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供佛、供僧等等,但《入行论》第六品开头就讲过:“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生起一刹那很强烈的嗔心,可以把自己一千劫当中供佛、布施有情的善根全部摧毁。我们以修福作为借口,其实采取的行为是严重摧毁福德善根的方便。所以真正分析下来得出结论:为了得到利养而生起嗔心的做法,的确是非常不合理、不合法的一种念头。作者通过分析告诉那些准备修菩萨道,或正在修菩萨道的菩萨们:无论怎么样,不要以利养、活命、净罪、修福为借口去生起嗔心。
很多时侯,我们生嗔心总是认为我有理,有理我怎么不能生嗔心?有时觉得自己理亏就不生嗔心,或者理亏就会认错;但是我如果占理了,就认为我就应该生嗔心。我们就是站在这种似是而非的理由上,如果不把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分析清楚,我们可能会重复以前做过的傻事——现在正在做,以后还会做。这样怎能从这种凡夫俗子的妄念和思维模式中完全地出离呢?永远没有这个机会。所以现在我们要对这个问题做详尽的分析,分析之后就必须要终止这种想当然地、理直气壮地认为可以生嗔心的妄念。现在知道这是错误的了,然后再遇到活命、净罪、修福的因缘时,我们就会想到:不能为此而造罪生嗔心。
“若为尘俗活”:如果是为了世俗的生活,我们去生嗔心,因为生了嗔心的缘故,退失了善行、退失了安忍、善法,我们就会反而堕在恶业中,如果我们活在世间唯行罪恶之事,“苟活义安在”呢?这样我们活在世间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如果一个人是造很纯粹、很明显的恶业,就很容易被别人发现,自己也容易发现。就怕我们表面上是在造善业,其实本质上是在造恶业。所以有时我们在修善法的过程当中,善法的本质是被恶业染污的。比如此处所讲,我们修佛法,为了佛法而生嗔,为了净罪修福而生嗔,表面上看好像是为了善法生嗔,其实发心的本质已经被罪业染污了,这个时侯很难分辨清楚。
有时我们都是给自己找很多开脱的借口,觉得我为了这个目标生嗔心应该没问题。下面还讲到种种情况:我是为了佛法而生嗔;我是为了上师生嗔;我是为了佛像生嗔;我是为了佛塔而生嗔,好像觉得这些理由都是理直气壮的:我可以生嗔心、我可以做非法的事情。但真正分析下来,就如颂词所讲,如果被罪业所染污,“唯行罪恶事”,那么这样活在世间也没什么意义。前面说利养能活命,所以我要生嗔,但这里分析说“唯行罪恶事,苟活义安在?”你这样苟活在世间有什么必要呢?因为这是“唯行罪恶事”,做一些净罪的形象、做一些修福的影像有什么意义呢?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
因果并不是看我们表面上做了什么,而是要看我们实际上做了什么,因缘的法则掺不得半点假。我们在众人面前有时表现修行很好,有时表现修行很不好,其实表现成什么样子对于实质的修持并没有什么影响,关键在于我们的内心实际是什么状况。如果内心被很多烦恼罪业所染污,外表做得再好,其实都没有什么用,这就是自欺欺人。虽然我们在众人面前表现出一个很好的修行者的样子,但通过佛陀的智慧观察,以因果法则衡量之时,自己其实是一个失败者。寂天论师等大德告诉我们,真正的修行应该从实修入手,落到实事当中,要小心翼翼地取舍、调整自己内心,才会在修行佛法过程中得到一些利益。
下面分析颂词“若为尘俗活,复因彼退堕,唯行罪恶事,苟活义安在?”。上师的讲记把一般人的福报和生活方式分为四种:有些人很富裕,生活方式也清净;有些人虽富裕但生活方式不清净;有些人很穷,但生活方式很清净;有些人既很穷,生活方式也不清净。(佛教当中如果有两个法就可以做四类分析,这种方式叫四句观察。)在这个颂词当中,我们有两点可以观察:第一是福报如何;第二是生活方式怎么样。
这四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有两种情况是基本上没办法改变的,有两种情况是可以选择的。哪两种是基本上没得选择呢?就是今生当中的富和贫。今生的富和贫和前生业力有关,前世做了布施或悭吝的缘故,到了今世业果已经成熟,除了一些特殊情况,这种贫和富基本上难已改变,没得选择。
有两种情况可以选择:就是通过清净的方式、还是不清净的方式来生活。今生的贫富大体已定,我们唯一可以选择的是以清净方式生活还是不清净方式生活。对于修菩萨道的修行人来讲,这种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前世的业已经成熟,现在的贫富基本上没办法改变了,作为接受过因果教育的佛弟子,应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呢?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之下,当然尽量选择清净的方式。富裕的人就不用说了,针对非常贫穷或比较贫穷的人来讲,今生也应选择一种清净的生活,颂词引申的意思也是这样。今生虽然贫穷,但清净的取舍,对我今生的修行和后世福报的成熟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反之,则有很大的影响。
