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要檢查自己的心理,你爲什麼要打坐修行學佛呢?因爲貪心,又想證果,又想得道,又想成佛跳出叁界,大貪。貪成佛也是貪心,都是一樣的,只不過你的貪換了一個目標。所以真修到不貪之地就成功了,不貪世間法,也不貪出世間法,這樣叫坦然而住。”——南懷瑾《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頂禮法師!如何理解上段話呢?那我們天天的發願"爲利益天邊無盡的衆生而發願成佛或者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貪嗎?如何做才是正確的發心呢?感恩法師。
生西法師答:針對這個問題呢
我們如果僅從發菩提心、求菩薩道的角度來看,我們想要成佛、想要度化衆生,當然也算是一種貪心,也是一種分別心,可以這樣說。但是對于初學者來講,如果我們對成佛、對度化衆生沒有這種希求心,絕對不可能有動力,所以剛開始的時候,一定要有這樣一種分別心,一定要有這樣一種希求心。現在我們把它作爲一種貪欲,其實現在我們的狀態,並不是對于佛果、對于度化衆生過度地貪執,而是我們對于成佛、對于度化衆生根本就沒有産生那麼強烈的希求心,所以在這樣一種基礎之上,我們一定要對佛果産生希求,對度化衆生産生希求,這就是第一個階段的修法。
當我們內心真實産生了爲了度化衆生而求佛果的菩提心之後,在我們修持菩薩道的過程當中,就可以逐漸修持叁輪體空,像一切衆生、佛無所得的這種空性。那麼這個時候斷除對成佛、對度化衆生的貪執,這是屬于第二個階段的修法,或者說這個是菩薩比較高層次的修法,所以這個必須要分清楚層次。並不是說,什麼都不能夠執著,什麼都不能夠分別,因爲這是了義的………如果我們還處在初學階段的時候,連這些都要放棄,這是不應理的。所以大恩上師經常教導我們,應該分清楚什麼是世俗谛的修法,什麼是勝義谛的修法;或者說像在這個地方,我們要分清楚什麼是初級階段的修法,什麼是中級階段的修法,什麼是高級階段的修法,如果這些分不清楚,一概而論的話,我們就沒辦法了解什麼該修,什麼不該修,所以對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善巧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