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涅槃的高速公路(護法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你看起來很有精神,很帥!”以笑容、喜悅、鼓勵的話迎接自己,多麼美好!

  102. 努力拜佛像,佛陀不會因此而感動。不拜佛像,佛陀也不會罵我們。最重要的是有沒有“覺”。想藉拜佛像得到保佑,不如靠自己保佑自己。因爲是我們自己産生覺心,先皈依自己,才能皈依佛、法、僧。

  103. 佛法可以保護我們,幫助改掉不好的行爲、感受、觀念和習氣,建立良好的人格。

  104. 知道當下活著,當下呼吸,一切煩惱馬上消失。此時不用想過去,也沒有未來。

  105. 調查一下,一星期內快樂的時間多,或痛苦多?以此驗證學佛的結果,行爲、觀念改變了多少。

  106. 學佛的目的是爲了快樂。西方人稱佛教徒是最快樂的人(Happiest Being)。要如何成爲最快樂的人?須注意叁方面:行爲、言論、心地。倒掉心理的各種垃圾,使個人在身、口、意叁方面均成爲最美的人。

  107. 人的問題、不滿皆在肉體裏面,在六根之中,不在外面。一切痛苦均來自身體內。

  108. 學了佛法之後要會運用,用來改善生活方式,讓自己遠離痛苦,走向清涼、自在。

  109. 愚笨的人習于取著。執著喜歡的人,執著討厭的人,徒增煩惱。

  110. 靜坐要能觀照無常,照見每天都在步向死亡的路上。

  111. 討厭的人不在心裏,不在腦子裏,而在一呼一吸之間。煩惱、痛苦、憂愁也都在呼吸之間。

  112. 有人在經曆苦之後,生命變得更苦;有人經過苦的曆程,反而得到樂;有人在苦的磨煉後,獲得解脫。這中間需要什麼?智慧!

  113. 爲什麼會有苦?因爲自認是“我的苦”、“我在受苦”。本來不苦的,變成了苦;本來苦的,苦上加苦。以無我的心態面對,較不會執著苦或自己在受苦。因爲愚癡和無明,帶來痛苦。

  114. 心中存有“我討厭的人”,一直放不下。錯就在自己,不在對方。

  115. 苦來時,凡夫會迷失,跳不出來,被它束縛。執著苦是我的,就不能解脫。

  116. 人執著“我的孩子”、“我的太太”、“我的房子”、“我的存款”、“我的汽車”、“我的……”,會産生痛苦。佛陀沒有“我的”,沒有苦。

  117. 肉體是什麼?能執著它是實有的嗎?肉體乃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充滿不淨,隨時變化,不能由我們自主。人注定要曆經生、老、病、死,死後肉體便腐爛、生蟲,不值得執著。

  118. 有了心思,加上無明,便産生“我”、“我所”的假相。我們往往被假相騙了,不知“我的”觀念是假的。

  119. 心愛的玻璃杯被人打破,通常會生氣、難過。玻璃杯會破是無常,杯子是無我。買的時候,懷有“無常觀”,知道它隨時會破,較不易生苦惱。念頭一轉,當下解除不少痛苦。

  120. 肉體的苦,可以靠藥物治療。心靈的苦,必須靠轉變心念來解除。

  121. 靜坐中,慢慢看清內心的痛苦。學習放下這些苦,放下即解脫。

  122. 一天之中,有幾個健康的念頭?多少病態的念頭?想想,生氣的感覺好不好?對身體健康嗎?心裏舒不舒服?爲什麼要當作“我”在生氣,這樣是不是太笨蛋!

  123. 修身念處,學習“觀身”,幫助了解自己。觀照“吃飽”是什麼感覺?“饑餓”是什麼感覺?苦惱,什麼感覺?睡飽後,什麼感覺?……久而久之,便清清楚楚地認清身心。

  124. 養寵物,費心照顧,即變成它的奴隸。別人罵我,心中不高興,變成他的奴隸。別人贊歎,心中高興,變成他的奴隸。想想看,有沒有當別人的奴隸?

  125. “禅”的巴利文是“JHAANA”(禅那),燃燒障礙。“JHAA”意爲“燃燒”,“NA”意爲“障礙”,包括五種遮蓋身心的東西(五蓋即貪、嗔、掉舉、昏沈、疑)。

  126. 富有的人不一定快樂。心中存有貪念,十元都舍不得,心態和乞丐沒有兩樣。

  127. 念頭不正確、生鏽、腐爛,就全身不舒暢。念頭要改,否則到那裏都不快樂。內心喜悅,不論到何方,均感快樂。此時成爲一個自立的人,不需外界力量支撐。

  128. 生活及工作上,往往背負許多沈重的壓力,雖不喜歡,仍得承受。倒掉不必要的負擔,讓身心舒暢,這很重要!