再细一点分析:出家人、出家菩萨没有家庭和其他社会压力,选择清净的生活相对容易;但对于在家居士、在家菩萨来讲,做这个选择还是很不容易。因为有生活的压力、家庭的种种责任,那么在家人应当怎么办呢?在佛菩萨和祖师大德的开示中,其实早就提到过这个问题了。宋朝永明延寿大师写了一部书《万善同归集》,通过问答的方式抉择胜义空性和世俗的因果取舍,其中对这个问题就有讨论。有些人认为:修善法必须纯净,选择修善法就不能造罪业,如果你造罪业,就干脆不要修善法;如果既修善又造罪,那算什么?意思是说:如果你要修善法,就要彻底断绝一切恶业;如果你要造恶业就不要修善法。大师的回答是:针对在家菩萨来讲,必定有很多来自于社会或家庭的压力,对于初学者来讲,纯粹安住在善法当中,一点罪业都不造不太现实。所以,如果能够完全避免一切恶业那是非常好的,但如果实在没有办法避免造罪,也要同时修持很多善法作为对治。
现在在学佛团体中,很多居士、在家菩萨和初学者在遇到这个问题时都很头疼,到底该怎么办?一方面是来自于现实社会、生活的压力,一方面是对了知因果法则的畏惧,怎么选择好像都不对。如果选择很清贫的生活,会有很多现实问题:比如你有很多账单要付,要买菜、要付房贷或者要交小孩子上学的学费等等,存在各方面的压力;如果你选择的生活有一点造罪业,从佛教的因果规律来讲,压力也很大,所以很难作取舍。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无始以来我们曾经在轮回中造过这种恶业,现在没办法在短时间内改变。到底有没有一个折中的方案呢?如果我们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不得不通过造罪业的方式生活的话,那我们也不要放弃学佛。如果我的工作是造罪的,比如做杀生或其他带罪业的工作,必须要做,否则没方法挣到钱、得到工资等等。有人以为:既然我的工作不清净,我就没有办法学佛了,干脆放弃学佛,好像所有修学佛法的机会都已经没有了。对某些人来讲,生活方式的选择余地很大,人脉多,阅历广,在整个社会中有很多优势,他可以选择不做这个做那个。但还有很多弱势群体、弱者,包括我们学佛团体中的某些人,他们是没有选择的,如果让他选择清净,他就没有办法生存,这个问题的的确确存在,我们也不必回避。
如果他必须要通过造罪的手段来生存,那怎么办?即便我们没有办法选择生活方式,但在此同时,我们还是可以尽量地修持善法。这二者之间是不是绝对矛盾、绝对抵触的呢?也不是的。其实在没办法选择的情况下,一方面在造罪,一方面也可以多修善法作为补偿和对治。比如说我经常造一些罪业,或是我的工作性质带着一些罪业,但我还是可以做其他的善法,如礼佛、皈依、放生、听课、观修、念咒、念佛等等,都可以做。从修行来讲,有很多方式可以选择,一方面虽然没有办法做到,但是其他方面可以做到。
我再打个比喻:对于居士来讲,五戒是具有可选择性的。如果觉得五条戒律没办法全部守持,就可以选择其中一两条来守。其实这个问题也类似于这种情况,某些善法我可以修持,但其他善法我修持不了,或某种善法我修不了,我可以选择修持其他善法。所以这种情况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处理,不要觉得修善法不能十全十美,就彻底不修善法了,就没有脸再修善法了。这种情况在修佛的过程中是没有办法避免的,佛在世时也有这样的情况存在。因为毕竟我们处于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中没办法在修善法的时候完完全全彻底和恶业决裂。尤其是对初学者来讲,又想修善法,又没办法中断恶业,那怎么办?在无法选择时,在造罪业的同时尽量多修善法作为对治。
永明延寿大师引用《譬喻经》的一个公案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一次一个国王带了很多手下出去狩猎,打猎就是杀生,杀兔子、飞鸟等动物。回来时路过一座寺庙,国王就下马顶礼佛像、转绕佛塔,看到僧人就恭敬礼拜,其他大臣看到之后就很好笑,觉得大王刚刚打猎回来,怎么还去做这些善法?认为国王很矛盾。国王看出了大臣们的想法,就说了个比喻:在一口大铁锅的底部有一块黄金,锅中的水正在沸腾,他问大臣,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伸手去拿黄金可不可能?大臣说不可能,因为水正在沸腾。国王又问:我向锅里倒一些凉水,能不能取到黄金?大臣说这样可以,冷热调和了之后就可以取到黄金。国王说:我打猎的罪业就像开水,现在我去礼佛、供僧、转佛塔,就相当于往开水里面倒凉水,这样我就可以取到黄金一样的功德。这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
所以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不一定要说:我们修行佛法的人,一定要按照最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在一个修佛的团体中,初学者做不到那么圆满,我们应该多些宽容的态度,就像这个比喻讲的一样,如果一直让水沸腾,我们永远得不到黄金,但往里面浇一些凉水,就可以逐渐得到黄金。所以我们在修行佛法过程中,被生活所迫…
《《入菩萨行论》第81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