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涅槃的高速公路(护法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你看起来很有精神,很帅!”以笑容、喜悦、鼓励的话迎接自己,多么美好!

  102. 努力拜佛像,佛陀不会因此而感动。不拜佛像,佛陀也不会骂我们。最重要的是有没有“觉”。想藉拜佛像得到保佑,不如靠自己保佑自己。因为是我们自己产生觉心,先皈依自己,才能皈依佛、法、僧。

  103. 佛法可以保护我们,帮助改掉不好的行为、感受、观念和习气,建立良好的人格。

  104. 知道当下活著,当下呼吸,一切烦恼马上消失。此时不用想过去,也没有未来。

  105. 调查一下,一星期内快乐的时间多,或痛苦多?以此验证学佛的结果,行为、观念改变了多少。

  106. 学佛的目的是为了快乐。西方人称佛教徒是最快乐的人(Happiest Being)。要如何成为最快乐的人?须注意三方面:行为、言论、心地。倒掉心理的各种垃圾,使个人在身、口、意三方面均成为最美的人。

  107. 人的问题、不满皆在肉体里面,在六根之中,不在外面。一切痛苦均来自身体内。

  108. 学了佛法之后要会运用,用来改善生活方式,让自己远离痛苦,走向清凉、自在。

  109. 愚笨的人习于取著。执著喜欢的人,执著讨厌的人,徒增烦恼。

  110. 静坐要能观照无常,照见每天都在步向死亡的路上。

  111. 讨厌的人不在心里,不在脑子里,而在一呼一吸之间。烦恼、痛苦、忧愁也都在呼吸之间。

  112. 有人在经历苦之后,生命变得更苦;有人经过苦的历程,反而得到乐;有人在苦的磨炼后,获得解脱。这中间需要什么?智慧!

  113. 为什么会有苦?因为自认是“我的苦”、“我在受苦”。本来不苦的,变成了苦;本来苦的,苦上加苦。以无我的心态面对,较不会执著苦或自己在受苦。因为愚痴和无明,带来痛苦。

  114. 心中存有“我讨厌的人”,一直放不下。错就在自己,不在对方。

  115. 苦来时,凡夫会迷失,跳不出来,被它束缚。执著苦是我的,就不能解脱。

  116. 人执著“我的孩子”、“我的太太”、“我的房子”、“我的存款”、“我的汽车”、“我的……”,会产生痛苦。佛陀没有“我的”,没有苦。

  117. 肉体是什么?能执著它是实有的吗?肉体乃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充满不净,随时变化,不能由我们自主。人注定要历经生、老、病、死,死后肉体便腐烂、生虫,不值得执著。

  118. 有了心思,加上无明,便产生“我”、“我所”的假相。我们往往被假相骗了,不知“我的”观念是假的。

  119. 心爱的玻璃杯被人打破,通常会生气、难过。玻璃杯会破是无常,杯子是无我。买的时候,怀有“无常观”,知道它随时会破,较不易生苦恼。念头一转,当下解除不少痛苦。

  120. 肉体的苦,可以靠药物治疗。心灵的苦,必须靠转变心念来解除。

  121. 静坐中,慢慢看清内心的痛苦。学习放下这些苦,放下即解脱。

  122. 一天之中,有几个健康的念头?多少病态的念头?想想,生气的感觉好不好?对身体健康吗?心里舒不舒服?为什么要当作“我”在生气,这样是不是太笨蛋!

  123. 修身念处,学习“观身”,帮助了解自己。观照“吃饱”是什么感觉?“饥饿”是什么感觉?苦恼,什么感觉?睡饱后,什么感觉?……久而久之,便清清楚楚地认清身心。

  124. 养宠物,费心照顾,即变成它的奴隶。别人骂我,心中不高兴,变成他的奴隶。别人赞叹,心中高兴,变成他的奴隶。想想看,有没有当别人的奴隶?

  125. “禅”的巴利文是“JHAANA”(禅那),燃烧障碍。“JHAA”意为“燃烧”,“NA”意为“障碍”,包括五种遮盖身心的东西(五盖即贪、嗔、掉举、昏沉、疑)。

  126. 富有的人不一定快乐。心中存有贪念,十元都舍不得,心态和乞丐没有两样。

  127. 念头不正确、生锈、腐烂,就全身不舒畅。念头要改,否则到那里都不快乐。内心喜悦,不论到何方,均感快乐。此时成为一个自立的人,不需外界力量支撑。

  128. 生活及工作上,往往背负许多沉重的压力,虽不喜欢,仍得承受。倒掉不必要的负担,让身心舒畅,这很重要!

