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没有办法修持纯净的善法时,我们应该了知:罪业本身是不好的,这个毫无疑问,但我们还是应该尽量多修善法,这对我们会有帮助。
针对一般不学佛法的人,虽然没办法让他们长期学佛法或者如理如实地取舍,但是引导他们尽量地做一些善法也可以。佛在世的时候,佛手下的一些阿罗汉,也开示方法利益一些屠夫、妓女。屠夫不杀生就要饿死,阿罗汉就教他发誓晚上不杀生;对于妓女,阿罗汉就让她发誓白天不邪淫、不工作。虽然罪业成熟他要受报,但是因为在造恶的过程当中,有修善法的缘故,以后他也会获得相应的安乐。
从修菩萨道的角度,还不单纯是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在修菩萨道的过程当中,有些罪业还没办法断除,我们这个菩提心、发誓成佛的心就不要中断。只要我们不中断发菩提心、不中断利益有情的善心,尽量多修善法,逐渐就能对治相续中的恶业。当然,发菩提心成佛并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今生中我是没得选了,必须要造罪,但是如果我多修善法多发愿,多去忏悔的话,在后世的时候,这个情况就会改变,之后就可以良性循环了。所以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彻底断尽恶业,也应该制定一种修行的方案,绝对不要破罐子破摔,应该尽量多修其他的善法来进行对治,逐渐地靠近菩萨道,循序渐进地学习菩萨道。
当然我们在讲经典、论典的时候,就是鼓励大家尽量地断除一切罪业,尽量地修持一切善法,佛希望我们做到,我们也希望别人做到。但在实际的修行当中,对于初学者、对于一些被前世的业果所困者——前世造了业,今生没办法一下子改变,但他现在内心中真正产生了一种想要修善法的心,这时我们怎样去引导呢?如果我们说:你必须要断除以前的恶业,不断除你就不要修学佛法了。这样讲对有些人来说,就可能断了他修善法的因缘。因为他现在的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的确没有办法断除。另外,不要因为我现在条件好,可以完全断除恶业,可以过一种清净的生活,然后就对于团体当中的道友和其他修法者,要求所有人和我一样,其实佛都没有这样规定过。所以,按照前面的观察分析,对于那些暂时没办法断除一切恶业的修行人,应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毕竟修学者素质有高有低,学佛的时间有长有短,前世的因缘有善有恶,但在今生当中,他们同样生起了一颗想修善法、想发菩提心、想要解脱的心,和我们是一样的,只不过因为前世的善恶因不同,即生当中可能有富有贫,选择的余地有大有小,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相互帮助、相互鼓励。
在刚刚入道的时候、刚刚要学佛的时候,有很多实际的问题在困扰我们。这时候,我们就应该多学佛法,看一看祖师大德在论典中对这个问题是怎样教诫的。了知之后,我们内心当中就会有一种方向感,对这类有情保持一种相对宽容的态度。
子三、不应嗔令他人不信者:
什么是令他人不信呢?有些人诽谤我,其他人听到诽谤之后,就对我不生信心,然后我就对这个造谣、诽谤我的人生嗔心。下面分析不应该嗔恨这个造谣者。
谓谤令他失,故我嗔谤者,
如是何不嗔,诽谤他人者?
“谓谤令他失,故我嗔谤者”:因为诽谤令他人对我退失信心,所以我要嗔恨诽谤我的人。寂天菩萨回答说:“如是何不嗔,诽谤他人者?”如果是这样,你为什么不嗔恨诽谤他人的人呢?为什么一定要嗔恨诽谤自己的人?因为根据都是相同的。
我们看这个颂词更深的意思:“谓谤令他失”。生起嗔心的根据是什么呢?就是认为张三诽谤我,导致其他团体的人或者我们团体的人对我退失了信心,为了让其他人不退失信心,我才嗔恨那些诽谤我的人。寂天菩萨就用了同等理反驳:如果你的理由是不让其他人退失信心而生嗔,那么同样的道理,你也应该嗔恨那些诽谤其他人的人。
比如说张三诽谤李四,导致其他人对李四退失信心,而你生嗔的理由是为了不让其他人退失信心的缘故,对诽谤的人我要生嗔心,那么张三诽谤李四,也导致了很多人退失信心,为了让他们不退失信心,你也应该嗔恨张三才对。因为你的根据是退失信心的缘故,不管是对你退失信心,还是对其他人、对李四退失信心,都同样是退失信心,如果你对诽谤你的人生嗔,同样也应该对诽谤李四的人生嗔。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你只对诽谤自己的人生嗔,而不对诽谤李四的人生嗔。根据都是相同的,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情况?就说明了你所谓的为了不让众生退失信心这个根据站不住脚。
