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十六課(十叁)解脫七支坐法和方便七支坐法的區別
我們把毗盧七支坐法分爲方便七支坐法和解脫七支坐法。方便七支坐法是一種強行端直的狀態,也就是說,所有要點都必須一一做到很圓滿。
我們說過,無上竅訣大圓滿以下的修法,依靠方便成辦解脫。尤其是生圓次第,是在戲論中成辦無戲論之見解。所以年齡小的人依生圓次第修法,成辦解脫的機會多一些,而年齡大一點的人想要依生圓次第成就,機會就少一點。因爲對于年齡大的人而言,由于四大衰弱的緣故,想要圓滿身要七支坐法等一系列姿勢恐怕難以成辦。如果一個小時坐下來就腰酸腿痛,恐怕接下去的第二座就不想再修了。像這樣僅僅依靠方便而強行成辦解脫,就是下乘派與上乘派不同的地方。我們將具有這樣見解的七支坐法稱之爲方便七支坐法。方便七支坐法對于年齡不同的修行者,成辦解脫的幾率也有所不同。
所謂解脫七支坐法,就是在方便七支坐法的前提下,盡量放松一點。雖然方便七支坐法是下乘派的修法,但是我們在初次修行過程中,應盡可能往這方面發展。即便解脫七支坐法要求做到自然,但是自然也有標准,不是自己認爲做得自然就是我們要求的自然。有些不懂的人可能會覺得,對于年齡稍微有點偏上的人而言,由于四大衰弱的緣故,即便修學生圓次第,可能也只是走個形式而已,因爲僅僅身要七支坐法或者結一些手印就已經難以做到標准,其外就更不用談了,所以,還是選擇解脫七支坐法。要記住,這樣的觀點並不是我們今天所講解的法。我們講解的解脫七支坐法是在方便七支坐法做到標准的前提下,應該做到更自然。
至于自己是否真的做到放松或自然,可以在下座後觀察一下身體是否感覺發緊,是否有腰酸背痛等現象。如果有這種感覺,說明你還沒有學會放松,座上的禅修還是處于一種過于緊張的狀態。如果一打坐就開始昏沈,這又是過于松散所致。所以,不緊不松的狀態才是自然,但這並非一兩天就能做到,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去修煉。如果今天的一座過于太緊張,在自己的第二座就要學習放松一些。如果過于放松,接下來打坐就要稍微緊一點。像這樣不斷去調整,到一定的時候,自然會進入一種輕安的狀態,身體像在天空中飄翔一般輕松,甚至還會感覺身體不存在了等等。
有些修行者說,當他修到一定的時候,就會感覺身體已經完全消融法界。當然,現在很多人喜歡用這樣的詞語來描述自己的狀態。但無論別人如何描述,自己似乎從未感受過他人說的這種狀態,因爲在平常打坐的時候,始終有一種很笨重的感覺。不僅感到這裏痛那裏痛,還覺得自己好像有點水腫,身體好像背著幾百斤重的東西一樣笨重。這些都是身體沒有達到自然的感覺。因此每次下座,總感覺身體發緊,甚至腰酸背痛,這些都充分說明,你在座上用的功過于緊張。有時我也聽一些人說,一座下來有這種感覺是很正常的,可以先活動活動自己的筋絡,這麼做可以赤裸心性。但要記住,活動身體和赤裸心性可一點關系都沒有。我們必須要知道,出現這種情況是身體過于緊張的緣故,因此座上應盡可能學會自然。
有些人可能覺得,講解身要七支坐法不就是一個姿勢嗎,爲什麼還要講那麼多呢?既然解脫七支坐法要求自然,直接告訴我們要自然不就可以了嗎?不,修法當然沒有這麼簡單。問問在座的弟子,從初始打坐直到現在有多少年了?你能時時達到輕安嗎?打坐的次數千千萬萬,但真正出現輕安的感覺有幾次?若沒有,就說明僅僅口中說要自然還是不夠的,聞思修必須要再細致一點。
打坐以後身體很僵硬,是過于緊張的緣故所致。如果一開始就昏沈,則是過于太松緩的原因。所以修法期間,如果感覺太松,就應該稍微緊一點,如果太緊,又稍微放松一點,這樣反複練習,到達一定的時候,就會進入一種身體非常輕松的輕安狀態。這種感覺會影響到自己的心相續,心裏會有一種快樂的感覺,並且永遠不想離開這種境界。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樂覺受,是修行者才能感受到的境界,世間人無論依靠哪一種緣,永遠達不到這種樂感。
因此,身的姿勢非常重要,如果身體沒有做到位,樂的感覺恐怕也難以體會。我相信一個天天喊這邊痛、那邊痛的人,永遠不會有這種樂感。如果有感覺,可能也是苦感。當然,對于初行者而言,想要一兩次就做到坐姿圓滿是不太現實的,需要長時間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