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根本慧論》講記(33)觀顛倒品

  《中觀根本慧論》講記(33)觀顛倒品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丁二十叁(觀顛倒品)

  

  分二:一、經部關聯;二、品關聯。

  

  顛倒指貪嗔癡等煩惱,這些也是無有自性的。

  

  佛教的實有宗認爲煩惱是事實存在的,唯識宗認爲煩惱是心的幻化,中觀講煩惱是空性的,密宗主要講煩惱本身就是智慧。小乘主要認爲煩惱是實有的,對煩惱特別畏懼、害怕。大乘的唯識宗,主要是中觀認爲煩惱是無有自性的,也就是煩惱爲菩提。密宗認爲煩惱本身是智慧,五種煩惱是五種智慧,強調一切法本來是清淨的,包括煩惱也是清淨的。

  

  佛法都能斷掉煩惱,但是斷煩惱的方式不同。有的認爲煩惱像毒藥,若沒有任何方法和能力,就不能吃,若吃了,會導致人死亡。有些人有方法,通過一些方法,毒性可以變成藥性,變成藥以後就可以用了,但是你得有這個能力。小乘認爲煩惱是實有的,煩惱就是煩惱,沒有任何方法,也沒有任何能力,所以肯定會這樣看待,猶如毒藥就是毒藥,人食用後肯定會死亡。大乘中觀則通過一些方法把毒藥變成藥,讓毒性起不了作用。密宗裏主要指有這種能力,煩惱本身就是智慧,猶如毒藥可以直接食用,生命、身體不但沒有事,反而對其還會有很大的幫助。

  

  見解不同,修行的層次不同,斷煩惱的方法也不同。我們這裏主要講中觀,本品講煩惱本身也是空性,不是實有。若真正知道了它的自性,煩惱並不可怕。

  

  戊一、經部關聯:

  

  《般若經》雲:“以貪清淨故,色法亦清淨”等,宣說了無有顛倒的道理。

  

  煩惱本身也是清淨的,這個“清淨”是空性的意思。內心的這些煩惱是清淨的,外在的色法等所依的境也是清淨的。佛在經中宣說了無有煩惱的道理。這是經部關聯。

  

  戊二、品關聯:

  

  在前面說輪回不存在,相續不存在。如果對方提出:輪回的相續是存在的,因爲輪回的因——煩惱存在。輪回是怎麼形成的?有煩惱就會造業,有業然後有輪回。煩惱是怎麼産生的?煩惱是我見、我執。有我執、我見就有煩惱,有煩惱就會造業,造業了就要在六道中輪回。

  

  他們認爲輪回存在,因爲煩惱存在。若煩惱存在,則輪回存在,但是煩惱不存在。爲了證明煩惱的自性不存在而宣說本品。

  

  此品分二:一、遮破煩惱;二、遮破煩惱存在之能立。

  

  己一(遮破煩惱)分二:一、廣破煩惱;二、分別而破。

  

  庚一(廣破煩惱)分四:一、以緣起因而破;二、以無有所依之因而破;叁、以無因之因而破;四、以無所緣之因而破。

  

  辛一、以緣起因而破:

  

  從憶想分別,生于貪恚癡,

  

  淨不淨顛倒,皆從衆緣生。

  

  “從憶想分別,生于貪恚癡”:“貪”爲貪欲,“恚”爲嗔恚,“癡”爲愚癡,這些是根本煩惱。其實根本煩惱有貪嗔癡叁毒,或者貪嗔癡慢疑五毒,或者貪嗔癡慢疑見,見再分五種

  

  ,即十種根本煩惱。貪嗔癡煩惱是怎樣生起來的?就是憶想分別、非理作意,也就是分別心。所謂非理作意,就是妄想分別,這是所有貪嗔癡煩惱的根。

  

  “淨不淨顛倒”:非理作意、妄想分別是貪嗔癡煩惱共同的因。淨、不淨、顛倒是貪嗔癡個別的因。

  

  清淨與不清淨的念頭叫妄想。“淨”,依靠清淨可愛的分別念,然後覺得清淨可愛,貪心就有了,貪欲就有了。有清淨,肯定就有不清淨,分別念嘛!“不淨”就是依靠肮髒可惡的分別念,覺得不清淨,覺得肮髒可惡,因爲這些分別和妄想,嗔恚心就有了。“顛倒”可以這樣理解:諸法的究竟實相裏沒有這些分別,分別了就是顛倒。但在這裏,“顛倒”指常、樂、我、淨。比如,本來沒有自我,但是把五蘊的綜合體視爲自我,這就是顛倒,因爲這種觀點不符合真理。再如,一切法都是無常的,在刹那當中滅,一刹那就滅,但是卻將其視爲常有了。把昨天的我、今天的我,昨天的房屋、今天的房屋都視爲一個了。無常視爲恒常,這也是顛倒。再如,一切法都是不淨的,但是將不淨的視爲幹淨,這也是一種顛倒。人的身體是不淨的,由很多不淨物組成,哪裏有幹淨的?但我們都視其爲幹淨的了。再如,將痛苦視爲快樂,這也是顛倒。輪回當中只有苦,世間只有苦,沒有樂,但是我們把苦當成樂,並且追求世間的這些快樂。

  

  在這裏講的顛倒主要指這四種。因爲這些都不是實相。衆生不明真相,這叫愚癡。因爲有這些分別念,所以就有愚癡。淨、不淨、顛倒此叁者是貪嗔癡叁毒的個別因。

  

  “皆從衆緣生”:貪嗔癡煩惱是以種種因緣而生的。以種種因緣而生的就不是實有的。這個道理在前面已經抉擇過,比如說已存在的不用生,不存在的更不用生,因爲不存在的東西不能生,這不是都沒有了嗎?煩惱也一樣。

