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灯之光十 四圣谛▪P10

  ..续本文上一页功德,也妄说自己是活佛,转了几十世、几百世,释迦摩尼佛住世的时候是怎样的,莲花生大士住世的时候又是怎样的等等,或者吹牛说自己有神通等等,这样的行为都叫“诳”。

  现代人中十分普遍的虚荣心,也近似于这类心态,没有任何内在的东西,却以穿名牌衣服,背名牌包为荣等等。诳是一种严重的烦恼,与撒谎、欺骗很接近,我们要明白,凡是爱夸耀自己了不起的人,一定要高度怀疑,决不能轻易相信。现在很多人爱给自己写传记,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去宣传自己。如果宣传自己,是为了弘法利生,那没什么问题,至少出发点是一种善意;但如果宣传的目的,是为了名和利,就属于诳。

  有些世间人喜欢夸大其词,明明只做了一百块钱的善事,非要说成是一千块、一万块,这也叫诳。如果经常被“诳”牵着鼻子走,内心就会变得非常浮躁,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结果做善事本身的功德也被摧毁了。

  大乘行人利益众生,是义不容辞的义务,没有什么了不起。菩萨的工作就是如此,为众生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不应该自我吹嘘、四处张扬。

  8、无惭

  譬如,与人吵架的时候,能意识到自己是修学大乘佛法的人,不应该这样对待众生,做这样的事是羞耻的,便立即停下来,这叫有惭。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自己主动感到羞耻而停止恶劣行为,叫做有惭。有惭的对立面,叫做无惭。

  9、无愧

  譬如,两个人打架的时候,不是考虑到佛法的教义,而是因世间的伦理道德而意识到自己不应该这样做,然后停止打架的行为,叫做有愧。另外,因为他人而感到羞耻,譬如,因为自己是谁的弟子,或者因为自己是从某名校出来的,自己的老师是某某教授等等,而意识到自己不应该做给上师、学校、老师丢脸的事情,最终放弃了恶行,也叫做有愧。反之,就是无愧。

  有惭愧心、羞耻感的人,多多少少会有一些约束,会注意自己的言行。恬不知耻、无惭无愧,却是一切罪过的根源。试想,没有任何约束与顾忌,对什么都无所谓的人,就会变得越来越野蛮,最终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出来。现在很多人就抱着这样的心态,因为不学佛法、不学传统文化,导致伦理道德底线的无限下滑,这是非常可怕的。当然,佛教的要求,是不堕两边,那些对自己没有帮助,对众生也没有利益的,诸如苦行僧似的约束,我们也大可不必接受,但有必要的约束,还是不能放弃。

  10、谄

  不接受别人的劝导而隐瞒自己的罪业、罪过,不公开、不发露,就属于“谄”。“谄”的本质是愚昧。它的作用,是无法清净罪业。我们都知道,忏悔的时候,要发露,也即在金刚萨埵或者上师、道友面前忏悔,把自己的罪过说出来,这样才能清净罪业、挽救错误。如果隐瞒罪过,就永远不能忏悔清净、恢复如初,其后果,是从不能安心,最后慢慢变成后悔,从而影响生活,让自己过得不愉快、不幸福,修行人甚至无法修禅定,因为禅定是要在没有任何压力、纠结,心完全放松的情况下才能修得出来的,所以,“谄”也是很严重的烦恼。

  11、悭

  悭,就是吝啬,舍不得布施。如果发展下去,始终不布施的结果,就是堕饿鬼道。所以,即使没有太多的钱财,还是要适当地布施。救灾、建慈善医院、福利学校、免费养老院等等,都属于布施。

  12、骄

  骄傲的结果,是不能安心修行,也不会有慈悲心。《中观四百论》里讲,骄傲的人经常自以为了不起,根本看不见别人的痛苦。浮躁、浮夸、虚荣而不实在。

  骄傲和傲慢的差别在于:傲慢与慢心,是与其他人攀比而自以为是。骄傲的対境,仅仅是自己的钱财、名声、地位等等。不是比较而得的结果,只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就是骄傲。骄傲的人总是认为没有必要向别人学习,感觉不到轮回的痛苦,只是沉迷在眼前的一点点幸福当中,所以没有出离心;也感觉不到别人的痛苦,所以不会有慈悲心。真正的修行人,万万不能骄傲。

  虽然穿名牌、开名车,也可以学佛,但如果过分追求名牌,过分虚荣,喜爱炫耀,就是骄的表现。作为佛教徒,我们最好不要买名牌,一方面没有必要花这么多钱,另一方面还容易产生骄傲和慢心,这就得不偿失了。

