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论研究那一宗的无不提倡念佛法门。江味农居士提倡般若与净土同修之法是理念,理一心不乱若是未能达到,还可以保持事一心,品位亦高。一般学佛的人不知此项要义,以为能带业往生就算不错了,如万一修得不到家,则转眼又受生死轮回之苦。
△ 念佛就是止观。止一切境界,都要放下,息一切妄念,就是定。观是帮助止,观一个法门。持六字洪门,清清楚楚就是止观,就是静虑,就是参禅。初学要有一个清静地方,不被外界环境所牵走。
△ 念佛法门本为至圆至顿之无上妙法,若仅为自了,以欣厌心情希求,则最上乘大法竟变为小乘,只能下品往生,多劫不能花开见佛,因与佛之悲愿相违;若不称性起修,甚至往生下品亦不够资格,只能生到疑城,经长时间方能生安养,岂不可惜?所以学佛先要开智慧,多读大经大论,体会经论中之真实义理,并非研究佛经文学及其词藻。必须屏除外缘,收摄身心,令心摄在一处而不驰散,乃能起观。
△ 修道是修通大涅槃之路,修成佛之道。成佛之道是大定,心中有定就是在道。修净土,念念之中有阿弥陀佛;若心中一时无阿弥陀佛,即离了道。阿弥陀佛即是信号,心中无即失了航线。
△ 一个人能接受佛的教训,是多生多劫的福德善根所致。印光祖师说,能够死心塌地地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第一等聪明人。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所以今世修行人应以修净土为正行。
△ 发了大心之后,欲绍隆佛种,度脱一切众生尽成佛道,生生世世不舍众生,但是人事环境太复杂了,若不离一切相,便畏生死流转,而退了道心,前功尽弃。如舍利弗发大心,因人乞眼,示现难行之法,以及阿难想学大菩萨,平等乞食,而遭摩登伽女之难,均是给学人之警惕。悟达国师十世为高僧,冤家无机可乘,俟为国师,皇帝赐沉香座,生得意想,冤家乃得其便,遂有人面疮之厄。由是可知,发大心修大行实在不容易,然而有胜方便在,即念佛求生西方,难而不难。须知念佛法门正为发大心者说,幸勿轻视,否则实在大误大痴。
△ 往生极乐世界,除本师阿弥陀佛外,并可亲近诸佛如来,此系四地菩萨的境界。如肯老实念佛生到极乐世界,等于四地菩萨的地位。我们修净土法门已经是如此占了便宜,却不肯死心塌地地念佛,还要取巧,还要再贪便宜,实在是自暴自弃。
△ 如来三昧与菩萨、二乘、人天所修之定均不同。佛之行住坐卧均在定中,是为楞严大定;而念佛所修的定则与佛的定相应,所以佛在各种经典中提到念佛法门,极称赞其殊胜功德。
△ 欲报父母恩亦得先往生极乐世界,到那时就有天眼通,可以看到过去父母现在在那一道中,再去救度他们,不生极乐世界没有办法。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其地位可与大菩萨相比,一刹那顷游行无量世界。所以现在要死心塌地地老实念佛,不但世缘要放下,佛法的缘也要放下,其他的经典不要念了,要专修净土,历代祖师均如此说,宾主要分清,念佛是主行。
△ 世间万事皆是相对而有,虚幻不实。修行人不在世间一切对待事理名相上认真,心中存有渐渐摆脱之意,勿令间断。复于此际提起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一心专念,亦不分别谁是念、谁是佛,但会念即是佛、佛外无念,上与十方如来心心相印,下与法界众生息息相通,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此种念法与实相相应,与一真法界相应,与心净土净之义相应。果能如此,何愁不往生?
△ 起念即妄,真如本性中并无念故。凡夫染念不停,不得不借用念佛之念,治其住尘之念。盖念佛之念,无非真如之本体,却是趋向真如之妙用。真如是清净心,佛念是清净念,同是清净,得以相应,所以念佛之念,绵绵密密,能至念而无念,故曰胜方便。
△ 即心是佛,何必持名念佛?此乃学佛人之邪知邪见。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是理,不可执理废事。众生迷惑颠倒,不攀缘佛即攀缘六道,念头是刹那不停的。与其攀缘俗念,不如攀缘净念。烦恼未断,生死未了,很想成佛,念佛即成佛的增上缘,岂可轻视持名念佛法门?
△ 修净土者以阿弥陀佛为所缘的名号。古德开示念佛要念“阿弥陀佛”四字;有称六字名号者,加“南无”二字,即恭敬归依礼拜之意。昔莲池大师说:教他人念应念六字,而大师自己则念四字。何以故?大师说:念四字者是一心一意地求生净土,表示决心。四字比六字方便简单,容易念到一心。教人念可念六字,因其未必有决心,先令其种植善根,此祖师教人之苦心也。
△ 持名念佛,不必观想,如要观想亦未尝不可,须知色相已包括在一句名号之中,名必有相,先有福而后有名,名相皆不离一心,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相与心有密切之关系,一句名号功德无量无边。
△ 一念不生为正智正见,如念佛,在二六时中念念有阿弥陀佛在心中,谓之正见。如念妄想则为邪念,一动念即非正见。
△ 修行要常想六字洪名,口念不关重要,心中要常念,一个字一个字清清楚楚,相续不断。初学通常要用念珠,每晨念三串珠,念三声佛号拨一珠,一直念下去,绝不中断;以后再五句拨一珠,或十句拨一珠。在念佛时任何闲事都不要管,行也念,坐也念,句句分明,不清净场所及睡时不必出声,心中仍念
《净空法师法语类编2》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