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時,識即墮生,余根亦然,是名因緣,亦即阿賴耶識中之種子。每一衆生均有十法界之種子,各各俱足,取什麼緣即得什麼果,若取成佛的緣,今生必定成佛,主宰命運的在我們自己手中。(2)等無間緣,又名次第緣。謂心心所法,次第無間,相繼而起,相續不斷。(3)所緣緣,又名爲緣緣,是心裏攀緣之對象,不能間斷,是自己本身的力量。(4)增上緣,謂六根能照境發識,有增上力用,諸法生時,不生障礙,名增上緣。以念佛而言,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是親因緣;二六時中綿綿不斷是等無間緣;很想往生,念茲在茲是所緣緣;一切道場及善知識是增上緣。
△ 衆生心淨則見佛,佛無時無處不現身;聞法亦如是,如以清淨心看經,其義如泉湧。見解行持不同于世俗,一動感情即起障礙,如想得自在,無其他路可走,只有時時刻刻保持清淨心,此是過來人的經驗談。
△ 念就是妄想,時刻不停,衆生從無始以來就是如此,只能將他轉換過來歸到淨念上,久久自然歸于無念。用功必須修至無念才能證性,方爲究竟。
△ 正念是無念,有念就不正,念佛念到無念而念是實相念佛,《楞嚴經》上大勢至菩薩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此淨念即正念,才是入于如來的大涅槃道。
△ 佛法就是求清淨心,凡夫不了解空相,以爲打個妄念沒有關系,其實關系大了,息掉妄念很難,與其令阿賴耶識中種其他的種子,就不如種念佛的種子。凡夫執有,錯了;二乘執空,有體無用,也錯了;不執空也不執有,又錯了,恐怕走到無想定的路子,必須照金剛經所說的修一切善、離一切相就對了。
△ 正念是沒有妄念,就是自性起用。此處最易錯認,因未離心意識故。以不正念還有個“念”,那就錯了。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算不算正念?如果以絕對的標准來講,這句“阿彌陀佛”還是妄念,清淨心中沒有阿彌陀佛。爲什麼淨宗將這句“阿彌陀佛”當作正念?因阿彌陀佛名號雖是妄念,此一妄念最接近正念,故淨宗用此一妄念的方法達到正念。(無住生心集)
△ 真發心念佛,所得到的是理一心不亂。如果不能發菩提心,但有菩薩之大願,用識去念佛,求帶業往生,謂之事念,專心即可。念佛求功夫打成一片,心中無雜事,今生即可以生凡聖同居土,淨土法門之殊勝在此。
△ 二六時中念念均有佛號謂之執持,斷掉即爲失念。失念時雖無妄想,但墮在無記性中,亦屬煩惱;若再起煩惱,則問題更多。故在行往坐臥中,心裏要存有佛號。使用念珠原爲記數,手中持著念珠可隨時提高警覺以防失念。
△ 以理心智心念佛必有成就,以散亂心念佛得福報而已。必須有恒心;一曝十寒,無濟于事。
△ 千經萬論就是令人求清淨心,即無分別智,是真正的智慧;即是“照見五蘊皆空”之“照”,一動分別心即照不了。心地染汙即照不見,心放不下即是染汙。念佛一心不亂即是信心清淨,一天念十萬聲而仍有煩惱,是培福報,不可能往生。
△ 念佛有止有觀,一切雜念萬緣統統放下是止,一心專念六字洪名清清楚楚是觀。念佛就是修定,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得不到受用。經論上教我們要誠敬,誠在內心,敬在外表,內外徹底誠敬,自然與佛菩薩感應道交。
△ 不念佛還好,愈念念頭愈多。不要怕!繼續念,慢慢地念頭就會息滅了,千萬不要不念。
△ 不念佛還好,一念佛妄想更多,但是知道它是妄想即不要理它,仍然念佛。如果妄想不斷,距一心不亂還有一段路程,要照顧佛號,不要照顧妄念,久而久之,妄念自然會減少。
△ 自古以來,念佛人均是佛號與妄念同時而起,只要不理會妄念即是以清淨心念佛。有人臨終往往現起瑞相,他人看到自然生起信心,所以求生淨土,自利中便有利他作用。
△ 修行人世間事盡量少管,佛門中事也少管。不要有是非人我,一心念佛,有空時間就看經,與佛菩薩交往談天,豈不甚好?
△ 念佛用口念,更要心念。有幾種念的方法至爲得力:
(一) 寂靜念。寂滅清淨已經與叁昧相應,禅宗譯爲靜慮,如此念佛即大禅定,行住坐臥均在念中,六字洪名,字字分明,心中一念不生。
(二) 清淨念。有漏的煩惱沒有了,無漏的煩惱也沒有了,二邊俱轉,這種念法即真心現前。
(叁) 不濁念。濁是雖在念而仍有疑惑,因而並不太認真;故學佛人在理論與方法上,應徹底明達,毫無疑惑,以淨信心去念。如此念佛,利根人一年即可成就,煩惱重的叁年定可往生,只看我們願不願意去而已。
△ 念佛功夫雖未至念而無念,但能行願真切,仗彌陀悲願力,亦蒙佛接引,往生極樂,到了極樂世界即不退轉。不退是初住地位,念佛一生即可辦到,若修他法須經久遠劫數。此方便之方便,今幸聞此法,豈可交臂失之?
