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十七課(一)諸佛菩薩形象不同功德事業無異
我等曆代傳承祖師無垢光尊者在《究竟勝義之教言——精要明鏡》中開篇即言“具緣瑜伽士請谛聽”,也就是說,這些直指心性的教言是對具緣瑜伽士宣講的。那麼,何謂“具緣瑜伽士”?
“瑜伽”是具德和清淨的意思,“具緣”則講解具信心和精進之緣,其中信心尤爲重要。需知,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賜予衆生的加持是平等的,永遠不會對某些人多做一些加持,對另一些人少做一些加持。但是衆生能得到多少加持,完全取決于個人的信心。就像諸佛菩薩把所有的一切食品擺在我們面前,我們能拿到多少,完全取決于個人的手去抓多少。
平常無論我們聽法還是修法,尤其在成辦解脫的過程中,信心是唯一之殊勝方便道。如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時代,善星比丘和提婆達多即便已經遇到佛教的教主,但是最終沒有得到絲毫之加持而墮入叁惡道,不是釋迦牟尼佛沒有加持他們,而是由于不具有信心的緣故,所以無法得到加持。這個公案我們時時都要思維,納入心相續。
很多修行者從初次進入佛門乃至今天,依止了多位甚至幾十位導師,因此在平常祈禱、修行的時候難免産生這樣的疑問:“我到底該祈禱哪一位導師?我在祈禱某位導師的時候內心又産生另一種顯現,會不會由于沒有祈禱其他導師的緣故,其他導師不會賜予加持?”這些疑問都是對法不理解的緣故所致。需知,諸佛菩薩示現不同的形象和事業,並非因爲諸佛菩薩有很多,而是由于衆生根機不同,諸佛菩薩只能呈現不同的形象來度化不同的衆生。就好像我們在座的修行者,由于個人宿世的因緣和今生的感情,有些覺得阿彌陀佛非常親切,有些覺得文殊菩薩最親近,有些覺得蓮花生大師最親近,有些覺得地藏王菩薩最親近等等。諸佛菩薩呈現不同的形象度化衆生,如蓮花生大師、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甚至各式各樣的忿怒本尊,如金剛橛、金剛手、喜金剛、大威德等等,並不是說佛與佛之間有什麼差異,說白了就像一個人每天以不同的妝容和衣飾呈現在不同的人面前般,實際上都是一個人呈現的不同形象。現前我們所依止的導師,都是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的化身,因爲佛陀示現涅槃時爲阿難及一切信衆授記:“末法五百世,我現善知識,饒益汝等衆。”如今世上一切善知識都是佛陀以不同的形象和事業度化不同衆生的化身。比如慈悲心強的,佛就呈現以慈悲心爲主來度化衆生;信心很強的,佛就呈現以信心爲主來度化衆生。佛陀呈現某種形象,並非佛陀的功德和事業是單調的,而是爲了順應所化根機的衆生,而呈現圓滿功德和事業的某一面。如今很多弟子在依止導師的過程中,有些覺得這樣的導師非常親切,有些覺得那樣的導師非常親切,所有不同的感覺都是弟子根機的顯現,從導師本身的角度來說,都是佛的化現,沒有絲毫之區別。
明白上述道理之後,在祈禱、修行的過程中,就能遣除很多疑問,增上普遍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