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想別的事情,就沒有效驗了。
【談布施】
△ 經中常常開示,一切煩惱歸納之即是一個貪字,貪欲爲一切禍患之根本。對治貪欲要用布施,貧窮布施難,其實布施功德大小與所布施之金錢數字並無關系,要看有無菩提心。若以清淨心布施,其功德無量無邊;一著相即變爲人天福報,是世間癡福成爲叁世怨。
△ 貧窮布施難,但窮人亦能隨修堅固,小小布施能與性相應,即能隨順堅固一切善根。窮人無錢布施,可以出力,對于善舉能助一臂之力亦算布施。
△ 培福報通常都講布施,財施得福,法施得慧,無畏施得健康長壽。經中說:“令行種種無量施,以此願求無上道。”何以行布施能得無上菩提大道?蓋布施可以斷貪愛。貪愛是煩惱之本,貪心斷盡,煩惱亦斷盡。
△ 布施人人可修。佛門有四衆弟子,出家二衆修法布施,在家二衆修財施與無畏施。故弘揚佛法,在家二衆更應負大部份的責任。
△ 佛法千言萬語,總歸一句是“看破、放下”。此四字作起來不容易,但有一方便法門,即是布施,布施即舍離生死流轉。每人均願舍生死,而每人均抓得牢牢的,此是執著不肯放下,與佛法背道而馳;不但身外之物要布施光光的,連身體也要布施給衆生。大乘佛法是即世間而離世間,正放下的時候也是正提起的時候。把身體留在世間爲一切衆生服務的,以五欲六塵作佛事,“我見”沒有了,哪裏還有疲厭?哪一個受苦?身都放下了,何況身外之物!佛法說“法喜充滿”,即是自在之意,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今生即能作到。
△ 世出世間一切成就,即在舍忍二字,若著了相,舍與忍均不能圓滿。著相修六度即是六種有漏的善業,來生不過受人天福報,佛法與世間法即在著相與離相二者之間的分野。六度中先說布施,也有深意,因舍有遣執之功,破我之能,最與般若密切;若想修福,必須布施,離相修福,得清淨福報,這種福報是自然的、是清淨的、不著相的。
△ 佛法是宿命論又非宿命論,迷在境界中即受命運的支配,以業力作主宰,覺了即非宿命論。《了凡四訓》在臺灣流通不下五十萬冊,但有幾人能依之而行?如照之行即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對任何東西有絲毫的貪愛,布施度即未圓滿,乃至對于自己的身體亦不可執著。金剛經徹始徹終就是一個布施,菩薩布施重在離相,心不著相不是什麼都不要,而是眼前所有內外財一切不執著,如養兒女也是布施,身體一天勤勞亦是布施。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龐居士之沈財寶于江心,他說好事不如無事,只不過爲了勸誡一般行善著相的人,示範一番而已,妙在此處。學佛即要在這個地方著眼,才能做到離相,正在修善時,亦正在離相時。
【談持戒】
△ 戒亦稱爲解脫,如好好持戒亦能解脫。入菩薩道,叁無漏學爲根本。學佛千萬不要被虛妄的名聞利養迷著。佛法亦有法運,雖衰不會滅亡,因末法有一萬年之法運,現在只過去了十分之一。修菩薩道一定要由叁無漏學開始,持戒是手段,慧是目的,定是樞紐。
△ 戒律在叁藏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佛的生活記錄就是戒律。在行爲上以戒律爲標准,在思想上以經論爲標准。戒律的基本精神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 受戒容易,守戒難。持戒必須有智慧,如無智慧無法持戒,亦守不住;又戒生定、定生慧,相資相成。內有煩惱,外有誘惑,降伏煩惱需要智慧,俗語說:沒有理智,控製不了感情。戒有二種,一爲止持,一爲作持。如五戒之規定均爲不應作,爲止持,屬自利;作持是必須要作,屬利他。例如,受菩薩戒之後,路遇病人必須爲其安置照顧,不管即犯戒,謂之作持。
△ 學佛人應常作如此想:佛製定的戒律是爲我一個人製定的,不是拿它量旁人。信心清淨就是華嚴經的一真法界,此即禅宗的明心見性,故大乘學人的下手處即是破四相。學佛就要學吃虧,學上當,此種大利益不是一般人能想像得到的,如對初學佛的人講這種話,一定把他講跑了,但是對老修行應說真實話。
△ 由初學佛到等覺菩薩都要守戒,等成佛之後就不要持戒了,因爲佛的行爲就是戒律。
△ 正助雙修,正修是定,助修是六度,正修不著有,助修不著空。無論修那一法門,戒律是共同科目,戒律幫助成就。八萬四千法門均修定,淨土得一心不亂,是念佛叁昧,離開戒不成,戒幫助得定。止持是斷絕作惡的增上緣,作持是曆事練心。佛對于衆生了解得太深刻,教導我們的修身方法也太善巧,心常在定中保持清淨心,失去清淨心所修的均爲癡福。除非爲了度衆生,否則以不接觸繁華世界爲上策。
△ 學佛之後看到某人能說不能行,就要批評他而造口業,是叁途之因。有人受了戒之後,天天看人家的行爲是否如法;如看到旁人犯戒就失卻恭敬心,反而更增加自己造業的機會,還不如不受戒。須知戒律是律自己的,管自己不要管旁人。佛規定在家人不准看出家人的戒律,其原因在此。
