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論研究那一宗的無不提倡念佛法門。江味農居士提倡般若與淨土同修之法是理念,理一心不亂若是未能達到,還可以保持事一心,品位亦高。一般學佛的人不知此項要義,以爲能帶業往生就算不錯了,如萬一修得不到家,則轉眼又受生死輪回之苦。
△ 念佛就是止觀。止一切境界,都要放下,息一切妄念,就是定。觀是幫助止,觀一個法門。持六字洪門,清清楚楚就是止觀,就是靜慮,就是參禅。初學要有一個清靜地方,不被外界環境所牽走。
△ 念佛法門本爲至圓至頓之無上妙法,若僅爲自了,以欣厭心情希求,則最上乘大法竟變爲小乘,只能下品往生,多劫不能花開見佛,因與佛之悲願相違;若不稱性起修,甚至往生下品亦不夠資格,只能生到疑城,經長時間方能生安養,豈不可惜?所以學佛先要開智慧,多讀大經大論,體會經論中之真實義理,並非研究佛經文學及其詞藻。必須屏除外緣,收攝身心,令心攝在一處而不馳散,乃能起觀。
△ 修道是修通大涅槃之路,修成佛之道。成佛之道是大定,心中有定就是在道。修淨土,念念之中有阿彌陀佛;若心中一時無阿彌陀佛,即離了道。阿彌陀佛即是信號,心中無即失了航線。
△ 一個人能接受佛的教訓,是多生多劫的福德善根所致。印光祖師說,能夠死心塌地地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第一等聰明人。佛說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所以今世修行人應以修淨土爲正行。
△ 發了大心之後,欲紹隆佛種,度脫一切衆生盡成佛道,生生世世不舍衆生,但是人事環境太複雜了,若不離一切相,便畏生死流轉,而退了道心,前功盡棄。如舍利弗發大心,因人乞眼,示現難行之法,以及阿難想學大菩薩,平等乞食,而遭摩登伽女之難,均是給學人之警惕。悟達國師十世爲高僧,冤家無機可乘,俟爲國師,皇帝賜沈香座,生得意想,冤家乃得其便,遂有人面瘡之厄。由是可知,發大心修大行實在不容易,然而有勝方便在,即念佛求生西方,難而不難。須知念佛法門正爲發大心者說,幸勿輕視,否則實在大誤大癡。
△ 往生極樂世界,除本師阿彌陀佛外,並可親近諸佛如來,此系四地菩薩的境界。如肯老實念佛生到極樂世界,等于四地菩薩的地位。我們修淨土法門已經是如此占了便宜,卻不肯死心塌地地念佛,還要取巧,還要再貪便宜,實在是自暴自棄。
△ 如來叁昧與菩薩、二乘、人天所修之定均不同。佛之行住坐臥均在定中,是爲楞嚴大定;而念佛所修的定則與佛的定相應,所以佛在各種經典中提到念佛法門,極稱贊其殊勝功德。
△ 欲報父母恩亦得先往生極樂世界,到那時就有天眼通,可以看到過去父母現在在那一道中,再去救度他們,不生極樂世界沒有辦法。往生極樂世界之後,其地位可與大菩薩相比,一刹那頃遊行無量世界。所以現在要死心塌地地老實念佛,不但世緣要放下,佛法的緣也要放下,其他的經典不要念了,要專修淨土,曆代祖師均如此說,賓主要分清,念佛是主行。
△ 世間萬事皆是相對而有,虛幻不實。修行人不在世間一切對待事理名相上認真,心中存有漸漸擺脫之意,勿令間斷。複于此際提起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一心專念,亦不分別誰是念、誰是佛,但會念即是佛、佛外無念,上與十方如來心心相印,下與法界衆生息息相通,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此種念法與實相相應,與一真法界相應,與心淨土淨之義相應。果能如此,何愁不往生?
△ 起念即妄,真如本性中並無念故。凡夫染念不停,不得不借用念佛之念,治其住塵之念。蓋念佛之念,無非真如之本體,卻是趨向真如之妙用。真如是清淨心,佛念是清淨念,同是清淨,得以相應,所以念佛之念,綿綿密密,能至念而無念,故曰勝方便。
△ 即心是佛,何必持名念佛?此乃學佛人之邪知邪見。所謂“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是理,不可執理廢事。衆生迷惑顛倒,不攀緣佛即攀緣六道,念頭是刹那不停的。與其攀緣俗念,不如攀緣淨念。煩惱未斷,生死未了,很想成佛,念佛即成佛的增上緣,豈可輕視持名念佛法門?
△ 修淨土者以阿彌陀佛爲所緣的名號。古德開示念佛要念“阿彌陀佛”四字;有稱六字名號者,加“南無”二字,即恭敬歸依禮拜之意。昔蓮池大師說:教他人念應念六字,而大師自己則念四字。何以故?大師說:念四字者是一心一意地求生淨土,表示決心。四字比六字方便簡單,容易念到一心。教人念可念六字,因其未必有決心,先令其種植善根,此祖師教人之苦心也。
△ 持名念佛,不必觀想,如要觀想亦未嘗不可,須知色相已包括在一句名號之中,名必有相,先有福而後有名,名相皆不離一心,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相與心有密切之關系,一句名號功德無量無邊。
△ 一念不生爲正智正見,如念佛,在二六時中念念有阿彌陀佛在心中,謂之正見。如念妄想則爲邪念,一動念即非正見。
△ 修行要常想六字洪名,口念不關重要,心中要常念,一個字一個字清清楚楚,相續不斷。初學通常要用念珠,每晨念叁串珠,念叁聲佛號撥一珠,一直念下去,絕不中斷;以後再五句撥一珠,或十句撥一珠。在念佛時任何閑事都不要管,行也念,坐也念,句句分明,不清淨場所及睡時不必出聲,心中仍念
《淨空法師法語類編2》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