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服務社會大有可爲

  

佛教服務社會大有可爲

◎釋永信

  中共十七大、十八大報告強調:“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衆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這是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對全黨和全國人民提出的新要求,是對宗教界提出的新希望。宗教界積極參與社會服務事業,主動發揮服務社會的功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是我國宗教界的曆史使命和神聖職責。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衆積極作用既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社會實踐問題。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宗教政策的貫徹落實,我國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衆堅持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積極組織參與各種社會服務活動,使宗教服務社會的領域不斷拓展,形式不斷創新,活動不斷深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13年3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俄羅斯中國旅遊年開幕式上的致辭中說:“中華書畫、京劇、中醫等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雄偉壯麗的叁山五嶽,氣勢磅礴的萬裏長城,獨一無二的兵馬俑,享譽世界的少林寺,陽光明媚的熱帶海灘等自然和人文景觀異彩紛呈。”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贊揚並向全世界推薦一個宗教寺廟,使用“少林寺”一詞,既非“千年古刹”,也非“少林文化”。“享譽世界的少林寺”這一定位,凸顯了少林寺僧團改革開放以來在服務社會中所做出的努力和成就;是黨的宗教政策全面貫徹落實的重要成果;是對各級統戰、宗教部門工作成績的肯定;也是對宗教界、宗教工作部門,特別是對少林寺的鞭策和鼓勵。今天省委統戰部召開“如何發揮宗教活動場所的功能與作用”座談會,非常好,非常有必要,對我省宗教服務社會工作將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宗教慈善是中國宗教的優秀品格

  佛教提倡無我利他、普度衆生的人生觀,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的道德觀,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的奉獻精神。佛教界開展公益慈善活動曆史悠久,有深刻的信仰基礎,有較高的社會公信度。近年來,我省佛教界積極組織參與各種公益慈善活動,諸如爲特定的公益慈善活動開展捐贈或者響應政府號召,參與各種公益慈善性質的捐贈活動;設立或合辦安老機構、慈幼院、醫療診所等公益慈善機構;開展扶貧濟困,社區服務、助學、心靈慰藉,植樹造林,修路築橋等公益活動;打井修渠,發展沼氣,對口援助興辦教育等,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公益活動。對于彌補政府缺位,改善民生,促進社會穩定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003年,少林寺與河南省慈善總會聯合發起並組織實施了“千名孤兒救助”慈善項目,救助河南省境內19個縣1039名4至15歲的孤兒,向這些孤兒每年每人提供560元救助金以及日常生活和學習用品,直至他們年滿18周歲。2004年12月,少林寺捐資成立慈幼院,用以收養來自河南各地適合集體生活的孤兒,目前有一百余名孤兒在少林寺慈幼院健康成長,有近十名孤兒走進高等學府,他們即將步入社會,成爲社會有用人才。

  宗教慈善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對宗教服務社會認識不統一,組織形式比較松散,服務方式比較單一,程度不深,質量不高,視野不夠開闊,加之有的政策界限不清,宣傳報導不夠,政府推力不足,特別是宗教服務社會的平臺太小,層次不高,觀念陳舊,思想保守,致使宗教界服務社會的能量沒有真正釋放出來,影響了積極作用的發揮和服務社會的效果。

  2012年2月,國家宗教局等六部門聯合發文《關于鼓勵和規範宗教界從事公益慈善活動的意見》,明確規定了宗教界從事慈善活動的主要範圍,基本形式,可以享受的扶持優惠政策。這對全面調動和發揮宗教界在公益慈善事業中的優勢和潛力,將産生重要影響。

  從多年宗教服務社會的實踐看,製約宗教服務社會的積極性,影響宗教服務社會成效的主要原因:一是個別地方和一些部門不能正確地看待宗教問題和宗教現象,總是片面地看待宗教的消極因素,在對待宗教服務社會的問題上,認爲是在借助社會公益事業進行傳教活動是借機發展宗教,不能正確面對,坦然接受,甚至幹涉限製。二是對宗教政策了解不夠和把握不准,公共主流媒體,對宗教界開展的公益慈善活動,宣傳報導很少,宗教界開展公益慈善服務社會湧現出好人好事不爲社會大衆所知,消減了對信教群衆的引導示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宗教參與社會服務的積極性。

