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功德,也妄說自己是活佛,轉了幾十世、幾百世,釋迦摩尼佛住世的時候是怎樣的,蓮花生大士住世的時候又是怎樣的等等,或者吹牛說自己有神通等等,這樣的行爲都叫“诳”。
現代人中十分普遍的虛榮心,也近似于這類心態,沒有任何內在的東西,卻以穿名牌衣服,背名牌包爲榮等等。诳是一種嚴重的煩惱,與撒謊、欺騙很接近,我們要明白,凡是愛誇耀自己了不起的人,一定要高度懷疑,決不能輕易相信。現在很多人愛給自己寫傳記,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去宣傳自己。如果宣傳自己,是爲了弘法利生,那沒什麼問題,至少出發點是一種善意;但如果宣傳的目的,是爲了名和利,就屬于诳。
有些世間人喜歡誇大其詞,明明只做了一百塊錢的善事,非要說成是一千塊、一萬塊,這也叫诳。如果經常被“诳”牽著鼻子走,內心就會變得非常浮躁,做任何事情都是爲了自己的利益,結果做善事本身的功德也被摧毀了。
大乘行人利益衆生,是義不容辭的義務,沒有什麼了不起。菩薩的工作就是如此,爲衆生付出是理所當然的,不應該自我吹噓、四處張揚。
8、無慚
譬如,與人吵架的時候,能意識到自己是修學大乘佛法的人,不應該這樣對待衆生,做這樣的事是羞恥的,便立即停下來,這叫有慚。從另一個角度來講,自己主動感到羞恥而停止惡劣行爲,叫做有慚。有慚的對立面,叫做無慚。
9、無愧
譬如,兩個人打架的時候,不是考慮到佛法的教義,而是因世間的倫理道德而意識到自己不應該這樣做,然後停止打架的行爲,叫做有愧。另外,因爲他人而感到羞恥,譬如,因爲自己是誰的弟子,或者因爲自己是從某名校出來的,自己的老師是某某教授等等,而意識到自己不應該做給上師、學校、老師丟臉的事情,最終放棄了惡行,也叫做有愧。反之,就是無愧。
有慚愧心、羞恥感的人,多多少少會有一些約束,會注意自己的言行。恬不知恥、無慚無愧,卻是一切罪過的根源。試想,沒有任何約束與顧忌,對什麼都無所謂的人,就會變得越來越野蠻,最終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出來。現在很多人就抱著這樣的心態,因爲不學佛法、不學傳統文化,導致倫理道德底線的無限下滑,這是非常可怕的。當然,佛教的要求,是不墮兩邊,那些對自己沒有幫助,對衆生也沒有利益的,諸如苦行僧似的約束,我們也大可不必接受,但有必要的約束,還是不能放棄。
10、谄
不接受別人的勸導而隱瞞自己的罪業、罪過,不公開、不發露,就屬于“谄”。“谄”的本質是愚昧。它的作用,是無法清淨罪業。我們都知道,忏悔的時候,要發露,也即在金剛薩埵或者上師、道友面前忏悔,把自己的罪過說出來,這樣才能清淨罪業、挽救錯誤。如果隱瞞罪過,就永遠不能忏悔清淨、恢複如初,其後果,是從不能安心,最後慢慢變成後悔,從而影響生活,讓自己過得不愉快、不幸福,修行人甚至無法修禅定,因爲禅定是要在沒有任何壓力、糾結,心完全放松的情況下才能修得出來的,所以,“谄”也是很嚴重的煩惱。
11、悭
悭,就是吝啬,舍不得布施。如果發展下去,始終不布施的結果,就是墮餓鬼道。所以,即使沒有太多的錢財,還是要適當地布施。救災、建慈善醫院、福利學校、免費養老院等等,都屬于布施。
12、驕
驕傲的結果,是不能安心修行,也不會有慈悲心。《中觀四百論》裏講,驕傲的人經常自以爲了不起,根本看不見別人的痛苦。浮躁、浮誇、虛榮而不實在。
驕傲和傲慢的差別在于:傲慢與慢心,是與其他人攀比而自以爲是。驕傲的対境,僅僅是自己的錢財、名聲、地位等等。不是比較而得的結果,只是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就是驕傲。驕傲的人總是認爲沒有必要向別人學習,感覺不到輪回的痛苦,只是沈迷在眼前的一點點幸福當中,所以沒有出離心;也感覺不到別人的痛苦,所以不會有慈悲心。真正的修行人,萬萬不能驕傲。
雖然穿名牌、開名車,也可以學佛,但如果過分追求名牌,過分虛榮,喜愛炫耀,就是驕的表現。作爲佛教徒,我們最好不要買名牌,一方面沒有必要花這麼多錢,另一方面還容易産生驕傲和慢心,這就得不償失了。
13、不信
不信因果,不信輪回,不信四聖谛,不信叁寶的功德,不信輪回的痛苦,都叫做不信。沒有信仰本身,也是一種煩惱。其本質,就是無明、無知、愚昧。很多人只相信自己看得見的物質因果,卻不相信看不見的善惡因果。但這種不相信,並不是通過研究得出結論之後的不信,而是固執己見、頑冥不化的不信。即使有一些輪回與因果存在的理由和證據,有些人還是不願意相信,這都是業障深重、逃避現實的表現。但無論怎樣逃避,都是沒有用的。該面對的時候還是需要面對,無論你是否相信與接受,因爲這不是釋迦牟尼佛製定的,而是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
