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得更有法?”若没有自法他法,不存在自性他性,怎么会有实法之总相?
“若有自他性,诸法则得成”:若是有自性、他性,也许二者上面可以建立共相或总相。但是自相他相都不存在了,怎么安立总相呢?
一切法或者是自,或者是他,这二者是相违的,中间不能有第三种情况。绝对相违的两个法之间不能有第三者。一切法若不是自就是他,若不是他就是自,不可能既是我又是他,不可能既是自性又是他性,所以找不到这个实法之总相。若是既有自相又有他相,也许能安立总相。但是自他法都不存在了,没有自性和他性,哪来的总相?兔角原本就不存在,哪来它的颜色?石女的儿子原本就不存在,哪来他的颜色?
有若不成者,无云何可成?因有异法故,有坏名为无。
我们刚才首先破的是自性;既然自性不存在了,观待自性的他性也就不存在了;既然自性、他性都不存在了,实法或有法的总相也就不存在了;既然有实不存在了,无实也就不存在了。
“有若不成者,无云何可成?”自性、他性、自他共性的总相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有实法不存在。既然有实不存在,无实也就不存在了。这些柱子、宝瓶是有法,向着找不到柱子或柱子被毁灭之处说“无柱子”“柱子没有了”;指着找不到宝瓶的位置或宝瓶被锤子打破的地方说“无宝瓶”,“宝瓶不存在、没有了”。可见,观待有而成立无。虚空也是这样观待安立的法。柱子、宝瓶等法有碍,观待这些有碍的地方,指着无有阻碍之处说“这是虚空”。有碍与无碍是观待的,若没有这些有碍的,哪里会有无碍的?虚空也是这样假立的法。一切无为法观待有为法而安立,小乘有部的一些论师认为,这些有实法也是如此。很多人认为,无实法就是观待而假立的,没有实质性的东西,所以“无云何可成”。
“因有异法故,有坏名为无”:“异”是变化的意思,即先有的变没有,先成立的变不成立。宝瓶被打坏了,柱子被烧光了,这是“无”。因为有这些有为法,这些有为法不是实有的,是前后变化的,所以它可以先有后无,可以先成立后不成立。所以说“有坏名为无”。既然有为法不存在,无为法也就不存在。有实不存在,无实就不存在。
己二、呵责相违之见:
若人见有无,见自性他性,如是则不见,佛法真实义。
“若人见有无,见自性他性”:“见”是执着的意思。执着有,执着无;执着自性,执着他性;执着色法,执着他法。此处讲的四边就是指有边、无边、自性边、他性边。这些都是和真理相违背的。
“如是则不见,佛法真实义”:若是执着四边,则见不到佛所宣说的真实义理——殊胜奥妙的缘起真如性。
若执着有、无、自、他,就是没有彻底见到佛所宣说的真实义理的最佳标志。大家自己对照一下,自己有没有执着有?有没有执着无?有没有执着自己?有没有执着他人?执着自己,整天自以为是。执着他人,整天因此而生起贪心、嗔恨心、嫉妒心或者傲慢心。对那些比较顺心的人就生贪心,对那些比较不顺心的人就生嗔恨心,对比自己有优势的人就生嫉妒心,对比自己差的人就生起傲慢心。执着自己,执着他人,也就是执着自法,执着他法,这都是最好的一个衡量标准。若是执着四边的人,他不可能了知、证悟佛所宣说的诸法究竟真实义理。
佛能灭有无,于化迦旃延,经中之所说,离有亦离无。
佛陀已经证达了有实无实一切所知。佛陀在《化迦旃延经》中这样教诫道:“迦旃延,何以故?众多世间之人,对有无甚为耽执,故无力解脱于生、老、病、死、忧患、悲叹、痛苦、不悦及烦乱争斗。纵然以死亦不可脱离于焦躁苦痛。”这段教言也将有无二者彻底地扫荡无余。
《化迦旃延经》属于小乘经典,里面也已经破除了二边。很多大乘经典里讲的都是远离二边的空性教义,但是为什么此处要引用这部小乘经典来进行说明呢?因为该经是佛教一切宗派所共同承认的经典。若是引用大乘经典,小乘不一定接受。而这部经典的内容是大乘、小乘共同承认的,所以龙树菩萨就用这部经典来说明佛当时所讲的远离二边的空性义理。
不用说外道,即使是内道,也有很多宗派执着有边或执着无边。有部、经部、唯识宗都是执着有边,连有边都没有破。有部和经部认为,其他都是虚假的,但是极微尘和刹那心是事实存在,否则这个世界怎么形成啊?唯识宗认为,能取所取的一切法都是虚假,但是远离能取所取的刹那心应该存在,这是胜义谛,否则这一切显现怎么成立啊?因此他们认为,一切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最终还是存在的。这些都还是执着有边,有边都没有破,既然我们佛教内道里都这样,外道就更不用说了。