  

  若因淨不淨,顛倒生叁毒。

  

  叁毒即無性,故煩惱無實。

  

  “若因淨不淨,顛倒生叁毒”:依靠清淨可愛相或肮髒可惡相以及顛倒,而生貪嗔癡叁毒。

  

  “叁毒即無性,故煩惱無實”:剛才講了,叁毒是因衆緣而生,因種種因緣而生,實際上沒有生,不存在。若是有生,或者是自生,或者是他生,或者是自他而生,或者是無因生。在前面已經進行了觀察,四種方式都不成立,再沒有其他的産生方法,所以貪嗔癡這些煩惱是不生的,不生就不滅。所以說叁毒無有自性,不是以自性存在,煩惱不是實有的。

  

  辛二、以無有所依之因而破:

  

  我法有與無,是事終不成。

  

  無我諸煩惱,有無亦不成。

  

  “我法有與無,是事終不成”:“我法”就是補特伽羅人我。前面已經講過,這個“人我”無論是以自性存在或不存在,都不合理,都是不成立的。

  

  “無我諸煩惱,有無亦不成”:若沒有這個“人我”,這些煩惱不能有“有”“無”之稱。若補特伽羅人我存在,可以說“這個衆生有煩惱”或“這個衆生沒有煩惱”。但是這個補特伽羅人我不存在,沒有這個衆生,就不能說有煩惱或無煩惱。

  

  誰有此煩惱,是即爲不成。

  

  若無有所依,煩惱亦不成。

  

  煩惱如同牆上的花紋一樣,它要依靠所依才能成立。但具有這種煩惱的人我或衆生,是無論如何都不可成立的,前面已經講過。既然所依絲毫不存在,則能依煩惱也決不會有一星半點存在的可能。有牆才有牆上的花紋,沒有牆就沒有牆上的花紋。有補特伽羅這個人或衆生,才可以有煩惱。煩惱是能依,人我或衆生是所依。既然所依不存在了,能依也就不存在了。煩惱的是誰呀?不煩惱的是誰呀?沒有啊,不存在。在一個不存在的東西上面不能安立有或無,因此有煩惱或無煩惱都不成立。

  

  如身見五種,求之不可得。

  

  煩惱于垢心,五求亦不得。

  

  “如身見五種,求之不可得”:“身見”指人我。前面講過,人我和五蘊以一體或多體的方式存在不合理,五蘊不依靠人我,人我不依靠五蘊,人我不具有五蘊,通過這五種方式觀察,沒有得到實實在在的人我。這個身見也叫薩迦耶見,就是人我執、法我執。我們在前面遮破這些時使用過這五種方法,通過這五種方式去觀察,自我存在不成立,也就是沒有。

  

  “煩惱于垢心,五求亦不得”:已經被煩惱染汙的心叫垢心,垢心是心;煩惱是心所,不是心。煩惱與垢心之間可以通過五種方式進行觀察。

  

  《顯句論》裏講了兩種推理方式:其一,垢心(心)作爲所生,煩惱作爲能生,在它們之間進行觀察;其二,煩惱是所生,心是能生,也可以這樣進行觀察。

  

  二者是一體還是多體?若是一體,心和心所(能生和所生)就成爲一體了,這樣因和果就成爲一體了,這是不合理的,有這樣的過失。若是多體(異體),就有互相沒有關系的兩個實有法彼此不觀待的過失。一個是能染,一個是被煩惱染汙了的心,二者是觀待的。但因爲二者都是實有的、多體的,互相之間就不能有任何的關系。若是有關系,就不是實有的,就是有變化了。若兩個實有的法同時存在,互相之間就不是觀待的。因此,以一體或多體(他體)的方式存在不合理。

  

  一個是能依,一個是所依;一個是能染汙的,一個是所染汙的。二者不能在同一時間存在,否則,不能說能染汙、被染汙。所以,以多體、他體的方式存在不合理。如果不是兩個實有的他體,就不能互相依靠。煩惱不能依靠心而存在,心也不能依靠煩惱而存在。包括煩惱具有心,心具有煩惱,也都不合理。

  

  若煩惱是所生,心是能生,這樣進行觀察,和剛才一樣,都不合理,怎樣都是不成立的。所以,煩惱和垢心“五求亦不得”,一樣不可得。

  

  辛叁、以無因之因而破:

  

  淨不淨顛倒,是則無自性。

  

  雲何因此叁,而生諸煩惱?

  

  “淨不淨顛倒,是則無自性”:淨、不淨、顛倒都是無有自性的。

  

  “雲何因此叁,而生諸煩惱”:它們自己都沒有自性,怎麼能生煩惱?它們是生煩惱的因,但它們自己不是以自性存在,都不可得,怎麼能說依靠它們生煩惱?

  

  辛四、以無所緣之因而破:

  

  如果對方又提出:煩惱是存在的,因爲煩惱的所緣境存在的緣故。煩惱的所緣境是什麼?就是色聲香味觸法這些外境。因爲這些外境存在,所以煩惱存在。

  

  現在對這個觀點進行觀察。

  

  色聲香味觸,及法爲六種,

  

  如是之六種,是叁毒根本。

  

  這些外境存在,所以煩惱存在,這也是不合理的。

  

  色聲香味觸,及法體六種,

  

  皆空如焰夢,如乾闼婆城。

  

  色聲香味觸法這些外境統統都如夢境、如陽焰、如乾闼婆城、如夢幻泡影。《金剛經》裏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乾闼婆城又叫尋香城,也就…

《《中觀根本慧論》講記(33)觀顛倒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