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沒有辦法修持純淨的善法時,我們應該了知:罪業本身是不好的,這個毫無疑問,但我們還是應該盡量多修善法,這對我們會有幫助。
針對一般不學佛法的人,雖然沒辦法讓他們長期學佛法或者如理如實地取舍,但是引導他們盡量地做一些善法也可以。佛在世的時候,佛手下的一些阿羅漢,也開示方法利益一些屠夫、妓女。屠夫不殺生就要餓死,阿羅漢就教他發誓晚上不殺生;對于妓女,阿羅漢就讓她發誓白天不邪淫、不工作。雖然罪業成熟他要受報,但是因爲在造惡的過程當中,有修善法的緣故,以後他也會獲得相應的安樂。
從修菩薩道的角度,還不單純是這個問題,如果我們在修菩薩道的過程當中,有些罪業還沒辦法斷除,我們這個菩提心、發誓成佛的心就不要中斷。只要我們不中斷發菩提心、不中斷利益有情的善心,盡量多修善法,逐漸就能對治相續中的惡業。當然,發菩提心成佛並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今生中我是沒得選了,必須要造罪,但是如果我多修善法多發願,多去忏悔的話,在後世的時候,這個情況就會改變,之後就可以良性循環了。所以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徹底斷盡惡業,也應該製定一種修行的方案,絕對不要破罐子破摔,應該盡量多修其他的善法來進行對治,逐漸地靠近菩薩道,循序漸進地學習菩薩道。
當然我們在講經典、論典的時候,就是鼓勵大家盡量地斷除一切罪業,盡量地修持一切善法,佛希望我們做到,我們也希望別人做到。但在實際的修行當中,對于初學者、對于一些被前世的業果所困者——前世造了業,今生沒辦法一下子改變,但他現在內心中真正産生了一種想要修善法的心,這時我們怎樣去引導呢?如果我們說:你必須要斷除以前的惡業,不斷除你就不要修學佛法了。這樣講對有些人來說,就可能斷了他修善法的因緣。因爲他現在的實際情況就是這樣,的確沒有辦法斷除。另外,不要因爲我現在條件好,可以完全斷除惡業,可以過一種清淨的生活,然後就對于團體當中的道友和其他修法者,要求所有人和我一樣,其實佛都沒有這樣規定過。所以,按照前面的觀察分析,對于那些暫時沒辦法斷除一切惡業的修行人,應采取比較寬容的態度。畢竟修學者素質有高有低,學佛的時間有長有短,前世的因緣有善有惡,但在今生當中,他們同樣生起了一顆想修善法、想發菩提心、想要解脫的心,和我們是一樣的,只不過因爲前世的善惡因不同,即生當中可能有富有貧,選擇的余地有大有小,這個時候,我們應該相互幫助、相互鼓勵。
在剛剛入道的時候、剛剛要學佛的時候,有很多實際的問題在困擾我們。這時候,我們就應該多學佛法,看一看祖師大德在論典中對這個問題是怎樣教誡的。了知之後,我們內心當中就會有一種方向感,對這類有情保持一種相對寬容的態度。
子叁、不應嗔令他人不信者:
什麼是令他人不信呢?有些人誹謗我,其他人聽到誹謗之後,就對我不生信心,然後我就對這個造謠、誹謗我的人生嗔心。下面分析不應該嗔恨這個造謠者。
謂謗令他失,故我嗔謗者,
如是何不嗔,誹謗他人者?