中观有应成派和自续派,自续派执着无边。龙树菩萨当初所抉择的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但是自续派抉择胜义谛的时候,加上了胜义谛的简别,结果他们所抉择的就是一个单空,落到了无边。
内道的这些宗派尚且执着有边或者无边,普通的世俗人和外道就更不用说了,这些都没有能真正了知佛的究竟密意,佛在小乘经典就已经遮破了二边,不用说大乘。
若法实有性,后则不应无。性若有异相,是事终不然。
“若法实有性,后则不应无”:若一切法都是实有的自性,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则该法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变成无有,不会出现该自性以因缘或者本性而变成异法的情况。为什么?因为不可改造的自性一旦存在,也即其自身的体性已经成立,所以就不必观待于任何法。作为没有观待的法,永远也不会舍弃自性,我们必须承认这点。就如我们承认虚空没有障碍的性质永远也不会往他法转变一样。虚空无碍的自性,它不可能转变成有障碍的。
“性若有异相,是事终不然”:若是有变化,变成他法,那就不是自性实有。
若法实无性,云何而可异?若法实有性,云何而可异?
“若法实无性,云何而可异?”若法无有自性,怎么能变异成他法?
“若法实有性,云何而可异?”若法是实有的自性,也不能变成他法。所谓变化,即有的变无,无的变有;好的变坏,坏的变好。
如果这些法都是以自性事实存在的,就不能有变化。若这些法无自性,就更不能有变化了。
己三、教诫修习中观:
定有则著常,定无则著断。是故有智者,不应著有无。
在思维实相的时候,如果说“此法定然存在”,则是有恒常的执著,这叫常见。如果说“此法定然不存在”,则又堕入断见。这些众生要么落在常见上,要么落在断见上。真正的有智慧的人,不应该执着有或者无,否则就会堕入常见或者断见。为什么称为“中观”?它不落入常见,也不落入断见,也就可以叫做中观了。
若法有定性,非无则是常。先有而今无,是则为断灭。
“若法有定性,非无则是常”:“有定性”就是有实质性。“非无”指这不是无。如果某法的本性或者自性存在,不能变成无,那就是常见。
“先有而今无,是则为断灭”:若某某法先有,后来就没有了,则为断见。诸法不是先有而后没有了,而是本来就无。如果说“某法曾经因为产生而存在,但在消亡之后已经不复存在了”,这都是我们这些世人的观点,这种说法阻断了该法存在的延续,所以又堕入了断灭的行列。
若是诸法事实存在,则或者是恒常,或者就是断灭,没有其他第三种情况。所以诸法不是事实存在,都是假立的。
佛在《般若波罗蜜经》中云:“佛告极勇猛菩萨言:“善男子,色不断不常,如是受想行识不断不常,若色至识不断不常,此是般若波罗蜜。””若执着有或无,执着自法或他法,其结果必然是堕入断见或者常见,要么就是断灭,要么就是恒常。远离断见,远离常见,就是般若波罗蜜。
《三摩地王经》云:“有无是二边,净不净亦尔,是故有智者,离边不住中。”有和无是二边,净和不净也是二边。离二边,但也不住中间。远离二边、四边或八边叫“中”,没有别的什么“中”可住。
《妙力伏经》云:“有者是常见,无者是断见,是故有及无,智者不应依。”真正具有智慧的人,不应该依无,也不应该依有;不应该依净,也不应该依不净。我们现在是执着净与不净,执着美与丑。觉得美就生贪心,觉得丑就生嗔恨心。虽然对方对你没有做过任何伤害之事,但你心里不知不觉地厌烦、想远离,这叫嗔恨心。虽然对方对你没有做过任何有利的事情,而你不知不觉地就喜欢,想看,想接触,这叫贪心。若是一位具有智慧的人,不应该这样迷惑颠倒啊!正如前面已经讲过的,“若人见有无,见自性他性,如是则不见,佛法真实义。”这样的人见不到佛所宣说的真实义理。
第十五品讲解圆满。
1此处所指四种戏论指有实、无实、自性、他性。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23)观有无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