△ 毀謗出家人罪很重。出家人不管其持戒或破戒,只要對他恭敬,就如同恭敬叁世諸佛,若毀謗他則罪孽深重。至于破戒僧,因行爲不檢而招致衆生毀謗叁寶之因緣,他自己將來作墮落之因,是他自己的事,與衆生不發生關系。故古詩有雲:
其人戒定雖羸弱,善能說法度衆生;
若能供養此人者,勝于供養十方佛。
△ 勸人學佛則可,勸人受戒則不可,要由其自己發心受戒才有效,否則礙于情面,勉強受戒,受而不能持,反而害他。同一理由,有人不能吃素,亦不要勸其吃素,否則因怕吃素而佛也不學了;可先勸其不殺生而吃叁淨肉。對于已經受戒之人,可以勸其戒持清淨。
△ 學佛是自己學佛,不必看人家學佛的精進程度如何,人家學與不學與自己毫不相幹。以修十善言,天天根據經典批評人家,只有自己造口業,對于自己毫無好處。如果機緣成熟,一說即能改過遷善,不妨倒予以規勸,否則還是不要管人家的閑事比較好。
【談忍辱】
△ 清淨心是由戒定中來的,故修定必先修忍,六度中忍辱列爲第叁,忍是出離苦海的最妙法門。
△ 修忍辱時不要著忍辱的法相,以爲我是能忍,以及有我所忍受的程度,有能有所即離不開四相。聞贊則喜,聞謗則怒,心中即起波浪,離四相談何容易!應先漸修,後可頓超。修行一事沒有天生的,縱有頓根的人,亦是過去世修來的。欲求大徹大悟,須以佛法慢慢熏習,每天需要念經,單單念而不解其義,收效甚微,對于經義要圓解、要深解,日常生活當中,遇到什麼境界都能運用上去,舉心動念均是修行,功夫用得上,日久必有成就。人我執不易斷,凡事看淡一點,即算有進步,愈淡薄愈自在,就是漸漸的放下。四相空了,說一個忍辱也是多余的。
△ 一切冤家對頭不可恨他,他是來成就我們忍辱度的。對于天然災害要忍受,對于自己的清苦生活要忍耐,切不可怨天尤人,要知萬法皆空,對事理因果都能了解,謂之無生法忍。
△ 清淨心中一絲毫不能沾染,親愛之人要放下,冤家對頭也要放下。度一切衆生,冤家對頭也在內;菩薩沒有一個冤家,冤親平等是大無畏精神。
△ 嗔恨爲修行人之大忌,無論在何時、遇何境、修何法,皆斷斷不可生嗔。忍辱極易生嗔,嗔心一生,忍辱的修行即被破壞。例如有人罵我,我忍耐住一時不還嘴,但心中氣得不得了,這種強壓製的辦法並不是忍辱的真實義。佛在金剛經中所說,被歌利王割截身體一段經文時,有“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嗔恨正與菩提相反。菩提,覺也、平等也、慈悲也。而嗔恨之生,由于事之不如己意,便有我相,尚何平等之有?世事莫非夢幻,如意不如意何必認真!違反慈悲,更不待言。
△ 忍辱是定的前方便,“能忍最勝寂滅法”,忍清淨寂滅,把心安住在清淨寂滅就成功了。學佛要受得了寂寞,心忍得下來是初步功夫。修定下手之處即是忍,忍之相是平等。成佛的道路魔多,魔現前不能說好與不好,如被魔降伏即當失敗,如能降魔即是好境界。遭魔是必然現象,功夫愈高,魔王的力量愈大;《楞嚴經》五十種陰魔,唯一的克伏辦法就是平等心,保持自己的清淨心。
△ 嗔是一切逆境上發生的憎恚心,爲惡業的根本,也是一切惡行所由生。嗔是障定的,定好不容易修成,嗔心一起,一切都完了。忍耐是對治嗔恚的,什麼境界現前均不能起嗔恚心。
△ 一切境界均系心識變現出來的,只要離開分別執著就會得到清涼自在,自在就成爲分證佛。對無緣無故來侮辱我們的人,絕不可存報複之心,應存報恩之想;聽到毀謗諷刺,惡言相向,這都是來成就我們的大菩薩。金剛經說一切法行成于忍,無忍辱則布施持戒均不能成就。想作什麼事而遭受人家的破壞,他是來消我們業障的,應如飲甘露;業障消除之後,到了晚年可以有順利的處境。如今既然明白這種道理,即應掬誠接受。上等智別真妄,中等智明是非,下等智知利害,現在連知利害的人都沒有。等到自己真正清涼自在,諸佛菩薩自然加被。觀行固然重要,而觀更重要。行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無觀慧,其它都是盲修瞎練,人天福報。十法界依正莊嚴均是自己心想所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相而能自見有所差別。他人如對我有分別,沒有影響,但是你如果覺得他對你還有分別,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同他差不了多少;外界對于你起分別是消你的業障。菩薩是在境界上學,而不是在經本上學。
△ 冤家惡人加害于我,不能起怨恨之心。我現在學菩薩,還能有報複心嗎?
△ 忍辱的功德與不忍的害處,凡是學佛的人多多少少都知道;而境界現前,自己作不了主,就把他忘記了,仍舊是肝火上升,一點不讓人,這實在是對于忍辱的真實利益還未參透。要知道,辛辛苦苦好不容易修持所集的功德,一把火把它燒光,豈不太可惜了嗎?一個人受汙辱…
《淨空法師法語類編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