“謂謗令他失,故我嗔謗者”:因爲誹謗令他人對我退失信心,所以我要嗔恨誹謗我的人。寂天菩薩回答說:“如是何不嗔,誹謗他人者?”如果是這樣,你爲什麼不嗔恨誹謗他人的人呢?爲什麼一定要嗔恨誹謗自己的人?因爲根據都是相同的。
我們看這個頌詞更深的意思:“謂謗令他失”。生起嗔心的根據是什麼呢?就是認爲張叁誹謗我,導致其他團體的人或者我們團體的人對我退失了信心,爲了讓其他人不退失信心,我才嗔恨那些誹謗我的人。寂天菩薩就用了同等理反駁:如果你的理由是不讓其他人退失信心而生嗔,那麼同樣的道理,你也應該嗔恨那些誹謗其他人的人。
比如說張叁誹謗李四,導致其他人對李四退失信心,而你生嗔的理由是爲了不讓其他人退失信心的緣故,對誹謗的人我要生嗔心,那麼張叁誹謗李四,也導致了很多人退失信心,爲了讓他們不退失信心,你也應該嗔恨張叁才對。因爲你的根據是退失信心的緣故,不管是對你退失信心,還是對其他人、對李四退失信心,都同樣是退失信心,如果你對誹謗你的人生嗔,同樣也應該對誹謗李四的人生嗔。但實際情況不是這樣的:你只對誹謗自己的人生嗔,而不對誹謗李四的人生嗔。根據都是相同的,爲什麼會出現兩種情況?就說明了你所謂的爲了不讓衆生退失信心這個根據站不住腳。
生嗔可能有千百萬種理由,我們挑一些重點進行觀察分析。你爲什麼生嗔?生嗔的原因就是因爲張叁誹謗我,讓其他人對我退失信心,我是爲了不讓他人退失信心,我才嗔恨他的。那麼,如果是爲了不讓他人退失信心的話,張叁誹謗李四,爲什麼你不對張叁生嗔心呢?張叁誹謗李四也同樣讓其他人退失信心的緣故。令人退失信心的根據是相同的,既然你是因爲看不慣別人退失信心的緣故而生嗔,那麼也應該對誹謗李四的人生嗔。但實際上,如果張叁誹謗李四的話,你好像沒什麼感覺,悠哉悠哉的,但如果是張叁誹謗自己,馬上就一跳八丈高了。這樣分析下來,你對張叁生嗔不合理。要生嗔的話,同樣生嗔;如果對誹謗李四的人不生嗔,那麼對誹謗自己的人同樣也不要生嗔。所以,經過觀察,找不到真正可以生嗔的理由。
有些人在生嗔的時候,因爲不願意斷除嗔恨心,不願意修持安忍,所以就找很多根據,現在就一一觀察這些根據,駁倒這些根據,說明這些理由都是妄執,這樣我們從內心深處就會願意接受不應該生嗔的理論。如果從內心當中接受了,第二步就可以慢慢去改變。如果內心當中沒有接受,觀念上不改變,行爲上也很難改變,如果觀念上改變了,我們的行爲慢慢就會有改變的可能。所以寂天菩薩采用了這種策略,並不是說我們學了這個頌詞之後,馬上就能斷嗔。
首先從改變我們的思想觀念入手,改變了觀念,就會覺得生嗔也不是那麼理直氣壯了,實際上找不到真正的根據。如果從深層次上去分析,把這個問題分析清楚了,再遇到這種事情的時候,就會對自己生嗔的理由産生一些懷疑。因爲我們無始以來對自己發脾氣其實都沒有去真正思考過、懷疑過:我這樣發脾氣對不對?現在至少通過這種觀察,能夠讓我們對自己的一些思維方式産生一些懷疑,産生一些動搖,慢慢再去改變。有些利根者一看到頌詞,就知道生嗔其實沒有一點根據,完全是一種虛妄分別,就下決心對治自己的嗔心。
謂此唯關他,是故吾堪忍,
如是何不忍,煩惱所生謗?
緊接前面的頌詞“如是何不嗔,誹謗他人者”——爲什麼不去嗔恨誹謗李四的人呢?對方就回答說“謂此唯關他”:這只是關系到他人,對于他人信不信的問題,不關我的事,“是故吾堪忍”,所以我可以接受這個事情,可以不發脾氣、不生嗔心,因爲畢竟是他們之間的關系,和我無關。此外,李四、張叁之間其實都是因緣法,所以我可以安忍。“如是何不忍,煩惱所生謗”?如是爲什麼不去安忍煩惱所産生的誹謗呢?
