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空法師法語類編3

  淨空法師法語類編3  

  

  【談往生淨土】

  △ 念佛求往生不要說再等幾年,再等幾年就來不及了。果能對四谛法(苦、集、滅、道)有深切的了解,一定可以放下了,如果說已經看破,而仍然放不下,實在未看破,所謂知難行易,真實不虛。

  △ 阿彌陀佛在因地中曾發四十八願,我們的願力若與四十八願相同,可說是與阿彌陀佛志同道合。以阿彌陀佛之四十八願,作爲我們自己的四十八願,就容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

  △ 人生短暫,一晃就過,如真能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是最有福報之人。若欲往生必須求解,除非二六時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可以不要求解,否則必須聽經,以免盲修瞎練,一定要懂理,否則不能成就。

  △ 世間人前世行善乃聞得阿彌陀佛名號,是多生多劫來的善根。目前人類有四十億,有幾人能聞到佛法;聞法之中,又有幾人聞到淨土法門;其有能聞而起修者,更是少之又少。我們今日能有機緣聞到淨土法門,聞而起修,應當爲自己深自慶幸。人身難得已得,佛法難聞已聞,若不于今生度脫此身,更待何時?

  △ 往生極樂世界是活著的時候去的,不是死了之後去的,死後就作不了主。現前不能開智慧,爾後即不能往生,學佛是白學了,未免冤枉。過去人能往生,主要是世俗之事放得下,一切不操心,事情來了就辦,辦完就了,過去不想,未來亦不想。修淨土用此種心情去修,一句有一句的用處,以此方法勸化他人,送他成佛,將來他要度多少衆生!

  △ 念佛人到臨終時絕不可怕死,怕死,心就亂,能否往生亦在最後一念,臨終時心不顛倒是大福報。凡夫平日修行難免放逸,到臨終時心裏清楚,懂得教理,求生心切,念佛力量最大。室內應供一尊阿彌陀佛接引佛像,並立一幡,使臨終人以手持幡帶。助念之人句句佛號念得清清楚楚,臨終人聽得清清楚楚,必蒙佛接引。助念之人如能使二人往生,到臨終時此二人必來接引。慧遠大師一生當中有叁次見到極樂世界,到臨終時才對弟子言說,可見淨土法門真實不虛。

  △ 一切放下,一聲佛號念到一心不亂,即可往生極樂世界,在此亂世更應速求出離;一切放下即是大徹大悟,執著決定出不了叁界,舍的利益太大了。

  △ 念佛心不動是得一心,得一心即可見佛。得理一心生實報壯嚴土,得事一心生方便有余土;二六時中心中常有阿彌陀佛,即能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現在念佛人多,往生人少,是打妄想的時間多,念佛的時間少。故經雲:“若能念佛心不動,則常睹見無量佛。”

  △ 凡夫修行要先修人乘,先要作一個好人,人修好了才能保持人身。只憑有口無心的念幾聲佛號生不到極樂世界,必需要修定,還需要修四無量心。

  △ 世間事均是假的,人到老年患得患失之心更重,其實人生一切遭遇都是前世善惡業因所結的果,現在遇到了只有忍受;如自己想如何便能如何,佛就不把“求不得”列爲八苦之一了。人生一切境遇皆受因果律之支配,今生之財富是由前生財布施得來的,今生的智慧是由前生法布施得來的。有許多人發了意外之財,不但病魔纏綿,損失殆盡,且把老本花掉,此種事例世上所在多有。所以人不必貪求,要放下一切,把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守住了,心地才清淨;心地清淨,決定往生。“看破”是真學問,“放下”是真功夫。

  △ 現在學佛的人,多數不願意離開這個娑婆世界。總要想先買一所公寓,有個安定的處住,生活求其舒適,飲食要求營養,收入總嫌不夠;生活過得富裕快樂,有空閑的時候,研究佛法,念佛念經拜佛,聽聽經,跑跑道場,吃吃素齋。此不過表面上冒充佛子,論其心只希望在娑婆世界多活幾年,享享清福,並不一定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有此種懈怠的心情即不可能往生,永在六道輪回。要知學佛要下決心,一心求生,不必顧慮自己的生活。只要心在道上,自有護法龍天護持,不虞生活無著。如果心不在道上,每天爲自己生活打算,則護法神也就樂得的休息一番便了。還有同修,總想找一個清淨地方修行;須知掩關潛修固然有功效,但也是修行人的險著。古人說:“不悟道不住山,不破參不閉關。”若是修行程度不夠,而妄想入山清修,恐怕修不好還會招魔,出大毛病。

  △ 凡夫對于身體太重視,唯恐委屈了他,恐怕累著他,不能精進之原因在此。古大德念佛念到筋疲力盡還要念下去,身體毀滅都可以,佛號決不間斷,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若稍爲顧惜自己的身體,還要多活幾年,佛號就念不下去了,稍存此種思想,就去不了極樂世界。

  △ 內息妄念,外息攀緣,一切放下,淨心念佛,叁五天內即可往生。佛出現于世,即爲此一大事因緣而來。尤其在末法時期,五濁惡世,必須作此功夫。此一功夫有成就,願走就走,要多住上幾年亦可,不是留戀這個世界,而是要多勸幾個人往生。所以念佛求生淨土,必須認真,不可放逸。

