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空法师法语类编3

  净空法师法语类编3  

  

  【谈往生净土】

  △ 念佛求往生不要说再等几年,再等几年就来不及了。果能对四谛法(苦、集、灭、道)有深切的了解,一定可以放下了,如果说已经看破,而仍然放不下,实在未看破,所谓知难行易,真实不虚。

  △ 阿弥陀佛在因地中曾发四十八愿,我们的愿力若与四十八愿相同,可说是与阿弥陀佛志同道合。以阿弥陀佛之四十八愿,作为我们自己的四十八愿,就容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

  △ 人生短暂,一晃就过,如真能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是最有福报之人。若欲往生必须求解,除非二六时中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可以不要求解,否则必须听经,以免盲修瞎练,一定要懂理,否则不能成就。

  △ 世间人前世行善乃闻得阿弥陀佛名号,是多生多劫来的善根。目前人类有四十亿,有几人能闻到佛法;闻法之中,又有几人闻到净土法门;其有能闻而起修者,更是少之又少。我们今日能有机缘闻到净土法门,闻而起修,应当为自己深自庆幸。人身难得已得,佛法难闻已闻,若不于今生度脱此身,更待何时?

  △ 往生极乐世界是活着的时候去的,不是死了之后去的,死后就作不了主。现前不能开智慧,尔后即不能往生,学佛是白学了,未免冤枉。过去人能往生,主要是世俗之事放得下,一切不操心,事情来了就办,办完就了,过去不想,未来亦不想。修净土用此种心情去修,一句有一句的用处,以此方法劝化他人,送他成佛,将来他要度多少众生!

  △ 念佛人到临终时绝不可怕死,怕死,心就乱,能否往生亦在最后一念,临终时心不颠倒是大福报。凡夫平日修行难免放逸,到临终时心里清楚,懂得教理,求生心切,念佛力量最大。室内应供一尊阿弥陀佛接引佛像,并立一幡,使临终人以手持幡带。助念之人句句佛号念得清清楚楚,临终人听得清清楚楚,必蒙佛接引。助念之人如能使二人往生,到临终时此二人必来接引。慧远大师一生当中有三次见到极乐世界,到临终时才对弟子言说,可见净土法门真实不虚。

  △ 一切放下,一声佛号念到一心不乱,即可往生极乐世界,在此乱世更应速求出离;一切放下即是大彻大悟,执着决定出不了三界,舍的利益太大了。

  △ 念佛心不动是得一心,得一心即可见佛。得理一心生实报壮严土,得事一心生方便有余土;二六时中心中常有阿弥陀佛,即能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现在念佛人多,往生人少,是打妄想的时间多,念佛的时间少。故经云:“若能念佛心不动,则常睹见无量佛。”

  △ 凡夫修行要先修人乘,先要作一个好人,人修好了才能保持人身。只凭有口无心的念几声佛号生不到极乐世界,必需要修定,还需要修四无量心。

  △ 世间事均是假的,人到老年患得患失之心更重,其实人生一切遭遇都是前世善恶业因所结的果,现在遇到了只有忍受;如自己想如何便能如何,佛就不把“求不得”列为八苦之一了。人生一切境遇皆受因果律之支配,今生之财富是由前生财布施得来的,今生的智慧是由前生法布施得来的。有许多人发了意外之财,不但病魔缠绵,损失殆尽,且把老本花掉,此种事例世上所在多有。所以人不必贪求,要放下一切,把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守住了,心地才清净;心地清净,决定往生。“看破”是真学问,“放下”是真功夫。

  △ 现在学佛的人,多数不愿意离开这个娑婆世界。总要想先买一所公寓,有个安定的处住,生活求其舒适,饮食要求营养,收入总嫌不够;生活过得富裕快乐,有空闲的时候,研究佛法,念佛念经拜佛,听听经,跑跑道场,吃吃素斋。此不过表面上冒充佛子,论其心只希望在娑婆世界多活几年,享享清福,并不一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有此种懈怠的心情即不可能往生,永在六道轮回。要知学佛要下决心,一心求生,不必顾虑自己的生活。只要心在道上,自有护法龙天护持,不虞生活无著。如果心不在道上,每天为自己生活打算,则护法神也就乐得的休息一番便了。还有同修,总想找一个清净地方修行;须知掩关潜修固然有功效,但也是修行人的险著。古人说:“不悟道不住山,不破参不闭关。”若是修行程度不够,而妄想入山清修,恐怕修不好还会招魔,出大毛病。

  △ 凡夫对于身体太重视,唯恐委屈了他,恐怕累著他,不能精进之原因在此。古大德念佛念到筋疲力尽还要念下去,身体毁灭都可以,佛号决不间断,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若稍为顾惜自己的身体,还要多活几年,佛号就念不下去了,稍存此种思想,就去不了极乐世界。

  △ 内息妄念,外息攀缘,一切放下,净心念佛,三五天内即可往生。佛出现于世,即为此一大事因缘而来。尤其在末法时期,五浊恶世,必须作此功夫。此一功夫有成就,愿走就走,要多住上几年亦可,不是留恋这个世界,而是要多劝几个人往生。所以念佛求生净土,必须认真,不可放逸。

