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空法師法語類編3▪P2

  ..續本文上一頁固然是恩師良友,惡人也是佛菩薩化身替我們消災的,對他們都要表示感恩之心,絕不可起一點是非人我的念頭。菩薩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如他不高興我,我就躲開,免得使他心中生煩惱,隨時隨地都在修菩薩行,這樣做還會有嗔恚嗎?

  △ 學佛者心中有名聞利養之念,必定招魔。真有道心者一定遠離五欲六塵,名利心放不下者必不是善知識。只要自己心中清淨,自然與佛菩薩感應道交,若老實念佛絕不會招魔。

  △ 末法時期法弱魔強,邪師說法如恒河沙,魔已混進佛門。凡是心外求法的均是魔,五欲六塵是魔,障礙我們明心見性的是魔,修有漏果報的是魔,修四禅八定的也是魔。人人都愛魔,電影院排長龍,場場客滿;一家人圍攏來看電視,耽誤正業。而參加法會聽華嚴經的人,以臺北市說,每十萬人中最多只有叁、四人。現在學佛的人,變爲魔眷屬或變爲外道者甚多,自己不覺得而已。

  △ 勇猛精進,沖破魔衆。魔衆不是外面來的,真正的魔是無明、塵沙、見思煩惱。學佛如不能斷除煩惱即是冒充佛子。學佛宗旨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如迷而不覺,佛想加被也加被不上,故知障礙仍然在我們自己這邊。

  【談功德】

  △ 功是修行的功夫,德是本性的德能;功是戒定,德是智慧,叁世諸佛的教法即是戒定慧叁無漏學。梁武帝以國家財力蓋四百八十所寺廟,度數十萬出家人,達磨祖師說並無功德。修功是斷煩惱塵沙無明,德是本性中之智慧現前,能了生死、出叁界、證菩提的是功德。功德內包括福德,福德內無功德,福中無慧,慧中有福;修福如不著相即是功德,有爲是福德,無爲是功德。 

  △ 叁輪體空平常多舉布施爲例,無能施所施之境界。能施即能施之心與能施的我,所施即所施之物與所施對方接受的人。其實作任何佛事救護一切衆生,均應叁輪體空,否則與本性不相應。離相非常難,離相即見性。世間好人甚多,所作好事亦甚多,但均屬有漏的福德,不能了生死出叁界。懂得離相,不著相,即有般若智慧在內。

  △ 修供養是明心見性的方法,證菩提的適當法門。但有所求,即與供養布施之義相違,即變爲人天有漏的福報。

  △ 凡夫修一切善事不能與心性相應,故其效果甚微。經雲:“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善根即有堅固之意,例如首楞嚴即一切事究竟堅固之義。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善根非常重要。修善事必須稱性,性是無量無邊的,一點小事情能成就很大的功德。

  △ 勸一人念佛比自己念佛功德大,勸百人念佛就是菩薩,勸萬人念佛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談弘法】

  △ 說法合乎十方諸佛所證之真理,謂之契理;說法合乎衆生之智識與根性,謂之契機。契理契機是說法的大原則。

  △ 慈悲不是對於好人壞人一律不分的,對于好人要慈悲攝受,對于壞人也要用嚴厲的手段以對治,皂白不分釀成“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任其墮落,即非真慈悲。但經中又說:一切衆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全要恭敬;此話豈非矛盾?應知對待好人壞人是心中一律平等,不起分別;而相上要有分別,相上不分別就沒有是非。對待惡人诃斥或用凶惡面孔責備,也是教化的一種方法。使他改過遷善,還是爲他好,心中還是慈悲。

  △ 度衆生,只要使其聞一聲佛號,即已令其種下一個種子,將來因緣成熟會進入佛門。

  △ 有人說弘法不容易,愈熱心煩惱愈多。其實不必顧慮,自行化他都要隨緣。若有他人破壞,于自己的清淨心毫不相幹,是障礙了衆生的法緣,如我自己發生煩惱,說他把我的法緣破壞了,豈不又著了“我的法緣”之相嗎?自行化他應當什麼條件都沒有,他人能從何處破壞呢?

  △ 智慧是體,慈悲是推動力,神通是善巧,亦是教授法。凡是令我斷惑證真開悟的都是佛身,六塵境界亦是佛身,此世界又何嘗不是六塵說法?如耳根利,聽到樹聲亦能開悟。

  【談煩惱習氣】

  △ 凡夫自無始以來,在叁界六道熏習的都是感情,立時斷掉,談何容易!必須聽經研教,慢慢熏習。感情是假的,不通教理的人臨命終時,對親眷恩情不斷,無法放下,難望超生善處。學道要少攀緣,斷情不斷慈悲心,增長菩提心,將世間意識斷除,沒有人情的牽累,沒有物質的挂念,才有成就。

  △ 煩惱是修道的障礙,對治的方法是念煩惱之種種性,而不要念煩惱之相。如常常想某某冤家對頭給我氣受,愈想愈氣,就是煩惱;如想與人好,對他有特殊的喜歡,也是煩惱。六根接觸六塵如如不動,果不動心,生死即了。

  △ 煩惱即菩提,千萬不要誤會,必須建立在離世間上。如何離世間?世間是由分別執著而來,以轉識成智說,前五識及第八識是隨著第六七識而轉,六識是分別,七識是執著。無分別,第六識即轉爲妙觀察智;第七識是人我執、法我執,不執著即轉爲平等性智。第六七識一轉,因而前五識變爲成所作智,第八識轉爲大圓鏡智。凡是幫助我們離開分別執著的即是佛法,如果是增加我們分別執著的即是魔。