不信因果,是非常可怕的。因爲不信因果,就意味著沒有任何自律,所有的行爲,都需要法律或其他懲罰來人爲地控製,只要不爲人知,殺盜淫妄等任何惡行都有可能做得出來。雖然這些人表面說天不怕、地不怕,但其實內心是非常脆弱的。所謂“天不怕、地不怕”的意思,是不怕因,不怕造業,但果報還是非常害怕的——害怕死亡、害怕生病、害怕老的時候沒人照顧、害怕沒有錢,所以去貪汙、去詐騙、去做各種各樣的壞事,從而感召了更多的痛苦。
修行人不敢說天不怕地不怕,因爲他們怕因果,言行舉止小心翼翼,內心卻更加堅強,面對痛苦,反而不會有太大的慌亂與抱怨。無論任何時代、任何團體、任何社會,有信仰都是一件好事,沒有信仰都是非常危險的,所以,了解生命輪回與因果規律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以後,才能懂得思考,才能未雨綢缪,提前爲來世做一些准備,以避免將來的痛苦。
14、懈怠
懈怠是讓自己不能前進、只會倒退的主要因素。懈怠有兩種,一種偏于貪心——貪睡、貪吃、貪玩等等;另外一種是不想學習,不願意修行等等。當然,貪吃、貪玩、貪睡的人,自然就是不喜歡學習、沒有什麼追求的人。只要有懈怠,就不會精進。正在聞思打坐的時候,也盼望著打坐趕快結束,就可以喝茶、看電視、玩遊戲、睡覺等等,這樣聞思修一定不會有進步。
懈怠不僅會影響修行,也會影響世間的事業,比如,如果公司的老板、員工都很懈怠,這個公司絕對沒有發展。
懈怠也是一種念頭或情緒,佛教非常反對懈怠,因爲懈怠和六度裏的精進是對立的。六度裏的精進之所以放在中間,前面是布施、持戒、忍辱,後面是禅定與智慧,是因爲精進對前後兩邊都具有推動的作用,是前後都非常需要的動力,就像汽車的發動機一樣。
人生苦短,絕大多數人的人生都已過半,剩下的時日已經不多,如果在這短暫的生命中還要懈怠,又怎能拔苦得樂、超離叁界?所以,我們必須斷除懈怠。
如何對治懈怠呢?首先要知道輪回痛苦,這樣才能在心裏生起尋求解脫的願望。就像一個即將墜入懸崖的人,如果他知道掉下去肯定會摔死,那他一定會拼命往上掙紮;如果他覺得懸崖下面根本不可怕,那他就會無所畏懼、懈怠拖延了。
15、放逸
放逸就是該做的聞思修等善法不去做,該控製的煩惱與罪業不去控製,身口意各方面都不注意、很隨意,沒有什麼追求,活一天算一天的狀態。
佛認爲,放逸是貪嗔癡等一切煩惱的根源。放逸的人不但永遠無法成就,而且原有的聞思修功德也會慢慢減少,貪嗔癡卻會日益增長。
當然,如果工作、生活與聞思修的壓力太大,已經感覺到承受不了的時候,還是要出去旅遊或在家裏放松、休息一下,養精蓄銳的目的,也是爲了更好地投入到下一輪的精進中。
現在流行著一種拖延症,心理學家認爲這是一種心理疾病,釋迦牟尼佛認爲這是一種負面情緒,是隨煩惱。其實,拖延雖有一些客觀因素,但主要都是當事人自己的毛病。通過心理訓練,是可以調服、控製,甚至斷除、消滅的。
工作上的懈怠,有老板、領導來約束我們;但修行上的懈怠,就全靠自覺了。如果沒有自我約束,修行一直沒有進步,加行永遠修不完,就可能永遠聽不到密法的正式、具體的修法。即使聽了,也沒有用。如果出離心、菩提心沒有修好,哪怕修大圓滿、大手印再長時間,也不會有收效,最後還是要回來從零開始。
控製放逸的方法,除了自我譴責以外,更好的,還是修壽命無常、輪回痛苦等等。
有些人會說:輪回不痛苦啊,我的家庭很和睦,收入也很高、很穩定,所有的醫療養老保險都買了,車子、房子、存款都有,身體也健康,我爲什麼還要去修行呢?這都是眼界狹窄、鼠目寸光的表現,只看到眼前的一點點利益,缺乏遠見卓識,看不到來世的去處,更看不到解脫的光明。就像站在地球上的人根本看不出地球是球形的一樣。因爲所處位置的高度不夠,所以限製了我們的眼界與智慧。
16、失念
失念,即失去正念。什麼叫正念呢?比如,修無常的時候,無常的念頭非常清晰,效果非常好,修行的所緣境一直在心裏很明顯、很清楚,這叫正念。
比如,本來我們經常和師兄們一起聞思修,除了打坐、做功課以外,在現實生活當中經常想的,也是佛法上的出離心、菩提心、慈悲心等等。一旦離開學佛的圈子,出離心、菩提心、空性等等都會漸漸淡化,煩惱反而會漸漸增長,這叫失去正念。
17、不正知
所謂正知,…
《慧燈之光十 四聖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