  二、宗教道德是中國宗教的精神追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四屆全國道德模範時強調:我們按照十八大提出的培育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要求,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道德建設,鼓勵全社會積善成德,以德唯馨。中國傳統宗教道德的一個突出的曆史特點是重視行善積德和道德教化,把去惡爲善放在宗教道德與宗教活動的首位,作爲宗教的主要精神方向,具有維系認同,建立互信,規範行爲的社會功能。宗教界在公益慈善方面雖然有深刻的信仰基礎和較高的社會認可度,但宗教自身不是社會財富的直接創收單位,位于景區,有門票收入的情況會好一些,位于偏僻落後地區的寺廟,自養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募集資金的能力有限,後勁不足。佛教有叁種布施,即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核心是道德布施。宗教道德所倡導的忍耐寬容,謙讓平等,博愛慈悲,不殺生,保護動植物對于維護社會秩序,淨化社會風氣,保持人際關系穩定,緩和社會矛盾,保護生態具有積極意義。在社會轉型、體製轉軌的特定時期,宗教道德是對社會主義道德的有益補充。

  宗教道德來源于宗教教義、禮儀和世俗道德。有深刻信仰基礎,有強大的約束力、感召力和較廣泛的社會需求。宗教道德雖然不屬于社會主義道德核心體系,屬于亞道德。但宗教道德與社會主義道德要求的理念並行不悖,與《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倡導的“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這二十字規範基本一致。宗教道德在提供傳統道德資源,緩解精神痛苦,安撫人心,尋求人生價值和意義方面與社會主義道德有共同的道德境界。在宗教道德的教化和約束力的作用下,通常宗教信徒相對集中聚居的地方犯罪率偏低,社會風氣較好,被基層政府評爲“精神文明先進村”,“平安建設先進社區”,許多信徒家庭被評爲“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等。中共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幹問題的決議》指出,鼓勵一切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社會主義生産力的社會道德,一切有利于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進步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製假惡醜,弘揚正氣的思想道德。當前我國正處在新的經濟社會轉型期,經濟體製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在信教群衆中開展踐行宗教道德活動,積極參加和諧社會建設是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衆積極作用的重要途徑,也是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有益補充。

  踐行宗教道德的根本動力和源頭活水全在信教群衆、信教群衆涵蓋社會各個階層,遍布社會的各個角落,具有廣泛性、草根性、樸實性、示範性和感染力。只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衆,突出慈善、誠信、節製、孝敬、謙讓,生態保護等特色理念,就一定會有強大的生命力,諸如在蔬菜、莊稼、畜禽、種養殖中不違規使用農藥和添加化學製劑;在食品加工、運輸、倉儲中不添加對人體有害物質;生活垃圾進行分類處理;保護生態環境;節約一滴水、一度電、一粒糧食;尊老愛幼,孝敬長輩,和睦鄰裏,誠實守信,文明禮貌。將宗教道德融入到信徒的一言一行中,讓宗教道德釋放出更多的正能量,同社會各界的先進分子一道共同推動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撐。

  叁、宗教交流是中國傳統宗教的優良傳統

  2009年9月,國務院發布《文化産業振興規劃》首次將發展文化産業上升到國家戰略。2011年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這是尋求強國、富國、大國和諧之路的文化宣言。我國經過改革開放叁十多年的建設和發展,綜合國力大幅度提高,在重大國際事務和世界經濟發展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但由于西方意識形態的偏見和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他們抛出“中國威脅論”,誤讀中國的發展,诋毀中國的國家形象。具有崇尚和諧、互容互鑒的中國傳統宗教文化,是我國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資源之一。宗教作爲超越國界、種族、性別、文化的精神力量,曆來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和主要組成部分。曆史上中國佛教對周邊國家曾産生重大影響,對在東亞形成中華文化圈,發揮過重要作用。近年來中國大陸宗教界與港澳臺宗教界的溝通,對改善兩岸四地關系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在當今世界和平發展的大背景下,世界需要了解中國、中國也需要向世界介紹自己,中國傳統宗教文化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中,爲推動世界文明進步做出過重要貢獻。當今,如何將中國傳統宗教文化價值和時代精神兼備的“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理念,貢獻于世界和平,既是國家文化“走出去”戰略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宗教界的重要職責和義務。

  中國宗教文化“走出去”除了國家層面外,更重要的是民間力量,民間交往是基礎,最有活力和生命力,最容易被不同社會製度的國家接受。近二十年來,少林寺堅持少林文化“走出去”,在很多國家和地區形成了少林文化熱,據國外調查機構統計,全世界習練少林功夫和少林文…

《佛教服務社會大有可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