△ 修淨土念六字洪名,字字分明,能念所念俱遣,能念的心是空的,所念的佛是空的,才能開智慧、斷煩惱。
△ 每一衆生從無始以來,住于生死,受盡苦惱,輪回世間,是可恥的事。修行固然是苦事,而苦盡甜來,並不是做不到的;若做不到,佛就不說了。有信有解必可往生,上根利智之人一天就能往生,最鈍者七天亦能往生,千萬不可看輕自己。無量劫來在生死輪回受苦,比菩薩修六度萬行之苦大的多,修行之苦有限度,六道輪回無限度,學佛吃苦,吃了有好處,生死輪回之苦是白受的。
△ 大空叁昧亦稱大叁空叁昧,即人我空、法我空、空亦空,心中絕對清淨,世間一切有爲法毫無牽挂,佛法也不牽挂。念佛講理念,念到理一心,生實報莊嚴土,花開見佛。世間事要放下容易了解,佛法也要放下難懂,不放下又不能見性,大乘佛法放下與不放下是同時的,正在提起時也是放下的時候。譬如念佛,依照大勢至圓通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修楞嚴大定;心地清淨,度化衆生而不爲六塵所纏,心中什麼念頭都沒有,沒有能念的自己及所念的佛。無能無所是寂,念念分明是照,無論修什麼法門都離不開此法,步步踏在道上。欲接近華藏世界必須先破四相,世間第一難事是求人,破四相是求己,自己同意如此作,還有什麼難處?到了極樂世界是學本事的,學成之後就要離開這個地方,正同行願品之參訪善知識給我們的榜樣,每個位置均不留戀。從今以後,一切是非人我都看淡一點,絕不執著,學吃虧、學忍讓。假如真能與空寂相應,無人無我,誰受生死,當下即得解脫。此境界如能轉得過來,歇即菩提。
△ 華嚴經所說的是一真法界,沒有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屬有爲法,有生有滅。我們所了解的佛法只是皮毛,沒有甚深的功夫不能了解佛法的真實義,只能隨分研究,隨分演說。最要緊的還是念佛,除此之外沒有辦法入佛境界。如佛念好了,把身心世界都放下了,到了極樂世界,所讀的不是八十華嚴,而是大本華嚴。
△ 經雲:“不于業中分別報,不于報中分別業。”通達華嚴經的真實義,能于一句兩句經文中,時時起觀照,一生受用無窮。業是造作的時候所發生之事,身口意叁業,造善業有善報,造惡業有惡報,絲毫不爽。在造善業的時候,不可用分別心,一動分別心即是用了意識心,不分別與法性理體相應。只是按照理論去修行,不必一生求生西方,若求生之心殷切,只能生凡聖同居土,不能生實報莊嚴土,因實報莊嚴土無分別心。不于果報上研究他的業因,得人身是果報,周圍環境也是果報,既然是果報,只有隨緣消舊業,不必想像其從前發生的原因,因爲想也沒有用,只要今生勤修戒定慧,求出生死苦海就成了。
△ 凡是不變的是真的,有變的即非真。凡夫執有,二乘執空,這是凡小的毛病;大乘兩邊均不著,對于宇宙人生一切通達,謂之般若。無始以來,我們被煩惱所熏習,實在太久了,財色名食睡是地獄的五條根,天天以五欲熏習,樂此不疲。
△ 現在我們所用的心,是念念逐外籌量,一切煩惱由此而生。佛法教人破執著,此與外道處處執著恰好相反。心念念向外執著,則迷惑顛倒,沈淪叁界六道無法出離。修淨土法門放下一切萬緣,不但五欲六塵不攀緣,弘法利生也不攀緣,把心拴在阿彌陀佛聖號上,綿綿密密,功夫純熟自然得到一心不亂,生死可得自在。
△ 一聞到佛法即至誠懇信,依教奉行,境界現前不爲境界所轉,此乃是多生多劫來所種之深厚善根所致。凡夫學佛以泛泛心情聽經,亦念誦、亦禮拜、亦隨喜,不過種種善根而已,其實得不到什麼受用。
△ 佛法太難了,學小乘也要先做到無我,談何容易!若想成佛,就要經過叁阿僧祇劫。設佛不說淨土法門,吾人對于佛法只有徒生仰慕之心,不過種種善根而已,很難達到究竟的目的。佛大慈悲開示淨土法門,可以帶業往生,當生就能成就。但不可誤解,以爲造業之人念佛均可往生。祖師說“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殃”,是指學佛之後要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不可再造新業。在日常生活當中,平常只以阿彌陀佛一句名號念在心中,無論遇到什麼境界現前,即以一句聖號對付之,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不要思量,老老實實守著一句阿彌陀佛名號。此一句聖號與一切法均不相應,自與六道均不相應,故可脫離六道,超出輪回。
△ 念佛是了不起的法門,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第一位老師教其念佛,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心常念佛,心就變成佛心,心佛衆生,叁無差別,言其心力平等,外道念大自在天,大自在天就來,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境界均是自己心中變現出來的。念佛佛現前也不要歡喜,見如不見,你作得了主宰就行,禅家說魔來也斬,佛來也斬,就是這個道理。
△ 念佛是清淨念,修念佛法門與叁善道叁惡道均不相應,只與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相應,可以生淨土。所以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無念,故曰勝方便。從初住到等覺都得修念佛法門,近代祖師大德…
《淨空法師法語類編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