幹什麼?就沒什麼必要了。
第二個淨罪:爲了淨罪而去嗔恨。對我們利養作傷害的人,應不應該生嗔呢?我們本來是爲了淨罪,但是如果去嗔恨其他衆生,爲了淨罪去嗔恨,嗔恨的罪業本身就很大,得到的是更多的罪業。在第一品中講過,如果我們對發了菩提心的菩薩發嗔心,隨著你有多少個刹那的嗔心,就會墮地獄多少劫。如果你是個菩薩就必須重新披上發心的铠甲重新發心。所以生嗔會得到很多的罪業,並且和自己淨罪的想法也是背道而馳。
第叁個就是爲修福而生嗔心。本來我們修福是爲了得到福報,但嗔心恰恰是能讓福報很快消失殆盡的反作用力。雖然有錢、有利養可以去…
《《入菩薩行論》第81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