  129. 睡覺前默念:“我現在要休息”。躺下時,什麼都不想,練習讓心死掉,放下萬緣。如此,清晨起床,心情會很愉快。

  130. 靜坐的目的:

  (1)爲了全身新鮮(Fresh),六根寂靜。

  (2)散播慈悲心,將恨轉變爲愛。內心沒有討厭的人,身體也會健康。

  (3)閉上眼睛往內看,內觀,清清楚楚地觀照。

  131. 意念不要製造太多生命的壓力和負擔,讓身體達到真正的輕松。

  132. 感覺身心很重、很緊,要如何變輕、放松?可以靠靜坐達成。

  133. 佛法簡單地說,是一種放松生命的方式(Relaxing way oflife)。

  134. 人們喜歡跟雜染遊戲,與煩惱合作,始終被困在“苦”中,甚至苦上加苦。這是愚癡的代表。

  135. 禅坐的人,可以得到一種健康的能力。不但身體會變好,由于臉部肌肉放松,面貌也會轉好。這是靜坐淨化自心,心輕安帶來身輕安,身體自然健康。

  136. 靜坐之後,全身放松,可以看清楚各項問題,如此一來,什麼都可以解決。

  137. 肉體塞滿垃圾,好東西就進不來了。

  138. 我們常作心的奴隸,心製造出許多錯誤的觀念、假相,欺騙我們,造成身心不得安甯。因此,須調查心産生的念頭,以便贏心,作心的主人。

  139. 靜坐中,念頭起來時要加以調查。不論是過去的、未來的、好的、不好的,都要清清楚楚的知道。透過此,了知無常,明白萬事萬物皆不斷地變化。

  140. 做下列五件事情,要慢而不要求快。爬山要慢慢走;學習要細心的、慢慢的;賺錢要慢慢的,不求一夜致富;追求某一目標也要慢慢進行,不求速成;生氣也要慢慢的,不要一下子爆發出來。

  141. 每天重覆做某事時,要在內心問自己:“我爲什麼要做這件事?”心裏要清楚。比如:愛喝酒的人要常自問:“我爲什麼要喝酒?”甚至吃飯、穿衣、洗澡……的原因,都要清楚。

  142. 人都會死。但,爲何平時感覺不到死亡的迫近呢?因爲生命之流的速度太快,每天這樣過日子,感覺不到會死亡。停下來(靜坐),就看得清楚。

  143. 心本清淨,因六根接觸六塵,産生許多汙染,變得不清淨。心不攀緣外在世界,自然安甯。因此,不要找尋目標。殺掉心,讓心止息,如靜止的水,沈澱雜質後所呈現的純淨。盡管外在世界如何紛擾,也不會影響心的清淨。

  144. 臺灣民間信仰中,神明的愛都是商人式的愛,一種有條件,有利害關系,交換式的愛,而非無所求、清淨的愛。

  145. 人都有分別心。有“我”,就有“別人”,産生一種對立關系。除去這種分別心,必須練習“無我”。因爲無“我”,就無“他人”。渾然一體,對人的愛心,才不會是假的。

  146. 起床後,深呼吸叁次,告訴自己:別人得罪過我的,我從今起要原諒他;我得罪過的人,希望他能原諒我。如此觀想,培養自己的“原諒心”,心裏越來越舒服,很多心結都可以解開。

  147. 懷有慈悲的呼吸,全身都變得柔軟。告訴自己:從今天開始,我心中不再有敵人,即使是得罪過我的人,也希望他過得快樂。

  148. 菩提(Bodhi)譯爲“覺悟”,意即“學習看見自己的心”。這並不圓滿,因爲還有“自己的心”,仍屬于一種根本的執著。雖看見了心,卻不一定能解決煩惱。因此,應譯成“覺不悟”,即學習“無心”,連“心”都沒有。因爲菩提裏,沒有心的位置。

  149. “自在”中含藏了“自己”,即“我執”仍在,一樣會衍生痛苦。“自不在”,則抛棄了自我的執著,才能真正放輕松,潇灑地解脫。

  150. 靜坐可說容易,也可說不容易。靜坐首先要控製“心”,找到“心”,並加以調查,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

  151. 修不淨觀是爲了了解無常,真正認知到萬物不斷地改變,來來去去,無可執著。洞察到身體,乃至萬事萬物皆屬無常,隨時在變化,便知不可執取任何一物,智慧就逐漸産生。

  152. 當想擁有,痛苦便伴隨而來。比如執著想法、主張、學問、信仰、……。心中有了這些,自然産生對立、比較和沖突,永遠不得解脫。

  153. 執著佛法的不同教派、教理,也是一種不可解的執著。

  154. 淨土就在每個人心中,不在遙遠的某處。因此不必執著外在的淨土。認知這一點,才能享有內心真正的清淨。

  155. 佛法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觀照自己的身、心、六根、五蘊,直接從肉體下功夫。懂得身體內外的東西,自然能夠了解佛法。