生嗔可能有千百万种理由,我们挑一些重点进行观察分析。你为什么生嗔?生嗔的原因就是因为张三诽谤我,让其他人对我退失信心,我是为了不让他人退失信心,我才嗔恨他的。那么,如果是为了不让他人退失信心的话,张三诽谤李四,为什么你不对张三生嗔心呢?张三诽谤李四也同样让其他人退失信心的缘故。令人退失信心的根据是相同的,既然你是因为看不惯别人退失信心的缘故而生嗔,那么也应该对诽谤李四的人生嗔。但实际上,如果张三诽谤李四的话,你好像没什么感觉,悠哉悠哉的,但如果是张三诽谤自己,马上就一跳八丈高了。这样分析下来,你对张三生嗔不合理。要生嗔的话,同样生嗔;如果对诽谤李四的人不生嗔,那么对诽谤自己的人同样也不要生嗔。所以,经过观察,找不到真正可以生嗔的理由。
有些人在生嗔的时候,因为不愿意断除嗔恨心,不愿意修持安忍,所以就找很多根据,现在就一一观察这些根据,驳倒这些根据,说明这些理由都是妄执,这样我们从内心深处就会愿意接受不应该生嗔的理论。如果从内心当中接受了,第二步就可以慢慢去改变。如果内心当中没有接受,观念上不改变,行为上也很难改变,如果观念上改变了,我们的行为慢慢就会有改变的可能。所以寂天菩萨采用了这种策略,并不是说我们学了这个颂词之后,马上就能断嗔。
首先从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入手,改变了观念,就会觉得生嗔也不是那么理直气壮了,实际上找不到真正的根据。如果从深层次上去分析,把这个问题分析清楚了,再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就会对自己生嗔的理由产生一些怀疑。因为我们无始以来对自己发脾气其实都没有去真正思考过、怀疑过:我这样发脾气对不对?现在至少通过这种观察,能够让我们对自己的一些思维方式产生一些怀疑,产生一些动摇,慢慢再去改变。有些利根者一看到颂词,就知道生嗔其实没有一点根据,完全是一种虚妄分别,就下决心对治自己的嗔心。
谓此唯关他,是故吾堪忍,
如是何不忍,烦恼所生谤?
紧接前面的颂词“如是何不嗔,诽谤他人者”——为什么不去嗔恨诽谤李四的人呢?对方就回答说“谓此唯关他”:这只是关系到他人,对于他人信不信的问题,不关我的事,“是故吾堪忍”,所以我可以接受这个事情,可以不发脾气、不生嗔心,因为毕竟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和我无关。此外,李四、张三之间其实都是因缘法,所以我可以安忍。“如是何不忍,烦恼所生谤”?如是为什么不去安忍烦恼所产生的诽谤呢?
这个颂词不分析可能会觉得不太好懂,我们分析一下。首先要分析对方的回答“谓此唯关他,是故吾堪忍”。上师的注释是从两方面去分析观察:第一层意思是观他,张三诽谤李四,其他人对李四生起信心还是不信,其实有一定的原因。如果李四有功德,其他人就对他生起信心,如果李四本身有过失,其他人就对他不生信心。别人生不生信心,这是他们之间的事情。第二层意思:李四有功德别人生信,李四没有功德别人不生信,实际上是一种因缘法,既然是因缘所生法让别人不生信心,看到他们之间的因缘就可以安忍了,就不会发脾气了。对方是从这两个方面来回答的。
那么我们在驳这个回答的时候,也是从这两方面来回答:按照你的理论来讲就是这样:你有功德,其他人会对你生信心,其他人不对你生信心,说明你有过失。如果因为自己有过失,导致其他的人或团体对自己不生信心,那么你有什么可生嗔的呢?因为你自己有过失,才导致别人对你不生信心。这是按照你的理论分析观察得出的结论,所以你不该生嗔。
按照第二层回答的意思,它是一种因缘法,我就可以安忍。那么观察别人诽谤你,也一样是因缘法:我有功德其他人对我生信心,我没功德其他人对我不生信心,这也是因缘法,所以我应该安忍。张三诽谤我是烦恼引发的,诽谤是一种果,诽谤的因就是烦恼。张三有了烦恼的因,就产生了诽谤我的果。这样,他诽谤我其实是一种不自在的因缘法。如果你能安住因缘法不生嗔的话,也应该观察到张三诽谤自己同样是烦恼导致的因缘法,理该安忍。再往前推分析烦恼的成因,一切都是因缘产生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
这个颂词和上面的颂词有关联,虽然字面上不太好懂,如果按照上师所讲的意思去分析观察的话,大概意思可以明白。如果是因缘法的话,我就可以忍受张三通过烦恼因缘诽谤我的事实。如果我是安住因缘法的话,张三诽谤我本身就是因缘法,他并非真正刻意自主,所以我就可以真实地安忍。
下面讲第二个科判:破嗔于亲友造四罪者
前面对我造四罪者,已经观察完了。然后是破嗔于亲友造四罪者,也就是对我的亲友造四种罪业,痛苦或蔑视等,如果有谁对我的亲友出言不逊,让他受苦等,我就很容易生嗔。下面针对这样的造四罪者分析如何修安忍。
壬二(破嗔于亲友造四罪者)分二:一、因于对境无害而止嗔;二、破嗔于受害者造罪之人。
首先第一个科判,因为于对境无害,他所伤害的对境没有害的缘故,所以我要止嗔。第二个科判,破嗔于受害者造罪之人,如果有谁对受害者造罪起嗔心,破除这个情况。
癸一、因于对境无害而止嗔
首先讲因于对境无害而止嗔。科判很清楚,说因为对境没有什么伤害的,把重点放在对境无害的角度上,就可以止息嗔心。颂词上说,
于佛塔像法,诽诋损毁者,
吾亦不应嗔,因佛远诸害。
对诋毁、损毁佛塔、佛像、佛法的这些人,我也不应该生嗔恨心。为什么?因为佛、佛塔、佛像等等,其实都是远离诸害的,它们没有受到伤害,那我为什么对伤害者产生嗔恨心?
