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研究生命終極的目標▪P2

  ..續本文上一頁但是連一個不識字的慧能,當時還沒出家,他還沒有學佛,對佛教一無所知的一個人都能領悟。甚至連儒家的思想、道家的知識都沒有的。他不識字,是一個打柴的。我們在座的都比他文化程度高。他聽到《金剛經》的一句,都像充電一樣的,寒毛直豎,如醍醐灌頂,那我們每個人都有資格可以學的。他是一個打柴的,恰恰他的好處就是心無所住,心裏面沒東西。所以他遇到真理的時候,這個真理的能量就現出來了。

  也有一個人,要到日本那個很著名的禅師那裏求學問。他說,“聽說您有很多智慧,我向您求教”。這個師父給他倒茶的時候。當茶滿出來了還在倒。“師父,您眼睛是不是不好,這茶已經滿出來了”。師父這個時候停下來了,是的,如果茶杯已滿出來了還能再倒得進去嗎?

  這句話的含義是什麼?話外音是什麼?一個人如果不把自己空下來,怎麼去學習呢?所以慧能大師他作爲一個樵夫,他跟我們比起來,他的優勢恰恰是因爲他沒讀書。他腦子裏沒那些雜事,所以當他耳朵裏一聽到這個真理的聲音的時候,就撞擊到他的心靈了。我們心裏裝了太多東西,真理一過來,我們心卻已經長老繭了,麻木了。甚至一個聖賢來到面前的時候,我們的心還是沒有觸動的。

  所以《金剛經》高不高不要緊,就看我們怎麼樣面對《金剛經》的心態。阿彌陀佛!

  首先,我們大家謝謝她的提問。

  信衆提問:阿彌陀佛,法師吉祥。剛才在您的的精彩開示當中,我們每一個人如醍醐灌頂,我也隨喜贊歎。法師剛才在開示的時候,談到這樣一句話,對我的感觸非常深。說在古代的時候,有玄奘大師、鑒真大師,他們都是古聖賢。而當今,有佛光山的星雲大師。爲什麼這句話對我的感觸非常深呢?可能跟我現在參學的地方有關。因爲我目前在鑒真佛教學院擔任副教務長,一名講師。我記得在前一段時間,我們的國學大師,余秋雨先生做客揚州講堂,他在留言簿上寫下了八個字,“緬懷鑒真,仰望星雲”。我想請法師慈悲開示一下,您對這八個字的理解和認識。阿彌陀佛。

  傳喜法師:法師您的法號上下給大家介紹一下。

  信衆:慚愧!弟子法號演海,表演的演,大海的海。

  傳喜法師:謝謝演海法師的發言,余秋雨老師,在座的都很清楚,他是國內取得很高成就的一個文化人,他很多思想是可以讓我們碰撞出火花來的,給予我們靈感,他曾經說過,我的家鄉是出聖賢大儒的地方,王陽明的故鄉,但是我出生的時候,我家鄉的人不單單不知道這裏出過王陽明,甚至連識字的都沒幾個,但是那個時代,卻村村家家都會信佛,會念“南無阿彌陀佛”,可知佛教的信仰,一句“阿彌陀佛”承載了民族的文化傳承。他賦予佛教這樣一種認知,這也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認識佛教。

  前面法師說余秋雨先生在鑒真講堂留下了“緬懷鑒真,仰望星雲”這八個字,可以說他是帶著一顆崇敬的心寫下這八個字,魯迅筆下的玄奘大師是我們熟悉的《西遊記》的主人翁——唐僧,我們最熟悉那樣一個形象,在我們看《西遊記》的時候甚至會覺得,當時我們更喜歡看孫悟空,對不對?好像會忽略唐僧,盡管所有的一切故事都是因爲唐僧的堅持,他一心要去西天,所以才發生了這麼多故事,他如果要像豬八戒一樣遇到困難就回高老莊了,那也沒戲了,也就沒有這個西遊記了,所以這個西遊記所有故事都是在他這種堅持下發生的,甚至當時我們小時候看到他那種堅持都會笑話他,你這種堅持爲什麼那麼迂腐呢,但是後來隨著我們年齡越來越長大,會發現在西遊記裏面,我們所喜歡的角色,全都是圍繞著核心人物——唐僧而展開的,這個時候越來越會關注,唐僧爲什麼會這樣?甚至中央電視臺也拍了《玄奘大師》這個片子,《玄奘大師》是根據《大唐西域記》來拍的,《西遊記》是根據《大唐西域記》改編的小說,小說是有文學性的,《大唐西域記》是玄奘大師自己寫的,祂的原作。

  魯迅先生看了這個《大唐西域記》之後,他覺得一個人追求真理,已經到了堅貞不屈,甯死不還的地步,這樣一種生命精神,是一種民族得以延續,國家得以昌盛的最原始動力,不管遇到多少難,境界不管怎麼變化,但是他的心是那樣矢志不渝的,如他道出的那種心願,堅持下去!這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會有一種人格的感染力,我們在做事做人當中,不管你做什麼都需要這種精神,如果人沒有這種精神的話是不能成功的,成功的必然元素就是這個。不管是個體,家庭,還是公司,團體,集團,乃至國家走向康莊大道不可或缺的一種元素,同樣鑒真大師也是如此,玄奘法師是到西天取經,就是現在的印度去求學,曆盡千難萬險,中央電視臺放過這個片子,當他走進莫賀延碛八百裏沙漠的時候,走了十幾天突然發現馬背上的水袋不見了,當他回頭再去找這個水袋的時候,這個水在沙漠上就是生命,回過頭找了好幾個小時才找的這個水袋,但這個水袋掉在地上的時候口朝下,水全部流完了,他呆在那,在沙漠裏雖然走了十幾天,但才走掉一點點路,但水已經沒有了,他想回去吧,但走了幾步又停下來,我曾經發的願就是“甯向西方一步死,不向東土半步還”。發下這個甯死不回的願,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甯舍生命,這個是用生命來壓的注,不能因爲沒有水我就回頭,

