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己變得快樂,也要試著將佛法散播四方,隨緣助人,但不求感激或回報。內心追求別人的感謝,將産生痛苦。
49. 養兒育女是一種責任,不是爲求子女的報答。應無所求、不執取,否則會失望、痛苦。
50. 人與人相處,只要思想溝通就好,不要想主宰對方。一心想要改變對方,不但自己會很累,也造成雙方的痛苦。尤其夫妻、父子、朋友間的相處,更是如此。讓他成爲他自己那樣子,不必強求改變。
51. 爲何一般人行善,便要求得到好結果?口說好話,便求獲得好反應?因爲無明。懷著無明爲善,最後仍會産生煩惱。
52. 爲什麼做好事時,會有無明?因爲執著,懷著期待,就會受傷害。如此,即使有果報,也不大。
53. 佛陀的行動(Action),沒有期待,不會受報(Reaction)。超越善與惡,行于中道,故無煩惱。
54. 自己的行爲,不論做的、說的、想的,必定要負責任。最快速的解脫方法是,做任何好事都不執著,單純的出于慈悲。如此則易平靜、安詳,行爲才會趨向清涼行、中道行。
55. 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是我們的,因一切皆是無常。但人們往往容易取著,造成自己的痛苦。所以在家居士,最好常練習放棄自己最喜愛的東西,觀想:“這東西剛好來到我家,以後必定要失去。”如此,較不會執著。
56. 人們因爲執著的緣故,已經跑得太久、太累了,實在應該放下執著,過著輕松、自在的生活。
57. 大家都不喜歡壓力,然而事實上,仍有一大堆壓力圍繞著我們。壓力從何而來?心的無明執著製造出來的。
58. 爲何不能把壓力解除?是內心打了結,故無法輕松、自在。
59. 生命中有太多的執著,這些執著均須舍棄。包括:
(1)對六根、六塵的執著。
(2)對儀式、戒條的執著。
(3)對意見的執著。
(4)自我中心的執著。
60. 靜坐之中要求靜默(Silent)。身要靜默、心要靜默,一切執著的東西都靜默。
61. 我們是靜默國王--佛陀的弟子。要時時休息,靜默。愚笨的人不懂得休息,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因爲他的內心太急迫、太亂了。一天之內能不能找出五分鍾、十分鍾,真正讓自己休息?
62. 觀受念處可以解脫。一切的行爲都會産生受。它來自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産生的受有苦、樂、不苦不樂;還有善、惡、不善不惡;時間上,有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乘起來達到一百六十二種受。
63. 有時自問:爲什麼喜歡做這件事?答案往往是:因爲做這件事帶來的感受很舒服。比如:喜歡打高爾夫球、談戀愛、上某一家館……,都源自于喜歡的感受。
64. “受”會隨因緣的不同而改變。比如:餓的時候、吃到半飽與吃到飽滿的時候,感受都不一樣。因此,可以試著多與自己的感受做朋友。
65. 常常感覺一下:起床後的感受?運動後的感受?喝冰水時是什麼感受?生氣時呢?經常以靈敏的心去覺照自己的受,將可進一步認識自己。
66. 要有自己的風格,不必在乎別人的言論和批評,更毋須依別人的話生活,否則將迷失自己。
67. 若問十個人:“你最想要什麼?”答案可能就有十種。有人想要錢,有人追求愛情,有人要工作,有人想聰明,有人尋求解脫,有人想要……。若心中還存著「想要”的念頭,就是取著和貪愛。
68. 臺灣人多半不懂如何休息,身和心不斷忙于俗務,即使有時間也不休息。看看佛陀,爲何總是坐著?不忙著工作?他坐著休息,身心多麼舒服呀!見過忙碌奔波的佛嗎?