  129. 睡觉前默念:“我现在要休息”。躺下时,什么都不想,练习让心死掉,放下万缘。如此,清晨起床,心情会很愉快。

  130. 静坐的目的:

  (1)为了全身新鲜(Fresh),六根寂静。

  (2)散播慈悲心,将恨转变为爱。内心没有讨厌的人,身体也会健康。

  (3)闭上眼睛往内看,内观,清清楚楚地观照。

  131. 意念不要制造太多生命的压力和负担,让身体达到真正的轻松。

  132. 感觉身心很重、很紧,要如何变轻、放松?可以靠静坐达成。

  133. 佛法简单地说,是一种放松生命的方式(Relaxing way oflife)。

  134. 人们喜欢跟杂染游戏,与烦恼合作,始终被困在“苦”中,甚至苦上加苦。这是愚痴的代表。

  135. 禅坐的人,可以得到一种健康的能力。不但身体会变好,由于脸部肌肉放松,面貌也会转好。这是静坐净化自心,心轻安带来身轻安,身体自然健康。

  136. 静坐之后,全身放松,可以看清楚各项问题,如此一来,什么都可以解决。

  137. 肉体塞满垃圾,好东西就进不来了。

  138. 我们常作心的奴隶,心制造出许多错误的观念、假相,欺骗我们,造成身心不得安宁。因此,须调查心产生的念头,以便赢心,作心的主人。

  139. 静坐中,念头起来时要加以调查。不论是过去的、未来的、好的、不好的,都要清清楚楚的知道。透过此,了知无常,明白万事万物皆不断地变化。

  140. 做下列五件事情,要慢而不要求快。爬山要慢慢走;学习要细心的、慢慢的;赚钱要慢慢的,不求一夜致富;追求某一目标也要慢慢进行,不求速成;生气也要慢慢的,不要一下子爆发出来。

  141. 每天重覆做某事时,要在内心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心里要清楚。比如:爱喝酒的人要常自问:“我为什么要喝酒?”甚至吃饭、穿衣、洗澡……的原因,都要清楚。

  142. 人都会死。但,为何平时感觉不到死亡的迫近呢?因为生命之流的速度太快,每天这样过日子,感觉不到会死亡。停下来(静坐),就看得清楚。

  143. 心本清净,因六根接触六尘,产生许多污染,变得不清净。心不攀缘外在世界,自然安宁。因此,不要找寻目标。杀掉心,让心止息,如静止的水,沉淀杂质后所呈现的纯净。尽管外在世界如何纷扰,也不会影响心的清净。

  144. 台湾民间信仰中,神明的爱都是商人式的爱,一种有条件,有利害关系,交换式的爱,而非无所求、清净的爱。

  145. 人都有分别心。有“我”,就有“别人”,产生一种对立关系。除去这种分别心,必须练习“无我”。因为无“我”,就无“他人”。浑然一体,对人的爱心,才不会是假的。

  146. 起床后,深呼吸三次,告诉自己:别人得罪过我的,我从今起要原谅他;我得罪过的人,希望他能原谅我。如此观想,培养自己的“原谅心”,心里越来越舒服,很多心结都可以解开。

  147. 怀有慈悲的呼吸,全身都变得柔软。告诉自己:从今天开始,我心中不再有敌人,即使是得罪过我的人,也希望他过得快乐。

  148. 菩提(Bodhi)译为“觉悟”,意即“学习看见自己的心”。这并不圆满,因为还有“自己的心”,仍属于一种根本的执著。虽看见了心,却不一定能解决烦恼。因此,应译成“觉不悟”,即学习“无心”,连“心”都没有。因为菩提里,没有心的位置。

  149. “自在”中含藏了“自己”,即“我执”仍在,一样会衍生痛苦。“自不在”,则抛弃了自我的执著,才能真正放轻松,潇洒地解脱。

  150. 静坐可说容易,也可说不容易。静坐首先要控制“心”,找到“心”,并加以调查,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151. 修不净观是为了了解无常,真正认知到万物不断地改变,来来去去,无可执著。洞察到身体,乃至万事万物皆属无常,随时在变化,便知不可执取任何一物,智慧就逐渐产生。

  152. 当想拥有,痛苦便伴随而来。比如执著想法、主张、学问、信仰、……。心中有了这些,自然产生对立、比较和冲突,永远不得解脱。

  153. 执著佛法的不同教派、教理,也是一种不可解的执著。

  154. 净土就在每个人心中,不在遥远的某处。因此不必执著外在的净土。认知这一点,才能享有内心真正的清净。

  155. 佛法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观照自己的身、心、六根、五蕴,直接从肉体下功夫。懂得身体内外的东西,自然能够了解佛法。

