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涅槃的高速公路(护法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己变得快乐,也要试着将佛法散播四方,随缘助人,但不求感激或回报。内心追求别人的感谢,将产生痛苦。

  49. 养儿育女是一种责任,不是为求子女的报答。应无所求、不执取,否则会失望、痛苦。

  50. 人与人相处,只要思想沟通就好,不要想主宰对方。一心想要改变对方,不但自己会很累,也造成双方的痛苦。尤其夫妻、父子、朋友间的相处,更是如此。让他成为他自己那样子,不必强求改变。

  51. 为何一般人行善,便要求得到好结果?口说好话,便求获得好反应?因为无明。怀著无明为善,最后仍会产生烦恼。

  52. 为什么做好事时,会有无明?因为执著,怀著期待,就会受伤害。如此,即使有果报,也不大。

  53. 佛陀的行动(Action),没有期待,不会受报(Reaction)。超越善与恶,行于中道,故无烦恼。

  54. 自己的行为,不论做的、说的、想的,必定要负责任。最快速的解脱方法是,做任何好事都不执著,单纯的出于慈悲。如此则易平静、安详,行为才会趋向清凉行、中道行。

  55. 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我们的,因一切皆是无常。但人们往往容易取著,造成自己的痛苦。所以在家居士,最好常练习放弃自己最喜爱的东西,观想:“这东西刚好来到我家,以后必定要失去。”如此,较不会执著。

  56. 人们因为执著的缘故,已经跑得太久、太累了,实在应该放下执著,过著轻松、自在的生活。

  57. 大家都不喜欢压力,然而事实上,仍有一大堆压力围绕著我们。压力从何而来?心的无明执著制造出来的。

  58. 为何不能把压力解除?是内心打了结,故无法轻松、自在。

  59. 生命中有太多的执著,这些执著均须舍弃。包括:

  (1)对六根、六尘的执著。

  (2)对仪式、戒条的执著。

  (3)对意见的执著。

  (4)自我中心的执著。

  60. 静坐之中要求静默(Silent)。身要静默、心要静默,一切执著的东西都静默。

  61. 我们是静默国王--佛陀的弟子。要时时休息,静默。愚笨的人不懂得休息,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因为他的内心太急迫、太乱了。一天之内能不能找出五分钟、十分钟,真正让自己休息?

  62. 观受念处可以解脱。一切的行为都会产生受。它来自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产生的受有苦、乐、不苦不乐;还有善、恶、不善不恶;时间上,有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乘起来达到一百六十二种受。

  63. 有时自问:为什么喜欢做这件事?答案往往是:因为做这件事带来的感受很舒服。比如:喜欢打高尔夫球、谈恋爱、上某一家馆……,都源自于喜欢的感受。

  64. “受”会随因缘的不同而改变。比如:饿的时候、吃到半饱与吃到饱满的时候,感受都不一样。因此,可以试著多与自己的感受做朋友。

  65. 常常感觉一下:起床后的感受?运动后的感受?喝冰水时是什么感受?生气时呢?经常以灵敏的心去觉照自己的受,将可进一步认识自己。

  66. 要有自己的风格,不必在乎别人的言论和批评,更毋须依别人的话生活,否则将迷失自己。

  67. 若问十个人:“你最想要什么?”答案可能就有十种。有人想要钱,有人追求爱情,有人要工作,有人想聪明,有人寻求解脱,有人想要……。若心中还存著「想要”的念头,就是取著和贪爱。

  68. 台湾人多半不懂如何休息,身和心不断忙于俗务,即使有时间也不休息。看看佛陀,为何总是坐著?不忙著工作?他坐著休息,身心多么舒服呀!见过忙碌奔波的佛吗?

  69. 学佛,能不能就从佛像开始?佛陀的五官令人感觉清净,他的眼、耳、鼻、舌、身全都在休息。凡夫则相反,五官均被外界所迷,色、声、香、味、触的感受牵引著,到处乱跑,停不下来。由于五官充满贪、嗔、痴,凡夫就终日活在生死疲劳之中。

  70. 日常生活中,不断执取外物,自己却意识不到。眼喜欢看美色,耳喜欢听好话,鼻喜欢闻香气,舌喜欢尝美味,身喜欢触柔,这些都是我们想要的。

  71. 人们也执取不好的东西。比如:说“我不喜欢运动。”其实,应该是“我喜欢不运动。”又如:“我讨厌打球。”这个“讨厌”本身就是执取。因此,任何念头或想法生起时,都要清楚。

  72. 佛陀虽慈悲,但也教诫人。只不过开示当时,内心清清楚楚,不会激动,也不被情绪牵著走。

  73. 凡夫无明,因此眼、耳、鼻、舌、身、心均有毛病,不正常。比如:眼迷于明星的华丽外表,心被电影情节所感动。殊不知这些全是假相,不真实的。其它耳、鼻、舌、身、心都常常被骗,不能如实知世间。

  74. 讲授佛法的老师须注意几点:

