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證到我們的本來,實相般若。講到實相般若啊,因爲我的鄉音比較重,普通話講不好,或許有些聽不懂,請王先生解釋吧。實相般若是什麼呢?實相般若就是真如實相,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實相,都有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就是佛性,就是圓覺,就是真如,就是菩提。這個境界一般人不容易證到。我們凡夫因爲有種種的妄想執著,種種的煩惱、無明,把這個真實實相障礙住了。所以大家一般不學佛的人啊根本不知道有這個東西,就是學佛的人啊,老實講證到這個實相境界的也不多。所以許多人修了許多年,不管你修什麼法。最近有些道友他們跟我講,也是這樣的。…….他們心裏很苦惱,修法得不到什麼確切的覺受。那麼原因呢?就是不懂修法的根本宗旨。因此我們學習《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很重要,也很有實際的意義。
實相,我們思名故義,真實的解脫,真實的相貌。可見我們平時見到的相貌,不是實相,是虛相,虛妄的影相,虛妄的相貌。現在我們要證到自已本有的實際的相貌,要下一番功夫。不管念阿彌陀佛,淨土宗,還有禅宗、密宗等,還有其他種種的法門很多。各人根性不同,所選法門也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一樣的,就是證到實相,用普通的話來講就是明心見性。關于明心見性的問題,有許多人可能搞不清楚。實際上學佛的每一個人,學佛全是爲了明心見性,這句話我們學佛的人首先把它肯定一下,如果這個目標搞不清楚的話,你修行的方向就容易出現偏差,就不容易見到你的本來境界。因此也不能得到學佛的好處,也不能得到學佛應有的受用,當然要了生脫死也是遙遠了,所以各位啊清醒一點。
什麼是明心見性?第一個,心是良心的心,…….心是體,…….,所以要明心見性…….。另一方面,明心的明,心本來不可得,虛妄的。煩惱本來了,不理它就沒有了。所以心本虛妄,了不可得。二祖就是因爲初祖讓他覓心了不可得,他就見性了,成爲禅宗的第二代祖師。因爲妄心不是真實的,但是我們凡夫就是被這不真實妄心所縛,被這個妄心所籠罩,不容易解脫,實際上這個妄心是了不可得的。《金剛經》不是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現在、未來,叁心都不可得。刹那刹那,生生滅滅,但是我們就是上它的當,一來念頭就跟它跑。假的當真的,見到的東西當它不生不滅。這就是我們凡夫心裏的煩惱,也是我們學佛困難的地方。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了,“你們每一個人的佛性跟我一模一樣,智慧德相跟我也一模一樣。但是因爲妄想,因爲執著,所以就不能夠證得跟我一樣的智慧德相。”如果離開妄想,消除執著,那麼一切智,一切智慧;自然智,自有的智慧;無師智,用不著人家教,他自已就有的,智慧現前。這是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講的。
各位,因此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搞清楚了,主攻的就是“妄想、執著”四個字。這裏我們就可以知道,我們要學佛,得到佛教的好處,要了生脫死,要成就菩提。實際上只要消除妄想執著就可以啦。所以指路的方向是很明確的,我們努力的方向也很明確。但是問題在什麼地方呢?因爲這個妄想執著,講起來只有四個字。但是它的力量很大。妄想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第六意識的妄想分別。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它的功能是什麼呢,就是東想西想,分別一切事,妄想分別。因爲分別了,所以他就妄想,是非恩怨,人我,以及對境的種種二元對待的境界,都是妄想境界。所以第六意識對我們的影響力量大。執著是什麼呢?執著就是第七識的我執。我執,跟法執。我執跟法執執著一個我,毛病就出來了。執著我以後呢,它就人我是非呀,貪嗔癡,五欲六塵的境界啊,這地方都有我在。我執是一切貪到我這裏,這就是第六意的分別。所以第六第七兩個識是我們學佛最大的障礙。我們修法的目的就是要把第六識和第七識慢慢慢慢的轉化過來,轉化了以後,第八識和前五識也轉了。所以我們修法如果把第六識和第七識轉過來,轉到無分別的智慧境界。所以講智慧就是無分別,聰明就是有分別。這兩個是不同的。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細地講我們怎麼樣修心,把妄想息下來,證到無上菩提。……因此我們學這部經就要有大乘菩薩精神。因爲這部經就是對菩薩講的。因爲爲大乘者說,爲最上乘者說。實際上我們說的人和聽的人要把自已看成是菩薩,“我就是菩薩”。這話是不是好像就自高自大了?也不是。如果未得謂得,沒有證到道果,就說我已經證到果位了,這就是大妄語。未得言得,未證言證,大話,不可。但是我盡管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我現在修就是爲了成佛,我現在修的就是菩薩行,這不算驕傲,而是大行勤道,就是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因爲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從上面來講就是我們要成佛道,從下面來講就是要度化衆生。