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思爲七法,能了諸業相”:能明白一切業相。《中論釋》裏講:從享用而産生福德,以及如同從享用而産生福德的道理一樣,從罪業而産生的非福德,再加上行思共有七種法。
前面我們已經講了,有表色業有語表色業、身表色業;無表色業有律儀表色業、非律儀表色業,處中律儀表色業;處中律儀表色業有善表色業、惡表色業。這些最終也可以歸納爲善和惡,要麼是産生福德的因,要麼是産生非福德的因。能産生福德的因是善,産生非福德——痛苦和災難的因是惡。再加上行思,一共有七種業。這就是我們所承許的業分別相。
己二(對方避免常斷邊之理)分二:一、設立辯論主題;二、宣說避免過失之答案。
庚一、設立辯論主題:
業住至受報,是業即爲常,若滅即無常,雲何生果報?
這裏先講辯論主題:業和果之間如何安立關系?這是大乘小乘都要回答的一個難題。
“業住至受報,是業即爲常”:所造的這個業是不是一直住著、不毀滅?造業後就産生業了,然後它不毀滅,一直安住著,直至業之果報成熟、結束。如果在業産生至果報結束之間,業以這種方式成熟、産生果報,這樣業就成爲恒常法了。若是恒常法,那就是無因法,即不觀待因緣,要麼恒時存在,要麼恒時不存在,有這樣的過失。
“若滅即無常”:若它不是恒常,這個業在第二刹那時就毀滅了,它不住。
“雲何生果報?”:它若是恒常的話,有過失。它若不是恒常,而是先毀滅,那麼它就沒有了,如同被火燒死的種子一樣,不可能再産生果報。如果種子被火燒壞了,以這種方式毀滅了,這個種子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産生它的果報。同樣,若是毀滅這個業,既然它第二刹那已經毀滅了,怎麼能産生果報呢?
第一種情況是假設業是恒常的,這是內道佛教的這些宗派都不承認的。一切有爲法都是生滅法,都是無常的,不可能恒常存在,因此大乘小乘都不可能承認這種恒常的觀點。
若是在第二種情況下建立業果關系,對這個問題有很多不同的回答。小乘經部認爲,業果中間有一個相續存在。無論是善業還是惡業,都是生滅法,不可能常住,它産生的第二刹那就毀滅了,但它的相續還是存在的。他們是通過相續安立業果的關系。業産生相續,一直到果報成熟的時候,業果之間有相續來做連接。小乘的有部認爲,有一種不失壞法,由它在業和果之間做連接。雖然業毀滅了,但會産生相應的果報,中間有不失壞法。佛當時講過不失壞業。他們就認爲這裏面肯定有一個不失壞法,由它來做業和果的連接,只要有它的存在,就可以非常合理地安立業和果之間的關系。二者有這樣不同的說法。
庚二(宣說避免過失之答案)分二:一、經部避免過失之理;二、有部避免過失之理。
辛一(經部避免過失之理)分二:一、遣除常斷之理;二、宣說業果。
壬一、遣除常斷之理:
這個難題是:業産生的第二刹那,若是它沒有毀滅的話,那它就成爲恒常了,也不能産生果報,這是常見,就是一個邊;若是它毀滅了,就如同被燒死的種子一樣,它再也不可能産生果法,這是一種斷見。這裏具有常與斷的過失。
經部主要以什麼方式合理地安立因果關系呢?他們承許不斷的相續,由相續作爲中間的連接,以這種方式安立因果關系。
如芽等相續,皆從種子生。從是而生果,離種無相續。
他們首先做了個比喻。因爲種子存在,繼而産生苗芽、根莖以及枝葉等這些果法、相續,果實也隨後從該相續中産生。如果離開了種子,則果法等無從産生,也就不可能存在。他們用此方式建立了因果的關系,以此避免常斷的過失。
“如芽等相續,皆從種子生”:苗芽、根莖以及枝葉等果法、相續,都是從種子中産生。
“從是而生果,離種無相續”:種子産生相續,相續産生這些果法。離開了種子就沒有相續,沒有相續就不能産生這些果法。
從種有相續,從相續有果。先種後有果,不斷亦不常。
“從種有相續,從相續有果”:有種子就有相續,種子滅盡而産生相續,相續滅盡而産生果實。
“先種後有果”:先有種子後有果。
