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根本慧論》講記(14)觀染染者品

  《中觀根本慧論》講記(14)觀染染者品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中觀根本慧論》。  

  

  全論分叁:一、首義;二、論義;叁、末義。  

  

  甲一(論義)分叁:一、頂禮句;二、論義正文;叁、隨念恩德之頂禮。  

  

  乙二(論義正文)分二:總品關聯、分品關聯。  

  

  丙二(分品關聯)共分二十七品:  

  

  一、觀因緣品;二、觀去來品;叁、觀六情品;四、觀五陰品;五、觀六種品;六、觀染染者品;七、觀叁相品;八、觀作作者品;九、觀本住品;十、觀燃可燃品;十一、觀本際品;十二、觀苦品;十叁、觀行品;十四、觀和合品;十五、觀有無品;十六、觀縛解品;十七、觀業品;十八、觀我法品;十九、觀時品;二十、觀因果品;二十一、觀成壞品;二十二、觀如來品;二十叁、觀顛倒品;二十四、觀四谛品;二十五、觀涅槃品;二十六、觀十二因緣品;二十七、觀邪見品。  

  

  丁六(觀染染者品)分二:一、經部關聯;二、品關聯。  

  

  戊一、經部關聯。  

  

  佛在《般若經》中講:“貪欲清淨,故色法清淨。”意思是貪欲也不離空性,貪欲的對境——這些色法也是大空性。“清淨”指大空性。一切心或心的境其自性都是空性。貪心等煩惱也是這樣本來清淨,這些對境也是本來就清淨。主要是對能取的心和所取的境不去分別、不去執著,就可以了,這就叫解脫,也叫覺悟。  

  

  其實,當生起這些分別念的時候,沒有必要去控製,在此時去觀察它的自性,就能見到空性。有一種說法:“一個智者起一百次分別念的同時,就能見到一百次法身。”智者或成就者他不怕有這些分別,一進行觀察,它們也不離空性,也不離光明,本來就是清淨的,一切都是這樣清淨的。這也是佛在《般若經》中講的。  

  

  尤其是在密法裏,更強調這些。煩惱它本身就是智慧。若你認識到了,煩惱就是智慧;若你認識不到,煩惱就是煩惱。所以,五種煩惱爲五種智慧。  

  

  在顯宗裏,比如佛在《般若經》裏,主要強調的是空性。貪欲它本身是清淨的,它的對境——這些色法也是本來清淨,這裏主要指的是大空性。貪心等煩惱本身也無有自性,也是空性。這是以貪欲爲例,其實任何這些分別念都是如此。能取的心是空性,是清淨的,相對它們的這些外境、所取境也都是如此,色法等一切法也是清淨的,也是空性,也無有自性。  

  

  這部論典也抉擇佛在《般若經》中所講的“貪欲等煩惱清淨”的實相真理,這是經部關聯。  

  

    戊二、品關聯。  

  

  本品主要是站在貪欲等煩惱的角度抉擇大空性,這也是這部論典的主要內容。  

  

  有部和經部等認爲,因爲這些能依煩惱存在的緣故,所依這些蘊、處、界也必然存在。若是沒有這些所取境的話,肯定沒有能取煩惱的這些心。能取的心——比如說貪欲等煩惱事實存在,這是現量所見,那麼其他所依境——主要是五蘊等也都應該存在。  

  

  前面已經抉擇過五蘊皆空,都不是實有。“處”一般指十二處,前面觀察的主要是六處,也抉擇爲空性。“界”一般講十八界,但這裏主要講的是六界,六界也是無實有,也是空性的。通過勝義谛的觀察量進行觀察的時候,都無法成立。盡管如此,對方認爲,這些也應該要承許其存在。因爲能依的煩惱存在,所以所依的蘊界處也必然存在。  

  

  此外,佛在經中講,“諸比丘,少聞之凡夫墮于常邊,以眼見諸色法,于悅意處貪愛耽執,而成貪者。”沒有足夠聞思修行的凡夫,會墮于常邊,眼見色法時就會生起悅意心,然後生起貪著而成爲貪者。所以佛在經中講,有貪心,有貪者。貪者爲什麼貪呢?通過對境。若是沒有這些色法等對境,怎麼能生起貪心呢?沒有貪心,怎麼能成爲貪者呢?既然有貪者、貪心,這是佛在經中講的,那麼這些色法也應該存在。其它如嗔恨心、愚癡等也都是如此。  

  

  對這種觀點要進一步觀察、遮破。  

  

  此品分二:一、遮破貪欲之惑;二、以此理亦可遮破他法,  

  

  己一(遮破貪欲之惑)分叁:一、破前後次第而生;二、破同時而生;叁、攝義。  

  

  庚一、破前後次第而生:  

  

  若離于染法,先自有染者,因是染欲者,應生于染法。若無有染者,雲何當有染?  

