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與六度波羅蜜之關系
如本法師
美佛慧訊 第一一四期
大乘佛法以六度萬行爲修行大綱,菩薩修行在因地的時候,必須依六波羅蜜爲修行法則,一一進修入道,依六度波羅蜜的修證作爲橋梁,才能由生死苦惱的此岸到達涅槃安樂的彼岸。也就是 菩薩修行爲因,成就佛道是果,而由因到果之間,尚有一段距離,而這段距離,就有待菩薩廣修六度波羅蜜來圓滿成就。
六度波羅蜜是菩薩實踐的法門,是成就佛道的階梯,是轉凡入聖的寶筏;此六度法門成就的時候,就是菩薩成就佛道的時候。
由此可知,菩薩道與六度波羅蜜是一體,是不可分離的;也就是說,離六度無菩薩,離菩薩無六度;六度因菩薩而有,有菩薩方有六度,菩薩與六度之關系,形影不離。六度即:
一、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度悭貪。
二、持戒(律儀度、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度毀犯。
叁、忍辱(生忍、法忍、無生法忍)度嗔恚。
四、精進(斷精進、修精進、求化精進)度懈怠。
五、禅定(身定、口定、意定)度散亂。
六、般若(生空智、法空智、一切智智)度愚癡。
菩薩道之精神與特色
菩薩道的精神與特色總攝歸納爲五,即:一慈悲無盡。二智慧無盡。叁時空無礙。四空有不二。五中道亦不可得。
一、慈悲無盡
慈悲無盡,慈是給衆生快樂,悲是拔衆生之苦;拔衆生苦,普令衆生得究竟大樂,名爲慈悲。
菩薩之所以爲菩薩,是菩薩已證悟諸法畢竟空寂,于畢竟空寂起大悲心,因而廣度無量有情,莊嚴佛土。
大智度論雲:“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
菩薩道的行者,一旦證入畢竟空,于諸萬法,絕無絲毫戲論,此時,即從真如本性起大悲心,殷勤廣度一切有情,不斷莊嚴佛土。大乘菩薩道入世度化衆生的開展,空是最根本的道理,悲是最根本的動機。
菩薩覺悟空性越深,其慈悲心也越大,慈悲心由空演化而來;空理證悟得無邊無際,慈悲心也就遍布得無邊無際。
菩薩道行者,證悟甚深空理之際,往昔所發廣度衆生之願,由內心深處泉湧而出,這股無形力量就是普度衆生的大慈悲心!
慈悲心就是佛心,佛心就是慈悲心, 觀無量壽經雲:“佛心者,大慈悲心是也。”
慈悲心是永恒地拔衆生之苦而不變的,是給衆生之樂而無盡的,慈悲之心,完全超越時空的束縛,是奉獻;是無我、是光明的,慈悲心是真理大展的流露,是涅槃的展現,是清淨無染著,是覺悟之心,慈悲心是自由自在、是永恒不變的。
菩薩道的行者,具有慈悲無盡的胸襟,動經塵劫,永無變異,慈悲之心,永遠與六道衆生在一起,不相分離,衆生與慈悲心相處一久,受菩薩慈悲心薰陶,衆生逐漸也有了智慧,慈悲心因而隨著日益展現;菩薩因而成就無量衆生,菩薩是究竟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因爲菩薩處處與諸法空性相應,空性流露大慈悲心,大慈悲心曆劫永無變易,無惑無動,成就無上佛道。
聲聞與緣覺二乘,也有慈悲心,但度化衆生不會像菩薩那麼懇切熱誠,有時往往悲心不足,容易退縮不前,二乘行者所薰習的空理,偏向小乘,悲心有限,度衆生隨機緣,是故不能與菩薩相比,菩薩的悲心遠勝二乘行者的悲心,此乃菩薩道之精神與特色之一。
二、智慧無盡
何謂智慧無盡?能正見世間出世間的一切諸法真相,乃至人生與宇宙的真谛,事與理的本來面目,如是知、如是見,是名智慧。
菩薩動經塵劫的修證,以大智慧正見諸法實相,心地無惑,智慧巍巍,光明赫赫,能洞徹世間法與出世間法,能體證人生觀與宇宙觀,能正見中道實相義,了知事與理的真相。
大般若經雲:“菩薩還有一法未得解脫,不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菩薩的智慧深廣無涯,這是最好的見證,還有一法未得解脫,就不能成就無上佛道;既然要成就佛道,就必須廣學、博通一切法門,然後,才能圓滿無量法門,成就無量智慧。
菩薩的智慧深廣無際,乃由無量劫來,勤修一切法門所得,是故,菩薩智慧遠勝二乘行者之智慧,難思難量!如 大智度論雲:“聲聞空如毛孔空,菩薩空如太虛空。”
這就顯示出聲聞的智慧渺小,如毛孔一般;菩薩的智慧,其大猶如虛空;菩薩與二乘的智慧,實是天壤之別,無可比倫,乃爲菩薩道之精神與特色之二。
叁、時空無礙
何謂時空無礙?菩薩道行者,已證悟諸法自性空,因此,能深入解脫的禅定中,不被時間與空間所左右、動搖和迷惑,自性如如不動,是名時空無礙。
一切時,一切處,對菩薩道的行者而言,皆無所障礙,何以故?菩薩已證悟一切法本空,叁世法性平等故。
證悟諸法空性,叁世法性平等的菩薩行者,時空已無法束縛他的身心形影,是故,能夠遍遊十方世界,廣度無量有情!菩薩已定破時空,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一如,菩薩心中已無時空的障礙。
菩薩了知動靜一如,動中不厭倦,靜中不貪著,是故,菩薩有如是自在無礙。