“不斷亦不常”:種子産生的第二刹那時毀滅了,所以它不是恒常。種子本身滅了,但它所産生的相續沒有斷滅,種子産生相續,相續産生果實,由相續作爲連接,最後産生了果報,所以它不是斷滅,沒有斷滅。若是斷滅的話,它就永遠是不生果的。種子本身毀滅了,因此它不是常;它中間有相續,通過相續而産生果報,這樣它也不是斷滅。
這是比喻,下面講喻義。
如是從初心,心法相續生。從是而有果,離心無相續。
任何善惡的心相續都是從心法等業中産生的,隨後又從此法等相續中産生了苦樂的果報。從心法這些善業中産生心之相續,從相續當中産生苦樂等這些果報。如果不存在心法之類的業,其結果——心的相續也不可能産生,而成爲必定無有之法。
他們拿種子來做比喻,說明善惡因果的關系,心法等業産生心的相續,最後産生苦樂等果報。
從心有相續,從相續有果。先業後有果,不斷亦不常。
“從心有相續,從相續有果”:從心法等這些業産生相續——心之相續,從相續中産生苦樂、喜怒哀樂等果報。
“先業後有果,不斷亦不常”:先有業後有果,業在果報産生之前一直存在,直至異熟果報成熟之後才會滅盡,所以既不是斷滅,也不是恒常。這些善業、惡業會毀滅,所以不是恒常;但是它的相續不會毀滅,相續産生了相應的苦樂等果報,所以它也不是斷滅。它既不是恒常,也不是斷滅。
壬二、宣說業果:
能成福業者,是十白業道。二世五欲樂,即是白業報。
“能成福業者,是十白業道”:能産生福德的,就是善業。“十白業”指身叁業、語四業、意叁業,共有十種善業。
“二世五欲樂,即是白業報”:這十種善業産生第二世(來世)五欲樂,即色聲香味觸五種悅意欲樂。
頌詞中說的是善業,惡業也是如此。能産生非福德的業是惡業,也叫黑業。共有十種黑業道:身惡業是殺盜淫叁業,口惡業是妄語、惡語、绮語、離間語;意叁業是貪心、害心、邪見。這十種惡業會令來世感受非悅意欲樂,即苦痛、災難等。
這就是業和果,善業有善果,惡業有惡果。業果中間有個相續,以此安立業果,用這樣的方式來建立因果關系。
辛二(有部避免過失之理)分二:一、宣說他宗之過;二、建立自宗。
壬一、宣說他宗之過:
“他宗”指經部。經部認爲,以相續來作連接,以此合理地安立因果關系。但是有部認爲這是不合理的。
若如汝分別,其過則甚多。是故汝所說,于義則不然。
如果按照對方的說法而建立承認業果相續的觀點,就會有極大、極多的過失。
你們說相續中産生果報,但是相續所産生的必須是同類的,不是同類的就不能産生,猶如從種子苗芽等中,最終只能産生與其相續一致的果實一樣。比如,稻種只能産生同類的稻芽,不可能産生麥子。從稻谷的種子中只會産生與其同類的果實,而不會産生異類的果實。同理,相續中有善、惡、無記等很多法,若是從善法等心相續中,只能連續不斷地産生同類的果報,不能産生不同類的。
從叁界與六道各自的補特伽羅的業當中,也應該産生與自身相續同類的果報,而絕不會産生不同類的其他果報而使相續中途間斷。比如,在同一時間裏,一個人、衆生只能有一個心的相續,不能有兩個心的相續同時存在。若是兩個心的相續同時存在的話,就成爲兩個人、兩個衆生了。善、惡、無記等這些法只能産生同類的,中間不能有別的。若是這樣,要麼所産生的永遠是善,要麼所産生的永遠是惡,要麼所産生的永遠是無記。如果先産生善之心,繼而又産生惡之心,後來又産生無記之心,這是不可能的,都是不允許的。
此外,對于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叁界的衆生而言,他們的相續中也只能産生同類的善業、惡業或無記業,不同類的則不能産生。若是這樣的話,所謂“欲界的衆生轉生到色界”“色界的衆生轉生到無色界”等,這些都是很難成立的。善有有漏的善和無漏的善,所謂“有漏的善轉爲無漏的善”,這也是不能成立的。
這是有部破他宗,“他宗”這裏指經部。他們認爲,因爲相續只能産生同類的,不能産生非同類的,所以“因和果中間有個相續,通過相續産生果報”的觀點是不合理的,經部的所說有很多過失,很難成立。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中觀根本慧論》講記(25)觀業品(1)》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