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25)观业品(1)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25)观业品(1)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全论分三:一、首义;二、论义;三、末义。

  甲一(论义)分三:一、顶礼句;二、论义正文;三、随念恩德之顶礼。

  乙二(论义正文)分二:总品关联、分品关联。

  丙二(分品关联)共分二十七品:

  一、观因缘品;二、观去来品;三、观六情品;四、观五阴品;五、观六种品;六、观染染者品;七、观三相品;八、观作作者品;九、观本住品;十、观燃可燃品;十一、观本际品;十二、观苦品;十三、观行品;十四、观和合品;十五、观有无品;十六、观缚解品;十七、观业品;十八、观我法品;十九、观时品;二十、观因果品;二十一、观成坏品;二十二、观如来品;二十三、观颠倒品;二十四、观四谛品;二十五、观涅槃品;二十六、观十二因缘品;二十七、观邪见品。

  丁十七(观业品)分二:一、经部关联;二、品关联。

  戊一、经部关联:

  佛陀在经中讲“何为圣者种性?彼等无业,亦无业之异熟”等,宣说了无有业果的道理。“圣者”指见性的人,也就是回归自性的圣者。在他的境界里,在诸法的自性中,没有业,也没有果,因果也不是实有。在究竟的胜义谛上,不存在业果关系。业和果不是事实存在,通过胜义谛的观察量去观察,同样不可得。这是佛在经中所讲的,龙树菩萨在此处抉择佛之密意,宣讲这样的真理。这是经部关联。

  戊二、品关联:

  对方认为:轮回是存在的,因为业果存在。业和果存在,轮回也肯定存在。如果轮回不存在,则轮回与业果之间也不应该存在联系。如果积业者与受业者之间毫无关系,那么今世所造的业,又怎么可能在来世成熟呢?如果轮回不存在的话,善业、恶业以及善恶业的果报都不存在,因为三善道、三恶道都是不存在的。若是轮回不存在,则不存在“今生造业,来世果报成熟”等业和果之间的关系,也不存在“谁造谁受”“造业一定受报应”等道理了。所以业果存在,轮回也应该存在。

  现在对这种观点进行观察、遮破。

  此品分三:一、随说他宗;二、对方避免常断边之理;三、驳斥无咎之回答。

  己一(随说他宗)分二:一、略说业;二、广说业之分别。

  庚一、略说业:

  人能降伏心,利益于众生,是名为慈善,二世果报种。

  这段偈颂所说的不是中观自宗的观点,所以说是“随说他宗”。

  “人能降伏心,利益于众生”:如果补特伽罗人我能断除三门之恶行,即降伏心。若是没有降伏自己的心,没有降服相续当中的贪嗔痴等烦恼,就会造业。有贪嗔痴肯定就有业,就会产生恶业。要降伏心之相续,断除三门之恶业,同时还要利益众生,有利他心,有利他的行为,这是善业。

  “是名为慈善”:断恶行善,名为慈善。小乘里主要强调断恶行,断除身口意所造的恶业。以什么方式断除呢?以降伏心的方式断除。什么叫降伏心?降伏内心的贪嗔痴等烦恼。烦恼没有了,身口意自然就不造恶业了,这就是断恶。行善就是有利他之心,去利益众生。主要是利他心。有利他心,就有利他的行为。有这种动机,才有这种行为;若没有动机,不会有这种行为。利他心就是利益他人、利益众生的心,去利益众生。若没有真正的利他心,就没有利他的行为,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行善。断恶行,能行持善法,这就是善。

  “二世果报种”:“二世”指来世。若是行善法了,来世可得到长寿、悦意之果报,可以获得快乐。快乐、福报是来世的果,它的种子是什么?今生所做的善法。如同由豆的种子产生豆芽一样,有豆种才会有豆芽。站在来世来报的角度讲,来世的福报、快乐是今生行持善法的一个果报,今生的快乐和幸福是前世积累、行持善法的果报。其实业有现世现报,来世来报,很多生生世世以后再报。

  偈颂里讲的是善业和善果,恶业和恶果也是如此。若是不调伏相续,没有断掉相续中的贪嗔痴慢疑等烦恼,身口意肯定会造恶业。比如,肯定有妨害之心,就会损伤他人,这就是恶业。有害心、损害他人,这仅是一个例子而已。其实以贪嗔痴等烦恼所作的一切都是恶业。你造恶业了,来世就要遭受不顺和痛苦。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这是简略地讲业。

  庚二(广说业之分别)分二:一、略说;二、广说分别之相。

  辛一、略说:

  大圣说二业,思与从思生。是业别相中,种种分别说。

  “大圣说二业”:趋入真如法性的大圣者仙人——圆满正等觉佛陀,将业归纳为两种:思业及意业。如经云:“思业即为意业,由思而生之思已业即为身语之业”。

  “思与从思生”:“思”指意业,即动机、心念。“从思生”指思业,即身业和语业。为什么说身业和语业是思业呢?因为它们是由思而生。语言和行为单独没有善恶,没有善业,也没有恶业,没有业,但是它们通过思维、心念而产生,即从思而生,所以思业即为身语之业。思是因,就是因的名字交给了果,所以身业和语业叫思业。