這個頌詞不分析可能會覺得不太好懂,我們分析一下。首先要分析對方的回答“謂此唯關他,是故吾堪忍”。上師的注釋是從兩方面去分析觀察:第一層意思是觀他,張叁誹謗李四,其他人對李四生起信心還是不信,其實有一定的原因。如果李四有功德,其他人就對他生起信心,如果李四本身有過失,其他人就對他不生信心。別人生不生信心,這是他們之間的事情。第二層意思:李四有功德別人生信,李四沒有功德別人不生信,實際上是一種因緣法,既然是因緣所生法讓別人不生信心,看到他們之間的因緣就可以安忍了,就不會發脾氣了。對方是從這兩個方面來回答的。
那麼我們在駁這個回答的時候,也是從這兩方面來回答:按照你的理論來講就是這樣:你有功德,其他人會對你生信心,其他人不對你生信心,說明你有過失。如果因爲自己有過失,導致其他的人或團體對自己不生信心,那麼你有什麼可生嗔的呢?因爲你自己有過失,才導致別人對你不生信心。這是按照你的理論分析觀察得出的結論,所以你不該生嗔。
按照第二層回答的意思,它是一種因緣法,我就可以安忍。那麼觀察別人誹謗你,也一樣是因緣法:我有功德其他人對我生信心,我沒功德其他人對我不生信心,這也是因緣法,所以我應該安忍。張叁誹謗我是煩惱引發的,誹謗是一種果,誹謗的因就是煩惱。張叁有了煩惱的因,就産生了誹謗我的果。這樣,他誹謗我其實是一種不自在的因緣法。如果你能安住因緣法不生嗔的話,也應該觀察到張叁誹謗自己同樣是煩惱導致的因緣法,理該安忍。再往前推分析煩惱的成因,一切都是因緣産生的,沒有任何別的東西。
這個頌詞和上面的頌詞有關聯,雖然字面上不太好懂,如果按照上師所講的意思去分析觀察的話,大概意思可以明白。如果是因緣法的話,我就可以忍受張叁通過煩惱因緣誹謗我的事實。如果我是安住因緣法的話,張叁誹謗我本身就是因緣法,他並非真正刻意自主,所以我就可以真實地安忍。
下面講第二個科判:破嗔于親友造四罪者
前面對我造四罪者,已經觀察完了。然後是破嗔于親友造四罪者,也就是對我的親友造四種罪業,痛苦或蔑視等,如果有誰對我的親友出言不遜,讓他受苦等,我就很容易生嗔。下面針對這樣的造四罪者分析如何修安忍。
壬二(破嗔于親友造四罪者)分二:一、因于對境無害而止嗔;二、破嗔于受害者造罪之人。
首先第一個科判,因爲于對境無害,他所傷害的對境沒有害的緣故,所以我要止嗔。第二個科判,破嗔于受害者造罪之人,如果有誰對受害者造罪起嗔心,破除這個情況。
癸一、因于對境無害而止嗔
首先講因于對境無害而止嗔。科判很清楚,說因爲對境沒有什麼傷害的,把重點放在對境無害的角度上,就可以止息嗔心。頌詞上說,
于佛塔像法,誹诋損毀者,
吾亦不應嗔,因佛遠諸害。
對诋毀、損毀佛塔、佛像、佛法的這些人,我也不應該生嗔恨心。爲什麼?因爲佛、佛塔、佛像等等,其實都是遠離諸害的,它們沒有受到傷害,那我爲什麼對傷害者産生嗔恨心?
