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根本慧論》講記(23)觀有無品▪P2

  ..續本文上一頁得更有法?”若沒有自法他法,不存在自性他性,怎麼會有實法之總相?

  “若有自他性,諸法則得成”:若是有自性、他性,也許二者上面可以建立共相或總相。但是自相他相都不存在了,怎麼安立總相呢?

  一切法或者是自,或者是他,這二者是相違的,中間不能有第叁種情況。絕對相違的兩個法之間不能有第叁者。一切法若不是自就是他,若不是他就是自,不可能既是我又是他,不可能既是自性又是他性,所以找不到這個實法之總相。若是既有自相又有他相,也許能安立總相。但是自他法都不存在了,沒有自性和他性,哪來的總相?兔角原本就不存在,哪來它的顔色?石女的兒子原本就不存在,哪來他的顔色?

  有若不成者,無雲何可成?因有異法故,有壞名爲無。

  我們剛才首先破的是自性;既然自性不存在了,觀待自性的他性也就不存在了;既然自性、他性都不存在了,實法或有法的總相也就不存在了;既然有實不存在了,無實也就不存在了。

  “有若不成者,無雲何可成?”自性、他性、自他共性的總相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有實法不存在。既然有實不存在,無實也就不存在了。這些柱子、寶瓶是有法,向著找不到柱子或柱子被毀滅之處說“無柱子”“柱子沒有了”;指著找不到寶瓶的位置或寶瓶被錘子打破的地方說“無寶瓶”,“寶瓶不存在、沒有了”。可見,觀待有而成立無。虛空也是這樣觀待安立的法。柱子、寶瓶等法有礙,觀待這些有礙的地方,指著無有阻礙之處說“這是虛空”。有礙與無礙是觀待的,若沒有這些有礙的,哪裏會有無礙的?虛空也是這樣假立的法。一切無爲法觀待有爲法而安立,小乘有部的一些論師認爲,這些有實法也是如此。很多人認爲,無實法就是觀待而假立的,沒有實質性的東西,所以“無雲何可成”。

  “因有異法故,有壞名爲無”:“異”是變化的意思,即先有的變沒有,先成立的變不成立。寶瓶被打壞了,柱子被燒光了,這是“無”。因爲有這些有爲法,這些有爲法不是實有的,是前後變化的,所以它可以先有後無,可以先成立後不成立。所以說“有壞名爲無”。既然有爲法不存在,無爲法也就不存在。有實不存在,無實就不存在。

  己二、呵責相違之見:

  若人見有無,見自性他性,如是則不見,佛法真實義。

  “若人見有無,見自性他性”:“見”是執著的意思。執著有,執著無;執著自性,執著他性;執著色法,執著他法。此處講的四邊就是指有邊、無邊、自性邊、他性邊。這些都是和真理相違背的。

  “如是則不見,佛法真實義”:若是執著四邊,則見不到佛所宣說的真實義理——殊勝奧妙的緣起真如性。

  若執著有、無、自、他,就是沒有徹底見到佛所宣說的真實義理的最佳標志。大家自己對照一下,自己有沒有執著有?有沒有執著無?有沒有執著自己?有沒有執著他人?執著自己,整天自以爲是。執著他人,整天因此而生起貪心、嗔恨心、嫉妒心或者傲慢心。對那些比較順心的人就生貪心,對那些比較不順心的人就生嗔恨心,對比自己有優勢的人就生嫉妒心,對比自己差的人就生起傲慢心。執著自己,執著他人,也就是執著自法,執著他法,這都是最好的一個衡量標准。若是執著四邊的人,他不可能了知、證悟佛所宣說的諸法究竟真實義理。

  佛能滅有無,于化迦旃延,經中之所說,離有亦離無。

  佛陀已經證達了有實無實一切所知。佛陀在《化迦旃延經》中這樣教誡道:“迦旃延,何以故?衆多世間之人,對有無甚爲耽執,故無力解脫于生、老、病、死、憂患、悲歎、痛苦、不悅及煩亂爭鬥。縱然以死亦不可脫離于焦躁苦痛。”這段教言也將有無二者徹底地掃蕩無余。

  《化迦旃延經》屬于小乘經典,裏面也已經破除了二邊。很多大乘經典裏講的都是遠離二邊的空性教義,但是爲什麼此處要引用這部小乘經典來進行說明呢?因爲該經是佛教一切宗派所共同承認的經典。若是引用大乘經典,小乘不一定接受。而這部經典的內容是大乘、小乘共同承認的,所以龍樹菩薩就用這部經典來說明佛當時所講的遠離二邊的空性義理。