  “是业别相中,种种分别说”:佛主要讲了两个,一个是思业,一个是意业。意业指动机、意念,思业主要指思维或心念而生身业和语业。这里实际就是指意业、身业和语业,即身口意三业。在其他的经论中也有种种的分别之说,有很多业的分别之相。“种种分别说”就是有很多种说法。下文就要对此进行讲解、解释。

  辛二、广说分别之相:

  佛所说思者,所谓意业是。所从思生者,即是身口业。

  “佛所说思者,所谓意业是”:佛所讲的思业,就是身口意中的意业。

  “所从思生者,即是身口业”:佛所说“从思生”者,就是身业和口业(语业),这二者以思而生。

  小乘认为身业和语业也存在,但是这二者必须要靠思维、意念。若是没有发心和动机,就没有单独的身业和语业。在和意连贯的情况下,才有身业和语业。

  大乘认为身和语没有真正的业,无论是善业还是恶业,主要是以心、意识为主。心善一切善,心恶一切恶。心若不善,语和意就不善,心若善的话,语和意也善,主要是以这种方式安立身语二业。

  前面讲“是业别相中,种种分别说”,这些业的差别之相,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下文就要开始讲业之相了。

  身业及口业,律仪非律仪,及其余无表,亦善亦不善。

  这里共讲七种业。

  1、语有表色业,即言说表明善与不善的语言词句。这些语言词句有说明善法的,也有说明不善法的,这些语言词句就是语有表色业。

    2、身有表色业,就是善与不善的身体行为。身体行为、表现上有行善的,也有行不善的,这是身有表色业。

  语有表色业和身有表色业都是我们能看到的,而无表色业都是我们看不到的。

  3、律仪无表色业,是永断恶行,还有受持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戒等戒律。“永”是彻底的意思,即彻底断除杀生、偷盗、邪淫等这些恶业,完全是善的行为。这是我们受戒时所得到的戒体,永断恶业的律仪,称为律仪无表色业。

    4、非律仪无表色业,是永远不断除杀生、偷盗、邪淫等这些恶的行为,完全是恶的行为,始终不断这些恶的行为。

  律仪无表色业完全是善的行为,非律仪无表色业完全是恶的行为。前者永断恶行,后者是永不断恶行。所谓“永断”和“永不断”是什么意思?就是从心里下这个决心:我永远彻底除断,或永远彻底不断除。

  处中律仪无表色业是处于律仪无表色业、非律仪无表色业二者中间的一种业,有善的也有不善的。

  律仪无表色业是有戒体的,处中律仪无表色业则是没有戒体的,就是一般、普通的善与恶。律仪无表色业是从心里有“永断恶”的决心,非律仪无表色业是从心里有“永不断恶”的决心,而处中律仪无表色业则是一般的,既不是永断也不是永不断。比如说一般没有受戒的人就有处中律仪的无表色业。这个处中律仪的无表色业主要是处中律仪,也分善和恶。

  5、处中律仪善无表色业。比如供养僧众,兴建庙宇,给僧众供斋等善行。然后,乃至该善业之果的福德受用尚未间断之间,属于该作者的善无表色业之相续就不会中断,这当中就有善无表色业。

  6、处中律仪不善无表色业。比如为了杀生而建屠宰场,或者为了利益而建酒店杀生。有这种行为之后,乃至该恶业的果报非福德(非福德就是指痛苦)受用尚未间断之前,属于该作者的处中律仪不善无表色业就会始终存在。这当中就有不善无表色业。

  7、行思之业。语与身的有表色业,无表色业中的律仪、非律仪无表色业,处中律仪无表色业中的善与不善无表色业,加在一起共有六种业,再加上前面所有六种共计业的等起,也就是使善与不善之业现前的行思之业,主要是意念之业,共有七种业。

  从用生福德,罪生亦如是,及思为七法,能了诸业相。

  “从用生福德,罪生亦如是”:什么叫善?生福德,能产生快乐福报、福德之因叫善。什么叫恶?非生福德,产生痛苦和灾难之因叫恶。这是站在成熟果报的角度来区分善恶的。快乐、福报之因就是善,痛苦、灾难之因就是恶。

  很多人虽然学佛修行了,但是也给自己带来了很多灾难与痛苦,这说明他所行持的肯定是恶。“我在念佛,我在诵经,怎么能是恶呢?”你念佛、诵经是善是恶取决于你的心态,看你的发心、动机。若是你的心态不正确,发心不清净,表面上做的是善,实际上是恶。带来了烦恼,带来了痛苦,带来了不幸、带来了灾难,这就是恶果,它的因肯定是恶业。有的人虽然没有学佛修行,但真正获得了快乐、福报。他虽然表面上没有行善,但这些善的果报之因肯定是善。

  “及…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25)观业品(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