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根本慧論》講記(21)觀行品▪P2

  ..續本文上一頁成他法,這必須要求在不舍棄前法的同時而成爲異體的他法。

  “乳應即是酪”:猶如正是牛奶的同時,變成了酸奶。牛奶的本體、性質沒有失去的同時,就成爲了酸奶。又是牛奶,又是酸奶,這是不可能的。這是比喻,頌詞裏講的是奶酪的“酪”,無論是奶酪還是酸奶,都是一個意思。

  “離乳有何法,而能作于酪”:除此之外的其他法也不可能變成異體(多體)的他法。比如,若是牛奶自己的本身沒有變,自己的性質沒有失去,那就不是它變的,而是其他法變成酸奶的。但是在牛奶之外,如水等其他法又怎麼能變成酸奶呢?由于可以變成酸奶的其他法根本不存在的緣故,這也是不合理的。

  若是他的性質變了,就不是他了,也不能說“是他變的”;若是他的性質沒有失去,也不能說“他在遷變”。所以仔細一觀察,這個變化也是不存在的。在顯現上有變化,但是本體上沒有變化,只有空性。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這樣的變化來抉擇空性。爲什麼這些現法有變化呢?因爲是空性。若不是空性,就不能有變化,不會有變化。如前面所講的“欺惑”一樣,因爲都是欺惑性的,所以都是空性;若不是空性,那肯定不是欺惑性的,肯定能經得起觀察,肯定就是如實的存在、實有。但他是不是如實實有?不是,因爲是欺诳性的緣故。

  這是雙方的第一個辯論之處。第二個辯論是關于空性,如下文所述。

    己叁、駁斥其他爭辯:

  若有不空法,則應有空法。實無不空法,何得有空法?

  如果對方提出:這些法應該是存在的,因爲空性存在的緣故。若是所依的法不存在,能依的空性也不會存在。既然能依的空性存在,所以所依的法也應該存在。若是空性不存在,這些法肯定也不存在。而空性是一定要存在的,因爲它是輪回的對治。我們要脫離輪回,也要有空性的見解。以這種空性可以對治人我執。只有去除人我執,才可以斷除煩惱,結束輪回。空性是輪回的對治,作爲中觀派的你們,難道不承認這個道理嗎?連佛陀也曾說過:“涅槃乃真實勝妙之法。”若是空性不存在,那佛陀怎麼能這樣說呢?所以,如果空性成立,則其違品或者空基也應該能成立,即這些自性的法應該都是存在的。

  他們所謂的空性見解是什麼?就是指人無我,即五蘊上面由人無我來空。針對對方的觀點,中觀現在應該怎麼駁斥呢?中觀論師們說:是,我若是承許空性存在,那肯定有不空之法存在;但是我不承許空性存在啊!空性也是空的,我沒有任何承許,我不承許空性。若是沒有任何的實有法,哪來的空啊?

  “若有不空法,則應有空法”:若世上有一個實有的不空之法,則應有空法。爲什麼?因爲可以觀待這個不空之法而安立,可以空了,可以有空法。

  “實無不空法,何得有空法?”但是沒有不空之法,沒有實有法,所以這個空也是不可得的,空也是不存在的。既然空是觀待不空而建立的,若是沒有不空之法,那怎麼建立空法呢?佛講,外空、內空、內外空、空性空、真如空,一切都空,那你們所說的這個空是什麼?

    己四、宣說空性之必要

  大聖說空法,爲離諸見故。若複見有空,諸佛所不化。

  “大聖說空法,爲離諸見故”:“大聖”指佛陀。“中觀”和“空性”都是一個意思,不墮落任何一個邊叫“中”,不執著于任何一邊,不墮落任何一邊,叫“空性見”。爲了遠離一切偏見,偉大的佛陀宣講空性之道理。一切偏見、邊見皆由空性來遮破、驅除。

  “若複見有空,諸佛所不化”:若是你不明白空性之意,再來執著這個空性,那一切諸佛都無法教化。如果有誰再執著空性之法,自以爲其空性的本體存在,則對于這些人,無論采取什麼方法都不可調化、無計可施。

  其實,以空性之見能將一切偏見、邪見都斷掉。但是,若你現在又再來執著這個空,這種見解簡直是如同于治療疾病所不容的瀉藥一般的邪見。比如,一個人若是中毒了,這不怕,我們可以用藥來治療、解讀;但是如果一旦藥變成了毒,那就沒辦法了。其他的偏見沒關系,我們可以以空性之見來遮破、對治;但是你若再來執著空性,那就沒有可以對治的法了。

  有一個比喻。某人告訴乞丐:“我沒有什麼東西可給你。”結果對方卻回答說:“那你就把你沒有的什麼東西給我吧!”本來沒有什麼東西可給的,可是他還希望要“沒有什麼東西”,那就無能爲力了。要消除他人對無的執著,實在是難乎其難的事情。

  很多人對空性的道理沒有明白,一講空性就覺得什麼都沒有了似的,不是這樣的。在前面講過:其實一講空性,講的就是緣起。因爲是空性,因果、輪回等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建立,都可以顯現。若不是空性,一切法都不能顯現;若不是空性,不能有輪回,不會有因果。佛所講的六道輪回、善惡因果,都是在空性的基礎上建立的。很多外道以及內道的有實宗等也承許有前世來世,也承許有善惡因果,但這都不是在空性的基礎上建立的。若不是空性,這些法都不能成立。如果我們不了知空性,就很難了知因果、輪回,因爲這些法都是在空性的基礎上建立的。

  本品講“欺惑”,欺惑也就是顯現。一切顯現都是欺惑性的,所以都是空性的;因爲都是空性的,所以都是欺惑性的。若是誰再執著空性,即執著一個單空——一無所有的狀態,對于這樣的人,叁世諸佛都很難調化。

  佛在《般若波羅蜜經》雲:“佛告極勇猛菩薩言:“善男子,彼一切法從顛倒起,不實無所有,虛妄不如實。極勇猛,若有人行一法者,此顛倒行不如實行。””佛在經中講:“諸比丘,勝義谛乃唯一真如,無欺之法即爲涅槃,諸行乃爲欺惑之法。”一切法因爲是欺惑之自性,所以是虛诳、是空性。

  第十叁品講解圓滿結束。

  1《觀行品》也可以說是《觀真如品》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中觀根本慧論》講記(21)觀行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