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根本慧論》講記(23)觀有無品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全論分叁:一、首義;二、論義;叁、末義。
甲一(論義)分叁:一、頂禮句;二、論義正文;叁、隨念恩德之頂禮。
乙二(論義正文)分二:總品關聯、分品關聯。
丙二(分品關聯)共分二十七品:
一、觀因緣品;二、觀去來品;叁、觀六情品;四、觀五陰品;五、觀六種品;六、觀染染者品;七、觀叁相品;八、觀作作者品;九、觀本住品;十、觀燃可燃品;十一、觀本際品;十二、觀苦品;十叁、觀行品;十四、觀和合品;十五、觀有無品;十六、觀縛解品;十七、觀業品;十八、觀我法品;十九、觀時品;二十、觀因果品;二十一、觀成壞品;二十二、觀如來品;二十叁、觀顛倒品;二十四、觀四谛品;二十五、觀涅槃品;二十六、觀十二因緣品;二十七、觀邪見品。
丁十五(觀有無品)分二:一、經部關聯;二、品關聯。
戊一、經部關聯:
《妙力伏經》雲:“色法不具有實無實”等,宣說了萬法不具備有實無實的道理。
此處主要破斥有實無實。色法等一切法不具備實有,也不具備無實有;既不是實有,也不是無實有。比如,柱子、寶瓶、房屋、車子等都屬于是有實法。沒有柱子、沒有寶瓶、虛空等,都屬于是無實法,也就是無有。有與無都是觀待而安立的,都不是實有,都不是事實存在的,都是虛假的。若是仔細觀察,無論有還是無,有實無實等一切法都無有自性,都無有可得。這是佛在經中講的,本品主要抉擇這個真理,也是抉擇佛在經中所講的究竟實義。
戊二、品關聯:
如果對方提出:諸法的自性是存在的,因爲觀待因緣的緣故。若是諸法的自性不存在的話,怎麼能觀待因緣呢?任何不存在自性的法都不應該觀待因緣,猶如空中的的鮮花一樣。偉大的佛陀也講過:“諸法自因緣而生。”一切有爲法以自己的因緣而産生,有爲法存在,無爲法也就存在。這樣,有爲無爲、有實無實等一切法都應該是自性存在。諸法以自己的因緣而生,這是佛陀親自講的,難道你們不承認這一點嗎?你們中觀應該也承認佛陀的話,若是不相信、不承認,那就不是佛教了。
現在我們要對這一觀點進行遮破。
佛說“諸法以自己的因緣而生”,這是在名言中講的。在名言中,一切有爲法都是依靠自己的因緣而産生的,猶如夢幻。其實一進行觀察,都無有自性。名言中、顯現上是這樣的,但是這經不起觀察量的觀察,若以勝義谛的觀察量進行觀察,都不可得。這是現而無自性,即顯現上有,本體上不存在。佛說的是在顯現上、在名言中如幻如夢般存在,我們現在講的是在究竟的勝義谛上,無論是有實還是無實,無論是有爲法還是無爲法,都無有自性,都不是事實存在。
此品分叁:一、遮破四種戲論1;二、呵責相違之見;叁、教誡修習中觀。
己一(遮破四種戲論)分二:一、遮破自性與他性;二、遮破有實與無實。
庚一、遮破自性與他性:
衆緣中有性,是事則不然。性從衆緣出,即名爲作法。
有部認爲:一切法以自性存在。過去的法在過去的位置上以自性存在,未來的法在未來的位置上以自性存在,現在的法在現在的位置上以自性存在。叁時法都是以自性存在的,但是這些法的産生是靠因緣的。
一切法自性存在,又是以因緣而産生,這二者是相互矛盾的。既然一切法以自性存在,怎麼還要依靠因緣而産生呢?這是相違的。
“衆緣中有性,是事則不然”:若是以自性存在,它就已經存在了。已經存在的,若還要以因緣而産生,這是無意義而生,沒有意義。若自性存在的法還要以因緣而産生的話,這樣就是無窮無盡地産生。若諸法以自性存在,爲什麼還要靠因緣呢?既然是自性存在,就不能靠因緣。若是靠因緣,由因緣來造作,那就不能說以自性存在。
“性從衆緣出,即名爲作法”:若是以因緣産生,就是因緣造作的。自性若是從因緣中産生,就是因改造而成的法,怎麼會成立自性呢?若是自性實有,就不能是改造;若是改造的,就不是自性實有、自性存在。
如果該法是從因緣中而産生自性的,則這種自性並非其實相,而成了由他法造作或者改造的法了。這種改造而成的法怎麼會成立自性呢?由他法來造作的,就不是以自性存在。若是以自性存在,就不能是由他法來改造的。
性若是作者,雲何有此義?