69. 學佛,能不能就從佛像開始?佛陀的五官令人感覺清淨,他的眼、耳、鼻、舌、身全都在休息。凡夫則相反,五官均被外界所迷,色、聲、香、味、觸的感受牽引著,到處亂跑,停不下來。由于五官充滿貪、嗔、癡,凡夫就終日活在生死疲勞之中。
70. 日常生活中,不斷執取外物,自己卻意識不到。眼喜歡看美色,耳喜歡聽好話,鼻喜歡聞香氣,舌喜歡嘗美味,身喜歡觸柔,這些都是我們想要的。
71. 人們也執取不好的東西。比如:說“我不喜歡運動。”其實,應該是“我喜歡不運動。”又如:“我討厭打球。”這個“討厭”本身就是執取。因此,任何念頭或想法生起時,都要清楚。
72. 佛陀雖慈悲,但也教誡人。只不過開示當時,內心清清楚楚,不會激動,也不被情緒牽著走。
73. 凡夫無明,因此眼、耳、鼻、舌、身、心均有毛病,不正常。比如:眼迷于明星的華麗外表,心被電影情節所感動。殊不知這些全是假相,不真實的。其它耳、鼻、舌、身、心都常常被騙,不能如實知世間。
74. 講授佛法的老師須注意幾點:
(1)能視聽者根機、層次的不同,善加逐步引導。
(2)要從心上改變聽聞者,首重在“通心”。
(3)要懷著慈悲心教導。
(4)莫傷害任何人。
(5)不要想到“利”。
75. 學習貴乎對自己有益。否則,多學不一定有用。
76. 做優良教師的品質是:
(1)能選擇恰當的時機施教--應機而教。
(2)真實明了自己所說的,不誇大、不欺騙。
(3)能以柔和的言語和態度施教。
(4)明確認清教學目的。
(5)懷有愛心、慈悲心。
77. “世俗人”的特質包括:
(1)內心含有各式各樣的雜染,不清淨。
(2)隨波逐流,迷失在世俗中。
(3)身、心內外,劇烈燃燒。
(4)五根忙亂,意念迷糊。
(5)昏沈。
(6)五蓋(遮蓋著身心)。
(7)遠離戒律。
(8)易受世人言論影響,而輕率相信;本身無正見,爲他人所轉。
78. 凡夫多半活得無明,不知真理,如此則有100%的苦。一旦“想知道原因”,“想明白事實真相”,表示有自覺,煩惱立刻減少了50%。到第叁階段,明白了緣起的道理,苦惱逐漸止息。最後是徹徹底底洞察真理,即達到解脫的境界。
79. 爲何人有苦?因爲執著。對某一件事的“興趣”也是執著。比如,喜歡享受某些東西,從中獲得樂趣,卻沒想到這終究也會帶來痛苦。佛陀不講究享受,所以解脫。
80. 人們常在心中執著:“這東西是我的。”事實上,它從來不屬于任何人。
81. 常常懷著:“我的家”,“我的太太”,“我的孩子”……等念頭,壓力和負擔會越來越重。仔細想想:太太是不是我的?孩子屬不屬于我?若這麼問自己,壓力馬上減輕泰半。
82. 一般父母總認爲兒子理當是自己的,殊不知結了婚,馬上變成太太的。父母養兒育女,不必將兒女當作私産,負責照顧即可。看看鳥類撫養幼鳥,長大之後,就不再管它,任其自由來去,多麼輕松,無挂礙。
83. 讀書一定要真正受益,才有意義,否則根本不必讀。作研究、修行、念經……等等也是如此。
84. 我們的心,“大”好呢?或“小”好?心“空”最好。心爲何無法空?因爲儲藏太多的垃圾,有過去的、未來的。一直想,不斷拿出來溫習,無法活在當下。
85. 什麼時候可以活在當下?呼吸時。煩惱生起,注意力馬上轉移到呼吸。此時知道,人只要呼吸就好,其它的不需要也可以。正念當下呼吸,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不會執著和攀緣。
86. 誘捕猴子的人,將食物放在窄口瓶內。猴子伸手抓取,愈貪心,抓得愈緊,被卡住,結果遭人類捕獲。試想,有時候是否人也像那只愚癡的猴子一樣,老執著某一樣東西不放呢?
87. 阿羅漢達到真正的清淨、無煩惱,境界甚至比菩薩高。前者無執著、無渴愛,永遠不會難過。後者懷著渴愛的悲心,仍有壓力,也會難過。所有痛苦的原因來自“渴愛”。
88. 靜坐要能觀照當下的呼吸。學習靜坐,若沒有“Be here and now”(活在當下),則無效。
89. 希望有美好的一天嗎?每天起床後告訴自己:“今天我要過美好的一天”。晚上睡覺前問自己:“今天過得好不好”?天天練習,試著清楚一天內做的事。
90. 每天有沒有感覺到做了什麼事是美好的?如果有,內心的喜悅會多一些。
91. 知識有叁種層次:
(1)從聽講或書本上得來的。猶如別人喝檸檬汁,我們並未嘗到滋味。
(2)用思考想像來的。就如想像著檸檬汁的滋味。
(3)禅坐悟得的真理。如同自己喝下檸檬汁,享受真原味。
92. 常常想,目前擁有的東西能永久嗎?錢財、妻子、兒女、名譽、地位……,這些東西能維持多久?真的屬于我嗎?事實上,這些東西都不是我的。
93. 人們常因別人無心的一句話,記恨了好幾年。事實上,說話的人,根本不在意,或者早已忘記說過那句話,甚至不在世了。可是我們仍牢記著,懷恨在心,豈非笨蛋。
94. 好事不記,滿腦子盡是壞事。如此說來,我們正常嗎?
95. 靜坐可看清自己的心,觀照生活的方式。自問:生活有沒有亂七八糟?輕松、舒服嗎?什麼情況下感到真正喜悅?自己要清清楚楚。
96. 常觀想死亡,看問題會比較深入、清楚。多修“念死”可以減除我執,逐漸産生智慧。
97. 易受他人話語左右,心神浮動,這是缺乏“定”。
98. 內心的汙染受到刺激,就很有力量,導引到煩擾的境地,不得自在。
99. 我們常想:我過去如何如何,現在怎樣怎樣,將來會如何如何。這些都不實在,只是想法而已。不要老是活在想法之中。
100. 人的無明就像彎彎的狗尾巴,即使用繩子把它綁在棍子上做矯正,也無效。
101. 人必須學習安慰自己。起床後,面對鏡子刷牙時告訴自己…
《涅槃的高速公路(護法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