  △ 智慧之火焰能消滅煩惱;修行講開智慧,智慧能斷煩惱。修淨土可以帶業往生,其余任何法門無此方便。淨土是二力法門,佛力加被我們,但我們自己現前也要有一念清淨心,否則不能去。現前一念清淨,是伏惑而不是斷惑,是用石頭壓草的辦法;斷作不到,伏可以作到,以理智克服感情。世間事要看破,名聞利養決定不能牽挂,臨命終時才有把握;但須家人也懂佛理,不要惱害,才能往生。

  △ 學佛多年,雖遇善知識教導,卻仍攸攸泛泛,毫無進步,病在信心不足,不肯精進。常說的淨土法門,認真念佛,念一二年往生的,真有其人,確有其事,不見得他們學問好,佛法比我們懂得多,就是認真去作而已。把世緣放下,認爲念佛是一件大事,短時期內即有成就。

  【談魔外】

  △ 魔的大根大本即是貪欲,五欲六塵就是魔。菩薩修行宗旨在轉識成智,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轉第六智爲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爲大圓鏡智。

  △ 經雲:“善守身語及意業,恒令依法而修行,離諸取著降衆魔,此智心者所行道。”以最淺顯的說法即是:身必須離殺盜淫,語必須離四種口過,意必須離貪嗔癡。依此修行,所修的仍然是福報而不是菩薩道。十善業是有漏的福報,修十善業而離十善之相,不可取相,不可執著,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能如此則可降伏衆魔。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即是離諸取著,“離諸取著”即可降魔。

  △ 經雲:“眼終不見不淨佛刹,亦複不見異相衆生。”所作所爲統統不要了,回向衆生,心中一塵不染,心淨則土淨。佛看衆生各各均是佛,因爲他沒有分別心,只有平等心,心中不起分別,一律平等。學佛之後若是煩惱更重,已入魔境,與佛法背道而馳。對于壞的環境處之泰然,修的是自己的清淨心、大自在,若是見到佛歡喜,見到魔不歡喜,就不自在。自己若無分別心,豈有佛魔之分?

  △ 凡是心外求法均謂之外道。佛法講明心見性,如不在此下功夫即是外道;學佛而仍隨六塵轉,心不清淨即是外道。

  △ 佛陀在世時有九十六種外道,容易辨別,佛門裏面的外道就很難認識。說到究竟處,心外求法就是外道,念佛如不曉得消歸自性就是外道。外魔沒有多大的力量,只怕自己本身的魔。四魔就是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魔四種:一爲五陰魔,五陰非外來,色受想行識五陰熾盛,爲衆惡之淵薮,所以才發生七苦;二爲煩惱魔,根本煩惱,迷惑事理,障蔽正道,亦屬于自己的;叁爲死魔,死能斷人之命根,妨礙修道,但並非外來;只有第四種魔,天魔是外邊的,他是欲界第六天主,他化自在天的魔王,我們的修行程度不夠,他還沒有時間來打擾呢!佛法中無論修那一門均離不開明心見性,如目標不訂在明心見性上,向外馳求,仍然是外道。楞嚴經說舍識用根就是指的此事,在日用平常之中,若依舊用第六意識即屬魔外。

  △ 魔在人間的時候都是學佛的,未學得好,就變成魔。學佛的人若是帶有一分貢高我慢嫉妒的心,雖然也修布施,也修禅定,有相當功夫,命終多趨向于魔道。

  △ 魔有內魔外魔,內魔最害人,自己的煩惱就是內魔,就怕內魔與外魔勾結,名聞利養都是魔。

  △ 修行人遇到任何境界現前要不執著,執著即遇魔障。例如打佛七,有人很精進,見到佛像發光,聞到異香,此系極粗的境界,若真遇到實在沒有說的必要。念佛念得好,叁聖全來,不必動心;西方極樂世界現前,也不必歡喜。心中一動歡喜心,就不清淨。什麼境界現前,不理他,你的功夫又進了一步;一沾染,就是魔。

  △ 凡障礙身心清淨者,即是魔,必須認清,古德說“但盡凡情,別無勝解”。佛在經中叫先破分別執著的根本,即五陰六處十八界是根本,六道凡夫均因此而流轉,能破除此根本即是華嚴經中的一真法界。一切萬法歸納爲十八界,加七大爲二十五圓通,圓通就是成佛,隨便拈一法均能見性成佛,其體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明白此理即得大受用。

  △ 學佛人對高僧傳與居士傳不可不讀。古來學人進德修業有了基礎再出去參學,否則不辨是非邪正即易于招魔。參學在佛法中是必經的過程,但是不能專向一位老師學一輩子,如此也是著了魔。有很多似是而非的假東西,我們認不出來,《楞嚴經》中五十種陰魔其表現的道行,幾可亂真。佛法有個密訣,即一切境界現前如如不動,舍己爲人,犧牲自己亦在所不惜;但是不能舍棄菩提心,沒有菩提心修一切善事均是魔業。

  △ “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本來修得很好,很有進步,忽然遇到一件不順心的事,一發脾氣,一燒就完了,這是世出世間一切事業成敗的關鍵。俗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一現前即是來考試的,不管外面境界變成什麼樣子,心中要如如不動,因爲外面的境界都是自己心理變現出來的。在世間作任何事情、作任何職業都可以修道,必須認定外面的一切境界都是善知識,善人…

《淨空法師法語類編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