  

  “染法”在此處指貪欲,它是心所。“染者”也就是心王,也可以說是人或衆生。  

  

  大家要明白什麼是心,什麼是心所,什麼是心王。這裏的“心”也叫心王,這是相對心所而言的。六識或八識的識體自身稱爲心王。因爲它是精神作用之主體,所以稱之爲心王。若是分的話,有六識,也有八識。小乘尤其有部承許六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大乘尤其是唯識宗承許八識,即六識及末那耶識、阿賴耶識。因爲六識或八識合而爲一心,一心分而爲六識或八識。所謂心所,即心所擁有的。心所有四十四位、五十一位等不同的劃分。小乘尤其有部承許四十四種心所,即遍大地法十個、大善地法十個、大煩惱地法六個、不善地法二個、小煩惱地法十個,不定心所八個。大乘尤其是唯識宗承許五十一種心所,即五遍行、五別境,十一種善,六根本煩惱,二十隨煩惱、四不定。生起心識的時候,不是單獨生起,而是與心所一起生起。這些心所並非都與所有的心識一起生起。比如,作意、受、觸、想、思等五遍行,“遍行”是普遍之意,爲什麼叫遍行?任何一個心識生起來的時候,這幾個心所必定一起生起,所以叫五遍行。其他心所則不一定一起生起,但都圍著心王而生起,所以叫心所。  

  

  心和心所不是一體而是多體,二者是因緣關系,屬于六種因裏的相應因。心和心所有五種相應,也可以說是五種平等:所依平等、所緣平等、行相平等、時平等、事平等。二者都在同一個時間生起,這是時平等;所謂事平等,“事”指識體,識是一個,心所也是一個。比如說心所裏的貪,一個心識,同時生起的貪只有一個。所謂貪欲,“貪”是心所六根本煩惱(貪、嗔、癡、慢、疑、惡見)之一,“欲”也是心所,但只會生起一個,不會生起兩個。此外,二者的行相、所緣、所依也都是相應的,也可以說是平等的,所以叫相應因。  

  

  “染法”指貪。貪和貪欲有時候是分開安立的,比如在心和心所中,貪和貪欲是分開的。但是在此處,“染法”是指六根本煩惱中的貪,此時貪欲和貪是同一個意義。“染法”指貪或貪欲,它是心所。“染者”也就是心王,也可以說是補特伽羅——人,能貪之人或能貪之心。  

  

  “若離于染法,先自有染者”:若沒有貪欲,先有貪者(能貪之人或能貪之心),這是不成立的。因爲能貪之人或能貪之心只有在有貪欲的情況下,才可以成爲貪者。若是沒有貪欲,這個能貪之心或能貪之人就不能成爲貪者。所以,在離開貪欲的情況下,先有貪者是不合理的。若是沒有貪欲也能成爲貪者的話,阿羅漢也要成爲貪者了。爲什麼?因爲沒有貪欲也可以成爲貪者——能貪之人。既然它不依賴和觀待于貪欲就單獨可以成爲貪者,那麼一切都可以成爲貪者。這是不可能成立的。  

  

  “因是染欲者,應生于染法”:若是有貪者的話,肯定有貪欲。沒有貪欲之前,離開貪欲的貪者是不存在的,所以“貪者生貪欲”是不成立的。若沒有貪欲,就不能有貪者;若沒有貪者,就沒有“貪者生貪欲”這種情況。  

  

  “若無有染者,雲何當有染?”若是有貪者,就可以生貪欲,但是沒有貪者,所以就不能生貪欲。因爲沒有能依的貪欲,所以所依之貪者不存在;在所依之貪者不存在的情況下,不能有能依的這個貪欲。如同沒有水果,但是有水果的成熟,這是不可成立的。若是有水果,才有水果的成熟;如果沒有水果,就沒有水果的成熟。同樣,沒有貪者,就沒有貪者所生的貪欲。  

  

  可見,“貪欲之前有貪者”是不成立的。  

  

    染者複染著,有無次第同。  

  

  “貪者之前有貪欲”也是不成立的。這裏所用的邏輯與前面是相同的,將前面“若離于染法”的一偈半頌詞,稍微改一下就可以了。“若離于染者,先自有染法,因是染欲法,應生于染者。若無有染法,雲何有染者?”  

  

  “若離于染者,先自有染法”:若是離開貪者而先有貪欲,這是不合理的。爲什麼?貪欲是由能貪的心或能貪的人生起的,若是他不存在的話,怎麼能存在貪欲呢?若是沒有貪者而有貪欲,這個貪欲就成爲無因了,那麼就有恒時有或恒時無的過失。如果沒有貪者,哪來的貪欲啊?誰貪啊?沒有貪者就不能有貪欲。沒有心王,哪來的貪之心所?也可以說,既然沒有能貪的補特伽羅(人)或衆生,那麼誰在貪啊?既沒有可貪的,也沒有能貪的。  

  

  “因是染欲法,應生于染者”:只有有貪者,才能生貪欲;若沒有貪者,就不能有貪欲。  

  

  “若無有染法,雲何有染者?”:若沒有貪欲,就沒有能生貪欲的貪者。  

  

  可見,“貪者之前有貪欲”也是不成立的。  

  

  這是遮破前後次第而生,下面是觀察貪欲和貪者同時而生。  

  

  庚二(破同時而生)分二:一、以無觀待之過而破;二、破斥結合而成。  

  

  辛一、以無觀待之過而破:  

  

  染者及染法,俱成則不然。染者染法俱,則無有相待。  

  

  有實宗,尤其有部認爲:心和心所是相應因,因和果都是同一時間生。既然貪者和貪欲不應該以前後次第的形式存在,二者就應該處于同一時間,與心同時生起的貪欲而使心成爲了貪者。所以,心和心所二者同一形式存在,不是前後次第的形式存在。心和心所、貪欲與能貪之心它們兩個應該是同一時間以這種形式存在。  

  

  “染者及染法,俱成則不然”:貪…

《《中觀根本慧論》講記(14)觀染染者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