  我們佛教裏也是,一個徒弟要出去學習,過兩天師父問,你怎麼還沒走啊?他說我在准備鞋子,然後師父說你還需要一把傘,就又給他准備了很多東西,他一看准備那麼多東西,反而走不了,請問你出去學習的時候要不要准備那麼多東西?不用的,准備很多東西你就走不了了,要放下挂礙才能走出去學習,你要帶著你的志向是最重要的,不是依靠物質來完成你的這條路,你有志向才能達到生命的目標,不是確保你行程的物質條件,在人生的道路上,物質是占次要的,你過分依賴物質的時候,你的人生將達不到目的,注定要失敗的。所以玄奘大師站起來了後又重新提起這個精神,“甯向西方一步死,不向東土半步還”,正是因爲有這種精神,他在炎炎烈日下行走,甚至會暈倒過去,在清涼的月光當中又蘇醒過來,就這樣堅持著,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在西遊記裏總是這樣想,孫悟空既然本事那麼大,一個跟頭就可以把師父背到西天了,何必要師父這麼辛苦一步一步翻山越嶺,我們常常天真地這樣想,孫悟空本事大,一個跟頭十萬八千裏,請問是孫悟空本事大還是如來佛本事大?孫悟空翻多少個跟頭都翻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當你堅貞不渝,發那麼大的志向去求見如來佛,如來佛會放棄你嗎?如果如來佛伸手相助沙漠還成問題嗎?結果沙漠裏,在玄奘大師的眼前出現了一片綠洲。請問這個加油站從哪裏來的?這就是史學家無法剖析,無法解釋的問題!玄奘大師遇到了這片綠洲,重新灌滿了水,不久就走出了沙漠。

  在沙漠的另一頭一座寺院裏,方丈聽說從沙漠中走出了一個人,方丈衣衫不整就沖出門來迎接他,看到他的臉兩眼流淚,因爲能從這個沙漠裏一個人走出來,就像從多少鬼門關出來一樣!雖然沒有血緣關系,就像擁抱一個馬拉松隊員沖刺過來一樣,這是很感人的。

  我們同宗同祖,雖然唐僧是個出家人,沒子孫,請問他是不是我們祖先?他是優秀的炎黃子孫,他是在座的生命楷模,雖然他沒生孩子沒開公司,但是他實踐了對我們每一個人的精神鼓勵,他給我們實踐了一個成功人士的模範,請問他有沒有他的人生價值?他算不算社會的財富?有的人說出家人也不種地也不做工作,就坐在那等著別人磕頭送紅包,這是剝削階級,在解放之後就把出家人列爲剝削階級,列爲地主,地富反壞右,黑五類裏面算不上,但是又算黑五類,社會上很多人也會這樣想,出家人到底有什麼價值,他會給我們帶來黃金,石油嗎,他會給我們帶來經濟增長嗎,其實一個出家人他的生命境界,對社會上來說,是起到生命燈塔的作用。

  有一個人他問師父,“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在工作,學生在讀書,我們在工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你們出家人有什麼事?出家人爲什麼不動呢?”師父回答他,“你的手表裏是不是每個零件都在動?”“手表是在動,我的手表還是透明的,看到肚腸裏發條也在動。”師父說“那手表當中的軸能不能動?”軸不能動,軸要動那就亂了,表就要進修理鋪了。出家人的智慧,生命境界就是這個世界的中心!所有一切的生命價值,工作的意義都從這裏面展現出來,如果人心不能像鏡子一樣明亮,沒有智慧,那我們所有的一切都將沒有意義。

  我們再講鑒真大師,他是到日本去傳法,一個是求法的人,一個是弘法的人,我們在座也看了很多關于他老人家的報道,鑒真東渡!渡了第六次才成功。甚至他徒弟都葬身海中,他自己也九死一生,前面每一次的失敗都沒有打敗他,不管是唐僧還是鑒真,唐僧出去是偷渡的,在當時是死罪,他違反了國家的法律,一個中國人沒有國家的批文是不能夠出去的,但是唐僧他就是冒著犯死罪的危險偷渡出去。鑒真大師也是這樣,他在國內已經是一個著名的高僧,他已經是社會很好的資源了,當時的皇帝也是不允許他出去的,而且還派人看著他,他也是自己偷渡的,一次,兩次,每次都付出很大代價,黃金白銀都沈掉,所有的書籍一箱一箱的東西都沈掉,人都死掉,他自己也九死一生,經過一次兩次叁次四次,你想想我們的人生才多長,能經得起幾次的失敗?這出家人真是沒事找事幹,出家了還那麼執著!請問弘揚真理要不要那種執著的精神?(要)如果你手中握的是錯誤,會有智者讓你放下你手中的錯誤。如果你手中握著的是人生的指南針,是這個世界的標志的話,哪怕生命倒下,這杆旗幟都不能讓他倒下,這就是我們出家人的精神和所肩負的社會責任。

  這裏面鑒真的精神是值得我們緬懷的,鑒真大師也好,玄奘大師也好,這種精神是值得移植到我們內心去的…

《佛教研究生命終極的目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精進修行成聖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