  (1)能视听者根机、层次的不同,善加逐步引导。

  (2)要从心上改变听闻者,首重在“通心”。

  (3)要怀著慈悲心教导。

  (4)莫伤害任何人。

  (5)不要想到“利”。

  75. 学习贵乎对自己有益。否则,多学不一定有用。

  76. 做优良教师的品质是:

  (1)能选择恰当的时机施教--应机而教。

  (2)真实明了自己所说的,不夸大、不欺骗。

  (3)能以柔和的言语和态度施教。

  (4)明确认清教学目的。

  (5)怀有爱心、慈悲心。

  77. “世俗人”的特质包括:

  (1)内心含有各式各样的杂染,不清净。

  (2)随波逐流,迷失在世俗中。

  (3)身、心内外,剧烈燃烧。

  (4)五根忙乱,意念迷糊。

  (5)昏沉。

  (6)五盖(遮盖著身心)。

  (7)远离戒律。

  (8)易受世人言论影响,而轻率相信;本身无正见,为他人所转。

  78. 凡夫多半活得无明,不知真理,如此则有100%的苦。一旦“想知道原因”,“想明白事实真相”,表示有自觉,烦恼立刻减少了50%。到第三阶段,明白了缘起的道理,苦恼逐渐止息。最后是彻彻底底洞察真理,即达到解脱的境界。

  79. 为何人有苦?因为执著。对某一件事的“兴趣”也是执著。比如,喜欢享受某些东西,从中获得乐趣,却没想到这终究也会带来痛苦。佛陀不讲究享受,所以解脱。

  80. 人们常在心中执著:“这东西是我的。”事实上,它从来不属于任何人。

  81. 常常怀著:“我的家”,“我的太太”,“我的孩子”……等念头,压力和负担会越来越重。仔细想想:太太是不是我的?孩子属不属于我?若这么问自己,压力马上减轻泰半。

  82. 一般父母总认为儿子理当是自己的,殊不知结了婚,马上变成太太的。父母养儿育女,不必将儿女当作私产,负责照顾即可。看看鸟类抚养幼鸟,长大之后,就不再管它,任其自由来去,多么轻松,无挂碍。

  83. 读书一定要真正受益,才有意义,否则根本不必读。作研究、修行、念经……等等也是如此。

  84. 我们的心,“大”好呢?或“小”好?心“空”最好。心为何无法空?因为储藏太多的垃圾,有过去的、未来的。一直想,不断拿出来温习,无法活在当下。

  85. 什么时候可以活在当下?呼吸时。烦恼生起,注意力马上转移到呼吸。此时知道,人只要呼吸就好,其它的不需要也可以。正念当下呼吸,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不会执著和攀缘。

  86. 诱捕猴子的人,将食物放在窄口瓶内。猴子伸手抓取,愈贪心,抓得愈紧,被卡住,结果遭人类捕获。试想,有时候是否人也像那只愚痴的猴子一样,老执著某一样东西不放呢?

  87. 阿罗汉达到真正的清净、无烦恼,境界甚至比菩萨高。前者无执著、无渴爱,永远不会难过。后者怀著渴爱的悲心,仍有压力,也会难过。所有痛苦的原因来自“渴爱”。

  88. 静坐要能观照当下的呼吸。学习静坐,若没有“Be here and now”(活在当下),则无效。

  89. 希望有美好的一天吗?每天起床后告诉自己:“今天我要过美好的一天”。晚上睡觉前问自己:“今天过得好不好”?天天练习,试著清楚一天内做的事。

  90. 每天有没有感觉到做了什么事是美好的?如果有,内心的喜悦会多一些。

  91. 知识有三种层次:

  (1)从听讲或书本上得来的。犹如别人喝柠檬汁,我们并未尝到滋味。

  (2)用思考想像来的。就如想像著柠檬汁的滋味。

  (3)禅坐悟得的真理。如同自己喝下柠檬汁,享受真原味。

  92. 常常想,目前拥有的东西能永久吗?钱财、妻子、儿女、名誉、地位……,这些东西能维持多久?真的属于我吗?事实上,这些东西都不是我的。

  93. 人们常因别人无心的一句话,记恨了好几年。事实上,说话的人,根本不在意,或者早已忘记说过那句话,甚至不在世了。可是我们仍牢记著,怀恨在心,岂非笨蛋。

  94. 好事不记,满脑子尽是坏事。如此说来,我们正常吗?

  95. 静坐可看清自己的心,观照生活的方式。自问:生活有没有乱七八糟?轻松、舒服吗?什么情况下感到真正喜悦?自己要清清楚楚。

  96. 常观想死亡,看问题会比较深入、清楚。多修“念死”可以减除我执,逐渐产生智慧。

  97. 易受他人话语左右,心神浮动,这是缺乏“定”。

  98. 内心的污染受到刺激,就很有力量,导引到烦扰的境地,不得自在。

  99. 我们常想:我过去如何如何,现在怎样怎样,将来会如何如何。这些都不实在,只是想法而已。不要老是活在想法之中。

  100. 人的无明就像弯弯的狗尾巴,即使用绳子把它绑在棍子上做矫正,也无效。

  101. 人必须学习安慰自己。起床后,面对镜子刷牙时告诉自己…

《涅槃的高速公路(护法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