我们的心有这样一种特点,对和我们关系很近的人或物,很容易产生偏执和欢喜,对离我们比较远的,就容易不闻不问,对经常伤害我们的人,很容易产生嗔恨。这就是心的一种特点,是心和境的一种特殊关系。因为我们皈依了佛法,认为佛是导师、正法是正道,佛塔代表佛的意、佛像代表佛的身。就对佛法有一种亲近感,所以,谁赞叹我就高兴。谁要是诋毁、损毁它,就好像伤害我一样,我就不高兴。
从古至今,形形色色的人因为前世因缘的缘故,缘佛法、佛塔、佛像会产生形形色色的不同观念和行为,我们就没有必要一一去细述了。有些人缘佛法、佛像就产生好感;有些觉得是一种文化;有些就认为是一种毒草,不同的观点很多。就我们而言,对那些诋毁佛法、佛塔、佛像的人,我们比较容易生嗔。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怎样止嗔呢?如果从感情来定是非善恶的话,那么我们和佛法的感情很深,它的利益高于一切,谁都不能对它做任何的伤害,如果谁来伤害,我们就可以去毁灭他、对他生嗔心。但是佛教的标准并不是这样的,在实际的法理当中,不是凭感情来定是非善恶,不管什么情况,哪怕是你最信仰的佛法被毁灭了、伤害了,或者佛像、佛塔被毁坏了,你都不能生嗔。即便是你最信仰的东西、你觉得最亲的东西被毁,都不能因此而生嗔。
我们知道佛法就是讲因果法则。不管什么情况,只要你产生了烦恼、生了嗔心,就是过失。比如说,你是因为身体被殴打而生起嗔心,实际上,不管你是被辱骂产生了嗔心,还是因为钱财生嗔心、还是因为佛塔、佛像被毁而生嗔心,生嗔都是不应该的。我们必须制止一切有过失的情况。从法理的角度讲,我们应安住在如理的缘起规则当中,而不能从感情方面去定是非善恶。即便谁对佛和佛法有关的事物做了一些伤害,我们也不应该生嗔。当然,从情理方面讲,可能我们很难接受,但是我们从法理角度去观察思维,应该可以接受。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对这个问题去彻底了解和消化接受。从理论、法理的角度讲,这个正理通过观察是完全应理的、完全可以接受的。比如说,如果有人毁坏佛塔、诋毁佛塔,还有人损坏、诋毁、染污佛像,或者诽谤佛法等等,我们遇到这些情况是最难忍的。因为佛、佛法、佛像、佛塔等等,毕竟是引发我们法身慧命的来源,我们是因此而苏醒了解脱的种性,从而开始决定去修道、去帮助其他人的。所以我们认为佛、佛法、佛像、佛塔等等是人类的明灯,是人间的福田,我们觉得这么好的东西,有人还要去诽谤、诋毁,这样就忍受不了。
但颂词告诉我们,即便如此也不应嗔。为什么不应嗔?对于佛和寂天论师而言,并不需要讲很多不应嗔的理由,因为他们的内心早已止息了嗔恨心。但对我们而言,必须要找一个让我们不嗔的理由来说服自己,所以给出了一个理由“因佛远诸害”:从佛的本身来讲,佛陀是远离一切诸害的,佛陀的法身、智慧、功德没有任何人能伤害得了。而佛塔、佛像等等只是佛的一种代表,谁把佛像砸烂了,把佛塔损坏了,我们就觉得好像对佛做了伤害,其实这些伤害只能够把佛像——佛在人间的代表暂时性地毁坏而已,对佛、对佛的教法本身其实没有任何伤害。佛像是一种有为法,因缘散尽的时候会毁坏,或者由于地震,洪水等也会毁坏。佛塔代表佛的意,佛的意怎么会毁坏呢?意没办法毁坏,智慧没办法毁坏。佛像是佛身的代表,从实际情况来讲,佛的金刚身也是没办法毁坏的。那么佛法呢?佛的法——经典、论典,只是一种载体。其实真正的佛法,佛的法义本身没有办法被任何人损坏,所以说“因佛远诸害”,佛和佛法的本性远离了一切诸害。既然伤害者没有办法对佛像等做伤害,我们为什么要生嗔呢?我们不应该生嗔。因为佛塔、佛像、佛法的本体是远离一切伤害的,我们为什么对表面上伤害佛像的人产生嗔恨心呢?我们就从这个方面说服自己,对那些伤害佛像的人生悲心。他们很愚昧,没办法了知佛像其实是给我们带来吉祥、带来福报的。
第一堂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入菩萨行论》第81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