“自性就是造作者”的說法,又怎麼可能合理呢?沒有以自性存在之義了。如果是造作性的法,以造作而存在,就不是自性存在;如果是以自性存在的,就不是以造作存在的。這二者互相矛盾。就如同水和熱性一樣,若是熱性就不是水,若是水肯定就不是熱性。若是以自性存在的法,他肯定不是改造的。若是改造的,那肯定不是以自性事實存在。
性名爲無作,不待異法成。
所謂的自性,是真實無欺的實相。若是以自性存在,就具有叁個特點:以其他因緣不可改造,無須觀待其他因緣,不會變成他法的原有本性。這些都是在抉擇勝義谛的時候引發出的辯論。因此,若是以自性事實存在,這個存在肯定是究竟上實有,也就是實成。實成的定義在前面講過了。
若是自性存在,有下列叁個特點:第一,“無作”,不是以其他因緣造作或改造的。若是以因緣而造作、改造的,就不是以自性存在,就不是實有。若是以自性事實存在,就不是改造,不是以因緣而生,不是以因緣造作。第二,不可觀待他法而成立。若是觀待于他法而成立,就是緣起法,而不是實有,這樣也不能說是以自性存在。第叁,不會變成他法。“異”是遷變,變成他法的意思。比如,有法變成無法,自法變成他法,常法變成斷法。有遷變的就不是實有的,就不能說以自性存在。
若是自性存在,其事相是雙運離戲的法性。它的自性是一切諸法的自性,一切緣法的究竟實相。佛在經中講:“如來出世亦可,未出世亦可,諸法之法性唯一安住。”無論如來出世還是不出世,無論佛轉*輪還是不轉*輪,諸法的自性、法性唯一安住,永遠是這樣的。他並非是如來出世了而有,如來不出世了就沒有、無,也並非是佛轉*輪了而有,佛不轉*輪就沒有、無。“諸法一性”,諸法就是一個自性,就是一個實相,它是遠離有邊、無邊、有無邊、非有非無邊等一切邊的狀態。它既不能說是有,也不能說是無;它既不能說是是,也不能說是非。遠離一切戲論,遠離一切邊。
爲什麼說空性也是空呢?住在空上,這個空性也不是諸法的究竟實相。這個空是什麼意思?不住一切邊叫空。什麼叫中觀?不住中。若是有個“中”在住,就不是中觀了,遠離一切邊叫中觀,抉擇這種真理、見解叫“中觀”。無論是“中”還是“空”,都是遠離一切戲論的,都是不可言、不可喻、不可思、不可議的。若是不超越言思,就談不上法性,也談不上雙運離戲之法性。雙運離戲之法性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有一絲一毫的變化。衆生無論是到地獄,還是到西方極樂世界,他的自性、諸法的究竟法性是無有變化的。無論是極樂世界的佛菩薩,還是地獄中的可憐衆生,都是自性清淨的佛,都只有一個自性,沒有第二個自性。這個自性是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的。所以真正見到自性、回歸自性的時候,地獄和西方極樂世界有什麼區別?佛和凡夫有什麼區別?諸法一性,無論是佛還是凡夫,無論是地獄、天堂還是極樂世界,都是萬法一性,自性都是清淨的。這個“清淨”也不是“清淨與不清淨”之間的“清淨”,而是遠離一切戲論的狀態,不是有個“清淨”可住。沒有辦法,只能這樣形容,稱其爲“清淨”“圓滿”。
就像說“中觀”和“空性”一樣。當我們說“空性”的時候,不能又住于這個邊上開始執著空。比如,你對一個人說“沒有什麼東西可給”,那個人卻說“那就把“沒有的什麼東西”給我吧”,對這樣的人就沒辦法了。一說空性,就開始執著空性;一說中觀,就開始執著中部。一說“清淨”,就去執著清淨;一說“圓滿”,就去執著圓滿。這樣就不可救藥了。什麼叫“清淨”?遠離一切戲論叫“清淨”。什麼叫“圓滿”?遠離一切戲論叫“圓滿”。若是現在我們用言語來表達,就只能這樣了,沒有別的辦法。
法若無自性,雲何有他性?自性于他性,亦名爲他性。
“法若無自性,雲何有他性?”如果沒有自性,就沒有他性了。既然自法不存在,他法也不存在,因爲自他是觀待而安立的。
“自性于他性,亦名爲他性”:站在自己的角度,這個自性是“自”,那個是“他”;但是站在他法的角度,這個“自”是“他”,那個“他”就成了“自”。若換個角度或換個位置的話,就又變了。比如,我們站在自己的角度看是“他”,但是站在他的角度看他是“自”。
若是這個自性、他性是事實存在的話,無論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都不能變,因爲自性和他性存在,即實有。可見,自他不是實有,就是一個名稱、一個假立而已。總而言之,既然沒有自法,也就沒有他法。觀待自成立他,觀待他成立自,二者是觀待法。若是自性不存在,他性也就不存在。這是破自性、他性。
庚二、遮破有實與無實:
離自性他性,何得更有法?若有自他性,諸法則得成。
對方認爲,雖然自性與他性、自法與他法不存在,一進行觀察都是不可得的,然而法的總相應該是存在的。
“離自性他性,何…
《《中觀根本慧論》講記(23)觀有無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