  △ 果報有苦有樂,苦樂二字是相對的。講到真正的離苦得樂,見思煩惱斷了才行,如果只是生天,天福享盡還是要受苦報。斷見思惑不簡單,要以聖教熏習。幸虧佛還告訴我們一個淨土法門,只要有決心一定可以離開這個苦惱世界,往生淨土;其他種種法門,都要斷除見思惑才能修成。眼前世間上種種享受均不是真正的福報,大福報是臨命終時心不顛倒;聰明人現在的財色名食睡都不要,只求臨命終時不害病,預知時至,佛菩薩來迎,端坐而化,這樣今生才不白活。

  △ 凡夫終日忙祿,應酬既多,回家又不攝心靜慮。雖然每日早晚兩課,而心中未曾一刻安甯;盡管念誦,妄念依然壓倒正念;亦從不體會到離一切相、修一切善等道理。因之修身多年仍然隨境而轉,自己作不了主,得不到佛法的益處。此皆由於從來未曾攝念觀心,從未於不著相及二邊不著的道理體會了解,以致如此,實爲可憐!至于現在工業社會,一般人民一天忙到晚,只顧如何賺錢,在功名事業方面或有一番成就,世俗人羨其能幹,稱譽備至,其實此種人最可憐憫。因其一心向外馳求,實與佛法根本教義背道而馳,縱能在今世富貴雙全,豈能保持永久?輾轉下劣乃必然之結果,可悲也矣!

  △ 住的地方認作是自己的家,就被圈住了,應當作旅館,住一天算一天,就自在了。在家人如此,出家人更要作此想,如以爲那個廟是我的就糟了!自己如果有一個住處就不能遍法界現身,現在住所只能作自行化他的處所。一切相重在受用,不在所有權,有主權就受主權的約束。買一輛小包車要有存車的地方,保養管理,還要洗車、擦車、上油、繳各種稅捐,辦理保險,種種手續麻煩極了;若要雇司機開車,還要替他安排宿舍,問題更多,等于替車服務,被他拖累。不如坐計程車,招手即來,付錢即去,……。住公家配的房子,住一天算一天,既不要付房租及修理費,也不要納房捐,我活著的時候用它,死後誰住都行,豈不自在,何必買房子爲兒女置産業?須知兒孫自有兒孫福,他如果有福報,他還能看得上這所公寓嗎?

  △ 何爲自利?蓋大廟,香火盛,四事供養無缺,此是自害而非自利。斷煩惱,證菩提,不求名聞利養是自利,古來出家人自稱爲貧僧,現在有大福報的出家人已經離開了正道。利他亦如是,應在道業上利他,幫助他成無上道。修行人幸勿錯會自利利他的真實義。

  △ 人生在世,短短幾十年,有何意義?如僅爲了衣食利祿,則人生毫無價值可言。爭名奪利必須心毒手辣,造諸衆罪,來生更受苦報,人無智慧必走此路。貪心斷了即了生死,依金剛經說身命尚可布施,還貪什麼?自殺的人太可惜,既然自己生命都不要,爲何不犧牲一切,爲衆生做點事,把這一生的精神體力供獻給社會國家,服務人群。先從身見上轉,轉爲妙觀察智。一切萬法如夢幻泡影,得無歡喜心,失無惋惜心,無得失之心即了生死,無得失之心即大自在,現在就幹,即與佛菩薩一樣。

  △ 我們爲什麼要生到這個世界來?佛說我們來是受果報的,因爲多生來所造的業必須要受果報,因業而來,不得不來。還有一種人到這個世界,是爲了教化衆生而來。所以這個世界如同一個大監獄,裏面只有兩種人:一種是犯人,一種是管監獄的教導師。

  △ 凡夫的五陰是業報,人身就是爲酬業而來。前生造的業,這一生要受果報。既知是受報,對現前環境應泰然處之,逆來順受,要心甘情願地承受,且不能再造新業。所以佛給我們開示念佛法門,念佛與六道均不相應,僅與極樂世界相應。

  △ 學佛不能自暴自棄。我們發菩提心,時時刻刻存心度化衆生,那麼當下就是菩薩,護法龍天都會在四周保護。菩提心增長了,煩惱自然就會減少;煩惱減少,自然得到清涼自在。我們可以試驗一下,只要有七天的功夫,必會得到清涼自在,時間再長當然更好。

  △ 吃虧上當心中要平淨,不要起分別,吃一點小虧即念念不忘,斤斤計較,煩惱絕不會減輕,只有日日漸增長,苦海無邊。須知因果通叁世,沒有憑空而來的吃虧上當,總有其來龍去脈的道理;自己萬萬不可欠他人債,一切債務無論是金錢債或人情債要盡速了結,因果絲毫不爽。

  △ 佛光有叁種人見不到:(1) 凡夫見不到。清涼大師特別加以注釋,謂此指愚癡之凡夫見不到。(2) 知見不正的人,即相信邪魔外道的人,與佛無緣故見不到。(3) 佛門內,學佛而無深解者見不到。

  △ 修道之人目的在續佛慧命,自己專心苦修,不拉攏信徒、沾染世法,不必怕沒道糧,果真心在道上卻沒飯吃,韋陀菩薩要負責任。要相信佛語,最可靠的是佛而不是人。

  △ 愛是大煩惱,從無始劫來生死輪回之苦,均是受了愛的害,現在還不肯舍棄,真是愚癡!布施以修舍,佛經中有所謂“…

《淨空法師法語類編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