  不用說外道,即使是內道,也有很多宗派執著有邊或執著無邊。有部、經部、唯識宗都是執著有邊,連有邊都沒有破。有部和經部認爲,其他都是虛假的,但是極微塵和刹那心是事實存在,否則這個世界怎麼形成啊?唯識宗認爲,能取所取的一切法都是虛假,但是遠離能取所取的刹那心應該存在,這是勝義谛,否則這一切顯現怎麼成立啊?因此他們認爲,一切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最終還是存在的。這些都還是執著有邊,有邊都沒有破,既然我們佛教內道裏都這樣,外道就更不用說了。

  中觀有應成派和自續派,自續派執著無邊。龍樹菩薩當初所抉擇的是遠離一切戲論的大空性。但是自續派抉擇勝義谛的時候,加上了勝義谛的簡別,結果他們所抉擇的就是一個單空,落到了無邊。

  內道的這些宗派尚且執著有邊或者無邊,普通的世俗人和外道就更不用說了,這些都沒有能真正了知佛的究竟密意,佛在小乘經典就已經遮破了二邊,不用說大乘。

  若法實有性,後則不應無。性若有異相,是事終不然。

  “若法實有性,後則不應無”:若一切法都是實有的自性,是實實在在的存在,則該法在任何時候都不可能變成無有,不會出現該自性以因緣或者本性而變成異法的情況。爲什麼?因爲不可改造的自性一旦存在,也即其自身的體性已經成立,所以就不必觀待于任何法。作爲沒有觀待的法,永遠也不會舍棄自性,我們必須承認這點。就如我們承認虛空沒有障礙的性質永遠也不會往他法轉變一樣。虛空無礙的自性,它不可能轉變成有障礙的。

  “性若有異相,是事終不然”:若是有變化,變成他法,那就不是自性實有。

  若法實無性,雲何而可異?若法實有性,雲何而可異?

  “若法實無性,雲何而可異?”若法無有自性,怎麼能變異成他法?

  “若法實有性,雲何而可異?”若法是實有的自性,也不能變成他法。所謂變化,即有的變無,無的變有;好的變壞,壞的變好。

  如果這些法都是以自性事實存在的,就不能有變化。若這些法無自性,就更不能有變化了。

  己叁、教誡修習中觀:

  定有則著常,定無則著斷。是故有智者,不應著有無。

  在思維實相的時候,如果說“此法定然存在”,則是有恒常的執著,這叫常見。如果說“此法定然不存在”,則又墮入斷見。這些衆生要麼落在常見上,要麼落在斷見上。真正的有智慧的人,不應該執著有或者無,否則就會墮入常見或者斷見。爲什麼稱爲“中觀”?它不落入常見,也不落入斷見,也就可以叫做中觀了。

    若法有定性,非無則是常。先有而今無,是則爲斷滅。

  “若法有定性,非無則是常”:“有定性”就是有實質性。“非無”指這不是無。如果某法的本性或者自性存在,不能變成無,那就是常見。

  “先有而今無,是則爲斷滅”:若某某法先有,後來就沒有了,則爲斷見。諸法不是先有而後沒有了,而是本來就無。如果說“某法曾經因爲産生而存在,但在消亡之後已經不複存在了”,這都是我們這些世人的觀點,這種說法阻斷了該法存在的延續,所以又墮入了斷滅的行列。

  若是諸法事實存在,則或者是恒常,或者就是斷滅,沒有其他第叁種情況。所以諸法不是事實存在,都是假立的。

  佛在《般若波羅蜜經》中雲:“佛告極勇猛菩薩言:“善男子,色不斷不常,如是受想行識不斷不常,若色至識不斷不常,此是般若波羅蜜。””若執著有或無,執著自法或他法,其結果必然是墮入斷見或者常見,要麼就是斷滅,要麼就是恒常。遠離斷見,遠離常見,就是般若波羅蜜。

  《叁摩地王經》雲:“有無是二邊,淨不淨亦爾,是故有智者,離邊不住中。”有和無是二邊,淨和不淨也是二邊。離二邊,但也不住中間。遠離二邊、四邊或八邊叫“中”,沒有別的什麼“中”可住。

  《妙力伏經》雲:“有者是常見,無者是斷見,是故有及無,智者不應依。”真正具有智慧的人,不應該依無,也不應該依有;不應該依淨,也不應該依不淨。我們現在是執著淨與不淨,執著美與醜。覺得美就生貪心,覺得醜就生嗔恨心。雖然對方對你沒有做過任何傷害之事,但你心裏不知不覺地厭煩、想遠離,這叫嗔恨心。雖然對方對你沒有做過任何有利的事情,而你不知不覺地就喜歡,想看,想接觸,這叫貪心。若是一位具有智慧的人,不應該這樣迷惑顛倒啊!正如前面已經講過的,“若人見有無,見自性他性,如是則不見,佛法真實義。”這樣的人見不到佛所宣說的真實義理。

  第十五品講解圓滿。

  

  1此處所指四種戲論指有實、無實、自性、他性。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中觀根本慧論》講記(23)觀有無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