我們的心有這樣一種特點,對和我們關系很近的人或物,很容易産生偏執和歡喜,對離我們比較遠的,就容易不聞不問,對經常傷害我們的人,很容易産生嗔恨。這就是心的一種特點,是心和境的一種特殊關系。因爲我們皈依了佛法,認爲佛是導師、正法是正道,佛塔代表佛的意、佛像代表佛的身。就對佛法有一種親近感,所以,誰贊歎我就高興。誰要是诋毀、損毀它,就好像傷害我一樣,我就不高興。
從古至今,形形色色的人因爲前世因緣的緣故,緣佛法、佛塔、佛像會産生形形色色的不同觀念和行爲,我們就沒有必要一一去細述了。有些人緣佛法、佛像就産生好感;有些覺得是一種文化;有些就認爲是一種毒草,不同的觀點很多。就我們而言,對那些诋毀佛法、佛塔、佛像的人,我們比較容易生嗔。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怎樣止嗔呢?如果從感情來定是非善惡的話,那麼我們和佛法的感情很深,它的利益高于一切,誰都不能對它做任何的傷害,如果誰來傷害,我們就可以去毀滅他、對他生嗔心。但是佛教的標准並不是這樣的,在實際的法理當中,不是憑感情來定是非善惡,不管什麼情況,哪怕是你最信仰的佛法被毀滅了、傷害了,或者佛像、佛塔被毀壞了,你都不能生嗔。即便是你最信仰的東西、你覺得最親的東西被毀,都不能因此而生嗔。
我們知道佛法就是講因果法則。不管什麼情況,只要你産生了煩惱、生了嗔心,就是過失。比如說,你是因爲身體被毆打而生起嗔心,實際上,不管你是被辱罵産生了嗔心,還是因爲錢財生嗔心、還是因爲佛塔、佛像被毀而生嗔心,生嗔都是不應該的。我們必須製止一切有過失的情況。從法理的角度講,我們應安住在如理的緣起規則當中,而不能從感情方面去定是非善惡。即便誰對佛和佛法有關的事物做了一些傷害,我們也不應該生嗔。當然,從情理方面講,可能我們很難接受,但是我們從法理角度去觀察思維,應該可以接受。關鍵是我們能不能對這個問題去徹底了解和消化接受。從理論、法理的角度講,這個正理通過觀察是完全應理的、完全可以接受的。比如說,如果有人毀壞佛塔、诋毀佛塔,還有人損壞、诋毀、染汙佛像,或者誹謗佛法等等,我們遇到這些情況是最難忍的。因爲佛、佛法、佛像、佛塔等等,畢竟是引發我們法身慧命的來源,我們是因此而蘇醒了解脫的種性,從而開始決定去修道、去幫助其他人的。所以我們認爲佛、佛法、佛像、佛塔等等是人類的明燈,是人間的福田,我們覺得這麼好的東西,有人還要去誹謗、诋毀,這樣就忍受不了。
但頌詞告訴我們,即便如此也不應嗔。爲什麼不應嗔?對于佛和寂天論師而言,並不需要講很多不應嗔的理由,因爲他們的內心早已止息了嗔恨心。但對我們而言,必須要找一個讓我們不嗔的理由來說服自己,所以給出了一個理由“因佛遠諸害”:從佛的本身來講,佛陀是遠離一切諸害的,佛陀的法身、智慧、功德沒有任何人能傷害得了。而佛塔、佛像等等只是佛的一種代表,誰把佛像砸爛了,把佛塔損壞了,我們就覺得好像對佛做了傷害,其實這些傷害只能夠把佛像——佛在人間的代表暫時性地毀壞而已,對佛、對佛的教法本身其實沒有任何傷害。佛像是一種有爲法,因緣散盡的時候會毀壞,或者由于地震,洪水等也會毀壞。佛塔代表佛的意,佛的意怎麼會毀壞呢?意沒辦法毀壞,智慧沒辦法毀壞。佛像是佛身的代表,從實際情況來講,佛的金剛身也是沒辦法毀壞的。那麼佛法呢?佛的法——經典、論典,只是一種載體。其實真正的佛法,佛的法義本身沒有辦法被任何人損壞,所以說“因佛遠諸害”,佛和佛法的本性遠離了一切諸害。既然傷害者沒有辦法對佛像等做傷害,我們爲什麼要生嗔呢?我們不應該生嗔。因爲佛塔、佛像、佛法的本體是遠離一切傷害的,我們爲什麼對表面上傷害佛像的人産生嗔恨心呢?我們就從這個方面說服自己,對那些傷害佛像的人生悲心。他們很愚昧,沒辦法了知佛像其實是給我們帶來吉祥、帶來福報的。
第一堂課,就講到這個地方。
《《入菩薩行論》第81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