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阿彌陀佛,頂禮上師!請問《智慧品》中唯識宗所認爲的“識”,指的是阿賴耶識嗎?
生西法師答:可以說是阿賴耶識。
(二)問:我對于《智慧品》的一些概念,是糊裏糊塗的。請問“心不自見心”的心,或者說心識,還有意識和識,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嗎?
生西法師答:有時候有些差別,如果心意識同時出現,往往識是指阿賴耶識,意是指第七識,心是指前六識;有時候心意識是指一個法;在不同的場合,心也是意,意就是識;有時候識出現在破唯識的時候,這時的識又是專門指阿賴耶識。
“心不自見心”這方面就是同,所有的心都可以指。意思是心識沒辦法見到自己,因爲所有心識都有這個特點,所以我們在理解的時候,要看它出現的場合。
前面講了,如果在講中觀宗名言的時候,心就是講我們的六識;在破唯識的過程中,就是指阿賴耶識;有時候是指一種分別念。
不管怎麼樣,看它出現的場合,只不過是因緣不一樣,所産生的識也不一樣,但是裏面的相續是一個相續。在我們相續當中只有一種相續的識,這種識通過它不同的根,産生不同的顯現。比如說一個房子,有六個窗戶,然後裏面有一個人,他通過六個窗戶看出去,都不一樣。這就是比喻我們相續當中,有六個窗戶或者五個窗戶,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加上意根,雖然窗戶不一樣,但是裏面的人是一個,通過六個窗戶,他可以産生六種不同的所見。我們通過六種根,産生六種識,其實六種識,內部是一個識。只不過通過不同的因緣,而有六個識的概念而已,眼識的識和耳識的識,其實內部是一個。只是通過顯現,眼根産生眼識,耳根産生耳識。我們了解的時候,心也好,意也好,識也好,內部只有一個。但是從側面來講,阿賴耶識、意識、意,從這方面有稍微的差別而已。
(叁)問:法師,您所比喻的房子,可以理解成阿賴耶識嗎?或者說這個房子的基礎是阿賴耶識嗎?
生西法師答:不是這個意思。我的比喻不是講阿賴耶識。比喻的意思是,房子像我們的身體一樣,我們的眼睛是一個窗口,耳朵是一個窗口,鼻子是一個窗口,我比喻是什麼呢?裏面的識是一個識,通過不同的窗口,産生六種或者五種不同外在的識,其實裏面就是一種識。裏面的識,我們可以說是總識,也可以說阿賴耶識。其實內部根本上來講,就是阿賴耶識作爲他的主體識,其他的是它的分別識。所比喻的意思,可以從這兩個方面理解的。
(四)問:法師,第七識末那識指什麼呢?
生西法師答:末那識是把第八識執著爲我的我執,把第八識當做我,執著第八識的識就叫做末那識。末那識是梵語,翻譯過來是染汙意,染汙意就是我執的一種,認爲我存在的狀態。
(五)問:第七識和第六識分別意識,有什麼區別呢?
生西法師答:分別意識不是把第八識執爲我的那種識,第七識是執著我,第六識只是分別,比如說這個是瓶子、這個是花,第六識主要是分別這些,但是它沒有執著我。
(六)問:是不是第七識在第六識的基礎之上,又執著我喜歡這個花,請問這屬于末那識嗎?這是我的床、我的房子、我的電腦。
生西法師答:可以這樣理解。反正是我執,執著我。
(七)問:“心不自見心”是可以指前六識嗎?
生西法師答:其實我們要理解阿賴耶識的概念,不是離開了六識之外,有一個單獨的阿賴耶識,而是在眼識當中,有一部分阿賴耶識;在耳識當中,有一部分阿賴耶識。所以“心不見自見心”,可以說在六識當中的阿賴耶識,也可以說是阿賴耶識,其實是沒什麼差別的。
(八)問:那阿賴耶識就可以理解成爲前六識,或者是前七識的集嗎?
生西法師答:對,可以這樣理解,是第七識的總體或者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