  156. 生活上往往出現許多結,這些結來自眼看、耳聽、鼻聞、舌嘗、身觸、心想……,障蔽了我們,使我們看不到佛陀。

  157. 若心中有結,則無法找到淨土。將心中的結打開,處處是淨土。

  158. 不須到處燒香拜佛,祈求保佑。只要對周遭的人練習無所求的愛,快樂立即産生,佛自然會來到我們心中。

  159. 無法天天練習靜坐的人,可以試試睡前作清清楚楚的吸氣、吐氣,放松全身,使肉體全然休息,心也休息。如此,隔天起床會感覺很舒服。

  160. 要如何才能時時擦掉內心的雜染呢?靠專注的吸氣和吐氣。猶如走鋼索的人,全神貫注于腳下,專注不散亂,保持警覺心,達到如如不動的境地,外在聲光影響不了他,此時心中便不容易帶有雜染。

  171. 莫因“聽說”而煩惱,否則將成爲愚癡的人。新聞報導或廣告不見得是真實,因此不要輕易相信而受它們誤導。

  172. 呼吸時,心隨氣息的進、出而進、出,表示心還不定。吸氣、吐氣之間,觀照一下有沒有疑問升起。吸氣、吐氣時,發覺心昏沈,當下馬上提高警覺心。

  173. 吸氣、吐氣時觀照有沒有過去的、未來的事在心中翻滾;有沒有生氣、貪愛浮現。若有,當下要它消失,專注于一呼一吸就好。

  174. 心與息的關系:

  (1)貪心的人,呼吸快速。

  (2)嗔心的人,呼吸呈現粗、熱。

  (3)癡心的人,往往感覺不到呼吸。

  (4)尋心的人,想太多,呼吸呈現粗、散。

  (5)信心的人,老實,呼吸較有規律。

  (6)覺心的人,能時時覺察到氣的變化。

  以上可當作六面鏡子,用來體察自己的人格。

  175. 身跟心可以藉由呼吸連接成爲一體,使身、心相依于息。

  176. 吸氣與心分離,各走各的路,表示缺乏警覺心。此時必須靠靜坐,讓兩者合成一條路。如此才會安詳、安全,所有心靈上的問題也都能回答。

  177. 不必老是贊歎別人美,因爲看到美則心生對立,自己變成醜的。這只是一種感覺而已,感覺是可以改的。應該認爲自己是第一才對。常常告訴自己,我要變成最美麗的人,如此在身、口、意叁方面經常爲善,久而久之,自己會越來越漂亮。

  178. 人常迷于人工化的美(Artificial Beauty),而忽略了純真的美。人也常陷于人工的慈悲心(Artificial Love),而非自然流露的慈悲。

  179. 何謂“想蘊”?六根所接觸者,再一次想念、記載或記憶,累積聚起來的,稱爲想蘊。

  180. 時常想到那些事,有助解脫呢?

  (1)無常。

  (2)無我。

  (3)一切皆不淨,即使外表美麗,本身仍然屬不淨。了知這一點,則能離貪、攀緣和執著。

  (4)肉體無用。

  (5)能舍。

  (6)不執著,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

  (7)寂滅(出離,解脫)。

  (8)世界上沒有一樣可靠的東西,生活的所需非常單純,不需一味追求外在的物欲。

  (9)諸行是不可愛的。物質和心所造之物,不永恒,會不斷變化。 

  (10)時時懷著警覺呼吸。

  經常提醒自己這十樣,就是在修行。

  181. 各國使用的語言不同,然而人類內心的話語是一樣的,亦即人的覺性是可相通的。

  182. 諸法住于心,一切好的、壞的、美麗的、醜陋的皆由心所製造,故要好好看住我們的心。

  183. 若心中存留著“長的念頭”(Long Thought),剪不斷,理還亂,則容易生挂礙,如同背負著一袋垃圾那麼累。

  184. 阿羅漢的心境是純淨簡單的,沒有長的念頭,沒有痛苦。外境來,短暫感受之後,馬上放下,不會黏著,不會存在心中反覆地想。

  185. 佛陀沒有長的念頭。他人的冒犯、汙辱、惡行不會放在心上。發生之際即忘記,解脫自在,如如不動。

  186. 昨天的煩惱,一年前做錯過的事,需要一直留在心中嗎?如果讓它們變成長的念頭,徒然造成內心負擔,不得自在。

  187. 五蘊是重擔,要快快倒掉。有色,但沒有蘊,讓它來來去去,不要累積在身心。

  

  

《涅槃的高速公路(護法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