  △ 智慧之火焰能消灭烦恼;修行讲开智慧,智慧能断烦恼。修净土可以带业往生,其余任何法门无此方便。净土是二力法门,佛力加被我们,但我们自己现前也要有一念清净心,否则不能去。现前一念清净,是伏惑而不是断惑,是用石头压草的办法;断作不到,伏可以作到,以理智克服感情。世间事要看破,名闻利养决定不能牵挂,临命终时才有把握;但须家人也懂佛理,不要恼害,才能往生。

  △ 学佛多年,虽遇善知识教导,却仍攸攸泛泛,毫无进步,病在信心不足,不肯精进。常说的净土法门,认真念佛,念一二年往生的,真有其人,确有其事,不见得他们学问好,佛法比我们懂得多,就是认真去作而已。把世缘放下,认为念佛是一件大事,短时期内即有成就。

  【谈魔外】

  △ 魔的大根大本即是贪欲,五欲六尘就是魔。菩萨修行宗旨在转识成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智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 经云:“善守身语及意业,恒令依法而修行,离诸取著降众魔,此智心者所行道。”以最浅显的说法即是:身必须离杀盗淫,语必须离四种口过,意必须离贪嗔痴。依此修行,所修的仍然是福报而不是菩萨道。十善业是有漏的福报,修十善业而离十善之相,不可取相,不可执著,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能如此则可降伏众魔。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即是离诸取著,“离诸取著”即可降魔。

  △ 经云:“眼终不见不净佛刹,亦复不见异相众生。”所作所为统统不要了,回向众生,心中一尘不染,心净则土净。佛看众生各各均是佛,因为他没有分别心,只有平等心,心中不起分别,一律平等。学佛之后若是烦恼更重,已入魔境,与佛法背道而驰。对于坏的环境处之泰然,修的是自己的清净心、大自在,若是见到佛欢喜,见到魔不欢喜,就不自在。自己若无分别心,岂有佛魔之分?

  △ 凡是心外求法均谓之外道。佛法讲明心见性,如不在此下功夫即是外道;学佛而仍随六尘转,心不清净即是外道。

  △ 佛陀在世时有九十六种外道,容易辨别,佛门里面的外道就很难认识。说到究竟处,心外求法就是外道,念佛如不晓得消归自性就是外道。外魔没有多大的力量,只怕自己本身的魔。四魔就是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四种:一为五阴魔,五阴非外来,色受想行识五阴炽盛,为众恶之渊薮,所以才发生七苦;二为烦恼魔,根本烦恼,迷惑事理,障蔽正道,亦属于自己的;三为死魔,死能断人之命根,妨碍修道,但并非外来;只有第四种魔,天魔是外边的,他是欲界第六天主,他化自在天的魔王,我们的修行程度不够,他还没有时间来打扰呢!佛法中无论修那一门均离不开明心见性,如目标不订在明心见性上,向外驰求,仍然是外道。楞严经说舍识用根就是指的此事,在日用平常之中,若依旧用第六意识即属魔外。

  △ 魔在人间的时候都是学佛的,未学得好,就变成魔。学佛的人若是带有一分贡高我慢嫉妒的心,虽然也修布施,也修禅定,有相当功夫,命终多趋向于魔道。

  △ 魔有内魔外魔,内魔最害人,自己的烦恼就是内魔,就怕内魔与外魔勾结,名闻利养都是魔。

  △ 修行人遇到任何境界现前要不执着,执着即遇魔障。例如打佛七,有人很精进,见到佛像发光,闻到异香,此系极粗的境界,若真遇到实在没有说的必要。念佛念得好,三圣全来,不必动心;西方极乐世界现前,也不必欢喜。心中一动欢喜心,就不清净。什么境界现前,不理他,你的功夫又进了一步;一沾染,就是魔。

  △ 凡障碍身心清净者,即是魔,必须认清,古德说“但尽凡情,别无胜解”。佛在经中叫先破分别执著的根本,即五阴六处十八界是根本,六道凡夫均因此而流转,能破除此根本即是华严经中的一真法界。一切万法归纳为十八界,加七大为二十五圆通,圆通就是成佛,随便拈一法均能见性成佛,其体即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明白此理即得大受用。

  △ 学佛人对高僧传与居士传不可不读。古来学人进德修业有了基础再出去参学,否则不辨是非邪正即易于招魔。参学在佛法中是必经的过程,但是不能专向一位老师学一辈子,如此也是著了魔。有很多似是而非的假东西,我们认不出来,《楞严经》中五十种阴魔其表现的道行,几可乱真。佛法有个密诀,即一切境界现前如如不动,舍己为人,牺牲自己亦在所不惜;但是不能舍弃菩提心,没有菩提心修一切善事均是魔业。

  △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本来修得很好,很有进步,忽然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一发脾气,一烧就完了,这是世出世间一切事业成败的关键。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一现前即是来考试的,不管外面境界变成什么样子,心中要如如不动,因为外面的境界都是自己心理变现出来的。在世间作任何事情、作任何职业都可以修道,必须认定外面的一切境界都是善知识,善人…

《净空法师法语类编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