聲聞緣覺二乘行者,只證悟空性之理,不能從空寂中出來廣度有情,在空寂中能自在,在時空中不能自在,二乘聖者欣慕涅槃,厭惡生死故。
菩薩道的行者,能于時空自在無礙,廣度衆生;聲聞緣覺二乘,于空寂中能自在,在時空中不能自在度化衆生,菩薩道與二乘行者兩者之間,有如此境界之別,是爲菩薩道之精神與特色之叁。
四、空有不二
何謂空有不二?凡夫執著現象界的萬法,也就是執著有;聲聞緣覺卻執著諸法空性可得;凡夫執著有,二乘執著空。
執有執空都不對,執有是常見,執空的斷見;常見與斷見是二見,二見是邪見,邪見始終不得見中道,不得見中道,永遠無法入佛知見,就默守二邊之邊見,永遠都不能成就佛道。
菩薩正見諸法空性中,不壞一切諸法;也就是空中有色,色中有空;離空無色,離色無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色空不二,不二之法,是菩薩道所行之法,是名空有不二。
菩薩能證悟諸法無自性空,又能證悟空有不二之中道法,于是,能從假入空,成大智;從空出假,起大悲,于空假自在自如。
二乘的聖者,只能于諸法空性中自在,出于空寂示現五欲六塵中,不能自在自如,因爲二乘聖者亦然有執著空寂可得可住的習氣觀念故。
由此可知菩薩道行者與二乘行者,兩者之間有如此懸殊之別,是爲菩薩道之精神與特色之四。
五、中道亦不可得
所謂中道,就是不偏于空,也不偏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不落二邊,圓融無礙,是名中道。
菩薩道的行者,了知中道也不可得,執著有,執著空,執著中,都是證成甚深佛道的大障礙,中道之名,也是假名安立而有,若知道諸法本空,假立名相亦空,法法何有法!法性本空故,是故,中道不可得。
龍樹菩薩雲:“破二不著一。”
若依然有中道可得,豈非貪著諸法?佛法無有貪著法,貪著之法亦非法,非法何嘗法,何以故?佛法究竟之義,諸法畢竟空,畢竟空中,一切法不可得;若有所得,即非法,非法終不得證成無上菩提。大般若經雲:“一切法名,唯客所攝,于十方叁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一切法中無名,名中無一切法,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一切法與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一切法若名,俱無所有不可得故。菩薩摩诃薩名,亦複如是,爲客所攝,于十方叁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菩薩摩诃薩中無名,名中無菩薩摩诃薩,非合非離,但假施設,何以故?以菩薩摩诃薩與名俱自性空故。”
由此可見,一切法畢竟空,證大菩提,證入不二法門,證入空有不二,證入一切法,乃至證得中道法,非合非離,隨順世間假立名字,非虛非實,若有若無,不可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心行處滅,言語道斷。
菩薩道的行者,深入法性,正見諸法畢竟空,于畢竟空中,一切法不可得,乃至中道不可得。聲聞緣覺二乘的行者,未能正見中道不可得的深義;是故,菩薩道行者與二乘行者,兩者之間,差距甚遠;是爲菩薩道之精神與特色之五。
菩薩對因緣果報的肯定
菩薩道行者,正見叁界六道一切果報,無非是衆生自作自受的展現,如蠶作繭自困其身,衆生愚昧無知,對人生觀與宇宙觀的真相迷惑,因迷惑而造業,因造業而受盡一切苦;叁界六道都是衆生造業的場所,也是衆生輪回受苦的生活領域。
衆生的心地不清淨,叁毒熾盛,廣造一切惡業,終無止息,自然就感召不清淨的叁界六道,換句話說,叁界六道是衆生造作一切善惡之業所感召的。
十地經雲:“叁界無別有,唯是一心作。”
造作什麼因,必然得什麼果!這是天經地義的因果法則,相信因果者,因果宛然存在;不相信因果的,因果亦然存在;因果是否存在,不是信不信的問題,而是問自己是否造作了因,若沒造因,當然就沒果報的來臨;若是造作了因,肯定會感召果報,這還有什麼可疑惑的呢?造作何因,就必感召何等的果報。
譬如:我打你的臉,你的臉會痛;打你臉是因,你臉痛是果;因果不是很明顯了嗎?何苦固執不信?不信因果,就是不信臉被打會痛,痛而說不痛,是大妄語!而不信因果,就是不信世間生活的點點滴滴,不信自己的行爲價值,一筆勾銷善惡是非的存在,對自己又有什麼好處呢?
只可惜,是非善惡是勾銷不掉的,自己的行爲價值依然存在;因果永遠隨著我們的心,上升或墮落,失敗或成功,不離因果;美與醜、智與愚、善與惡、富與貧、得與失、興與衰……等等都不離因果!因爲因果由心造,離心無因果;離因果無心,因果即是心,心即是因果,心與因果正等無異。
可惜世間有許多人,雖然天天生活在因果中,卻渾然不知還說世間沒因沒果,否認因果,抹煞因果,這種人…
《菩薩與六度波羅蜜之關系(如本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