所以發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這個還有我們剛才說的明心見性。六祖講只要研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能見性,《六祖壇經》裏有這個話。要見性就念《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爲什麼這個道理?因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叁空到底,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這就是無我相,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就是我相。還有它講無法相也無非法相。所以法相也沒有,我相、法相都沒有。那麼還有什麼呢?還有空相。法相沒有了,我相也沒有了,空相還有。我空了,我已證得阿羅漢果了,我已經證到心空、法空了。這空還是相,還是要把它轉化。所以粗的煩惱就是我相,細的煩惱就是法相,微細的煩惱就是空相。我相,法相,空相,經過這樣叁空到底。所以《金剛經》叁空到底。關于明心見性,我再解釋一下,一方面它是讓我們了解心不可得,放下無始以來執著的相,見到本來。了解心不可得,放下妄想,見到本來。還有明心見性呢?因爲明心了,知道心不可得了,那麼就是起用了。由用歸體,有心一定有體,有用一定有體,所以由用歸體了。還有呢?明心,知道心是空,了不可得。見性,性是有的,並不是沒有,沒有就斷滅了。總的來講,明心見性是我們學佛的目標。實際上有許多人他怕明心見性,認爲明心見性很高,所以修法不得受益。一(開始)修法就要明心見性,就跑得快,修法容易受益。我們許多人這樣想,我們凡夫嘛,業障多得不得了;明心見性那還得了?我們這種人還能明心見性?我們念阿彌陀佛到邊地疑城就可以啦。其實我們應該當仁不讓,就是要明心見性。
關于《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五重玄義。五重玄義是天臺宗的智者大師發明的方法。從五個方面來講經的意旨。一個就是解釋經的名字。一個就是這部經它以什麼爲體。本體是什麼。第叁個呢?明白這部經的修行方法。用什麼方法來修行。第四個呢?這部經起到什麼作用。第五個,這部經在佛教“叁藏十二部”裏究竟占何等的地位。我們現在初步的,通俗的講。各位有很多是初學,高深的大家不懂,所以這裏把比較容易理解的方法告訴大家。金剛般若,我先講名字。爲什麼叫金剛般若呢?金剛就是我們本能的智慧。金剛是什麼?金剛鑽,金剛石。金剛有叁個特性。一個是堅固。一個是明,光明透徹。一個是銳利。它堅固,它不能被別的東西破壞。明,它的本性是很清淨很光明的。銳利,它能破壞別的東西,別的東西不能破壞它。金剛有這叁個作用。這叁個實際上就是體、相、用。堅固是講般若體。明是講般若的相,它的影相是很光明。銳利是講它的用。體、相、用。所以用金剛比喻我們的真如佛性。也就是實相、菩提、圓覺。可見我們這個智慧是金剛心。講來講去,因爲我們無始以來,煩惱妄想太多,現在不認識它。我們業障很多,這是實話,這個業障去了,那個業障又來了。自已掌握不了自已的性格、脾氣、煩惱,一再輪轉,所以我們要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這部經是講金剛般若波羅蜜,金剛是什麼?比喻。般若波羅蜜多是法,方法。以智慧來超度到彼岸,波羅蜜多就是到彼岸。到生死的彼岸,要靠智慧,用金剛的智慧度到生死的彼岸。這是金剛般若波羅蜜通俗的解釋。還有呢,這個“經”啊,就是契經。契就是契合的意思,上契諸佛之理,下契衆生的根性。衆生的根性各人各有不同,講的經契合衆生的根性。一方面契合它講的道理,一方面契合每一個衆生的根性,所以叫契經。還有這個“徑”的意思,還有路徑的意思,也就是成佛,了生脫死的路徑,路就是走路的路。還有“經”的意思也可以解釋爲“常”。這個常就是平常的常。也就是說,這個經所講得道理是永遠也不會變化的。但是它改革的不是它的教義,不是它的宗旨,也不是它所講的真理。重要的它是隨機說法,因地製宜、因人製宜、因事製宜,在方式,方法上我們應該可以有所改變。但是它所講的真理,它所講解這個如來性的道理不能改變。因爲它是真理嘛,可以改變的化,它也不是真理啦。所以也有常這個意思在裏面。所以從解釋這個“經”的名字來講呢,經是通名,普通的,大家一起都有的。《阿彌陀經》、《法華經》、《圓覺經》,它也是有的。從別名來講呢,它是金剛般若波羅蜜。《妙法蓮華經》啦,《阿彌陀經》啦,用別名來命名的。還有經的名字,一般來講,還有幾種的講法。有些用人名來命名。比如《佛說阿彌陀經》,佛就是人名,阿彌陀也是人名。《涅槃經》就是法,涅槃就是法。比喻,《梵網經》,梵網是光明重重無盡。人法,人和法一起來命名的,比喻這部經的名字。比如說《文殊菩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文殊是人,般若波羅蜜是法,人法做爲比喻。還有是法喻,《妙法蓮華經》,蓮花是比喻,妙法是法。法喻結合來命名。還有呢,人喻,人跟比喻結合在一起,比如《如來獅子吼經》。獅子吼,獅子叫。如來是人名,獅子吼比喻。還有人、法、比喻結合在一起的,也就是都有。比方,《楞嚴經》大家都知…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