  156. 生活上往往出现许多结,这些结来自眼看、耳听、鼻闻、舌尝、身触、心想……,障蔽了我们,使我们看不到佛陀。

  157. 若心中有结,则无法找到净土。将心中的结打开,处处是净土。

  158. 不须到处烧香拜佛,祈求保佑。只要对周遭的人练习无所求的爱,快乐立即产生,佛自然会来到我们心中。

  159. 无法天天练习静坐的人,可以试试睡前作清清楚楚的吸气、吐气,放松全身,使肉体全然休息,心也休息。如此,隔天起床会感觉很舒服。

  160. 要如何才能时时擦掉内心的杂染呢?靠专注的吸气和吐气。犹如走钢索的人,全神贯注于脚下,专注不散乱,保持警觉心,达到如如不动的境地,外在声光影响不了他,此时心中便不容易带有杂染。

  171. 莫因“听说”而烦恼,否则将成为愚痴的人。新闻报导或广告不见得是真实,因此不要轻易相信而受它们误导。

  172. 呼吸时,心随气息的进、出而进、出,表示心还不定。吸气、吐气之间,观照一下有没有疑问升起。吸气、吐气时,发觉心昏沉,当下马上提高警觉心。

  173. 吸气、吐气时观照有没有过去的、未来的事在心中翻滚;有没有生气、贪爱浮现。若有,当下要它消失,专注于一呼一吸就好。

  174. 心与息的关系:

  (1)贪心的人,呼吸快速。

  (2)嗔心的人,呼吸呈现粗、热。

  (3)痴心的人,往往感觉不到呼吸。

  (4)寻心的人,想太多,呼吸呈现粗、散。

  (5)信心的人,老实,呼吸较有规律。

  (6)觉心的人,能时时觉察到气的变化。

  以上可当作六面镜子,用来体察自己的人格。

  175. 身跟心可以藉由呼吸连接成为一体,使身、心相依于息。

  176. 吸气与心分离,各走各的路,表示缺乏警觉心。此时必须靠静坐,让两者合成一条路。如此才会安详、安全,所有心灵上的问题也都能回答。

  177. 不必老是赞叹别人美,因为看到美则心生对立,自己变成丑的。这只是一种感觉而已,感觉是可以改的。应该认为自己是第一才对。常常告诉自己,我要变成最美丽的人,如此在身、口、意三方面经常为善,久而久之,自己会越来越漂亮。

  178. 人常迷于人工化的美(Artificial Beauty),而忽略了纯真的美。人也常陷于人工的慈悲心(Artificial Love),而非自然流露的慈悲。

  179. 何谓“想蕴”?六根所接触者,再一次想念、记载或记忆,累积聚起来的,称为想蕴。

  180. 时常想到那些事,有助解脱呢?

  (1)无常。

  (2)无我。

  (3)一切皆不净,即使外表美丽,本身仍然属不净。了知这一点,则能离贪、攀缘和执著。

  (4)肉体无用。

  (5)能舍。

  (6)不执著,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7)寂灭(出离,解脱)。

  (8)世界上没有一样可靠的东西,生活的所需非常单纯,不需一味追求外在的物欲。

  (9)诸行是不可爱的。物质和心所造之物,不永恒,会不断变化。 

  (10)时时怀著警觉呼吸。

  经常提醒自己这十样,就是在修行。

  181. 各国使用的语言不同,然而人类内心的话语是一样的,亦即人的觉性是可相通的。

  182. 诸法住于心,一切好的、坏的、美丽的、丑陋的皆由心所制造,故要好好看住我们的心。

  183. 若心中存留著“长的念头”(Long Thought),剪不断,理还乱,则容易生挂碍,如同背负著一袋垃圾那么累。

  184. 阿罗汉的心境是纯净简单的,没有长的念头,没有痛苦。外境来,短暂感受之后,马上放下,不会黏著,不会存在心中反覆地想。

  185. 佛陀没有长的念头。他人的冒犯、污辱、恶行不会放在心上。发生之际即忘记,解脱自在,如如不动。

  186. 昨天的烦恼,一年前做错过的事,需要一直留在心中吗?如果让它们变成长的念头,徒然造成内心负担,不得自在。

  187. 五蕴是重担,要快快倒掉。有色,但没有蕴,让它来来去去,不要累积在身心。

  

  

《涅槃的高速公路(护法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