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製心一處和保持良好生活習慣
◎修圓法師
佛教是世界叁大宗教中最古老的一種宗教,從初傳入中國到現在,距今已有兩千年的曆史。大約在佛滅度後500至1500年期間,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其間,佛教陸續由印度往北沿著絲綢之路傳到中國漢地,稱爲“漢傳佛教”。
漢傳佛教裏分爲如來禅和祖師禅,如來禅是依教理次第修習,漸修漸悟,如天臺止觀。祖師禅則是釋迦牟尼佛拈花示衆,迦葉尊者開顔微笑,心心相印。悟佛宗旨:不立文字、教外別傳。這些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祖師禅與如來禅,並無實質差別,而只是證悟徹底性與超越性的程度差別。如來禅是坐禅,講究安般守意的息法息道,與後來祖師禅的參禅、行住坐臥都是禅是不同的。坐禅需要靜慮專注,心一境性。那麼怎麼才能做到製心一處、心一境性?
心一境性,就是心與境一如。打個比方,就好比一個人在走夜路的時候,眼前現出一道光明,後來有路人跟他碰面,打了聲招呼,那道光隨之消散。在被路人打破之前,那個心境一如沈浸其中的境界,就叫心一境性。
其實禅的範圍很廣,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夠做到心念專注到一處就能看到禅。平時,我們念佛、持咒、誦佛、拜佛以及修止觀等等,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做到製心一處。當然,這還需要我們在生活中,時時刻刻的把持好當下一念,不至于生出他念。
祖師禅,其實就是明心見性。祖師禅到了宋朝以後,開始流行參話頭。那個時候話頭有很多,如:念佛是誰?什麼是你的本來面目?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乃至于,念經的是誰?走路的是誰?吃飯的是誰?宋朝以後,念佛的人很多,都參“念佛是誰”的話頭,到現在還持續沿用。
那麼參禅到底是怎樣一種狀態?唐代詩人賈島,有一天在月光下看到一個行腳僧人在敲寺院的門,就即興寫了句詩。上句叫“鳥宿池邊樹”,對于下半句是該選擇“僧推月下門”還是“僧敲月下門”猶豫不定。第二天走在路上“推敲”的過程中,迎面撞上了韓愈的儀仗隊。韓愈見狀沒有責難,而是上前詢問。賈島告知了情況,于是韓愈幫助賈島取了“敲”字,使得全詩更有意境。當你意念完全沈入到一件事情無法自拔的時候,這個推敲的過程其實就是“參禅”。當下的不知道不明白就是參禅的下手處,一旦猜測聯系就會被所知障障住。
日常生活中,我們要保持一個好的生活習慣,需要做到這叁點。第一起居有常,其次要做到飲食有度,應量而食,第叁就是待人接物要有分寸。這叁點就是修行的一個基礎。唯有做到這些,然後再念佛、持咒才有長進。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基礎,就會導致法不入心。睡眠規律才能精神充沛,不至于坐禅時候出現昏沈、掉舉等現象。吃飯最好做到七分飽,過飽過饑,都會對我們的身體各項器官的健康打折扣。待人接物有分寸,才能與人和睦。這些都是修行的一個必要基礎。
在家居士在修行中,保持良好生活習慣,並且做到製心一處,時刻觀照身口意,這樣持之以恒,那麼修行必然會有長足長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