  13、不信

  不信因果,不信轮回,不信四圣谛,不信三宝的功德,不信轮回的痛苦,都叫做不信。没有信仰本身,也是一种烦恼。其本质,就是无明、无知、愚昧。很多人只相信自己看得见的物质因果,却不相信看不见的善恶因果。但这种不相信,并不是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之后的不信,而是固执己见、顽冥不化的不信。即使有一些轮回与因果存在的理由和证据,有些人还是不愿意相信,这都是业障深重、逃避现实的表现。但无论怎样逃避,都是没有用的。该面对的时候还是需要面对,无论你是否相信与接受,因为这不是释迦牟尼佛制定的,而是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不信因果,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不信因果,就意味着没有任何自律,所有的行为,都需要法律或其他惩罚来人为地控制,只要不为人知,杀盗淫妄等任何恶行都有可能做得出来。虽然这些人表面说天不怕、地不怕,但其实内心是非常脆弱的。所谓“天不怕、地不怕”的意思,是不怕因,不怕造业,但果报还是非常害怕的——害怕死亡、害怕生病、害怕老的时候没人照顾、害怕没有钱,所以去贪污、去诈骗、去做各种各样的坏事,从而感召了更多的痛苦。

  修行人不敢说天不怕地不怕,因为他们怕因果,言行举止小心翼翼,内心却更加坚强,面对痛苦,反而不会有太大的慌乱与抱怨。无论任何时代、任何团体、任何社会,有信仰都是一件好事,没有信仰都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了解生命轮回与因果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以后,才能懂得思考,才能未雨绸缪,提前为来世做一些准备,以避免将来的痛苦。

  14、懈怠

  懈怠是让自己不能前进、只会倒退的主要因素。懈怠有两种,一种偏于贪心——贪睡、贪吃、贪玩等等;另外一种是不想学习,不愿意修行等等。当然,贪吃、贪玩、贪睡的人,自然就是不喜欢学习、没有什么追求的人。只要有懈怠,就不会精进。正在闻思打坐的时候,也盼望着打坐赶快结束,就可以喝茶、看电视、玩游戏、睡觉等等,这样闻思修一定不会有进步。

  懈怠不仅会影响修行,也会影响世间的事业,比如,如果公司的老板、员工都很懈怠,这个公司绝对没有发展。

  懈怠也是一种念头或情绪,佛教非常反对懈怠,因为懈怠和六度里的精进是对立的。六度里的精进之所以放在中间,前面是布施、持戒、忍辱,后面是禅定与智慧,是因为精进对前后两边都具有推动的作用,是前后都非常需要的动力,就像汽车的发动机一样。

  人生苦短,绝大多数人的人生都已过半,剩下的时日已经不多,如果在这短暂的生命中还要懈怠,又怎能拔苦得乐、超离三界?所以,我们必须断除懈怠。

  如何对治懈怠呢?首先要知道轮回痛苦,这样才能在心里生起寻求解脱的愿望。就像一个即将坠入悬崖的人,如果他知道掉下去肯定会摔死,那他一定会拼命往上挣扎;如果他觉得悬崖下面根本不可怕,那他就会无所畏惧、懈怠拖延了。

  15、放逸

  放逸就是该做的闻思修等善法不去做,该控制的烦恼与罪业不去控制,身口意各方面都不注意、很随意,没有什么追求,活一天算一天的状态。

  佛认为,放逸是贪嗔痴等一切烦恼的根源。放逸的人不但永远无法成就,而且原有的闻思修功德也会慢慢减少,贪嗔痴却会日益增长。

  当然,如果工作、生活与闻思修的压力太大,已经感觉到承受不了的时候,还是要出去旅游或在家里放松、休息一下,养精蓄锐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投入到下一轮的精进中。

  现在流行着一种拖延症,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一种心理疾病,释迦牟尼佛认为这是一种负面情绪,是随烦恼。其实,拖延虽有一些客观因素,但主要都是当事人自己的毛病。通过心理训练,是可以调服、控制,甚至断除、消灭的。

  工作上的懈怠,有老板、领导来约束我们;但修行上的懈怠,就全靠自觉了。如果没有自我约束,修行一直没有进步,加行永远修不完,就可能永远听不到密法的正式、具体的修法。即使听了,也没有用。如果出离心、菩提心没有修好,哪怕修大圆满、大手印再长时间,也不会有收效,最后还是要回来从零开始。

  控制放逸的方法,除了自我谴责以外,更好的,还是修寿命无常、轮回痛苦等等。

  有些人会说:轮回不痛苦啊,我的家庭很和睦,收入也很高、很稳定,所有的医疗养老保险都买了,车子、房子、存款都有,身体也健康,我为什么还要去修行呢?这都是眼界狭窄、鼠目寸光的表现,只看到眼前的一点点利益,缺乏远见卓识,看不到来世的去处,更看不到解脱的光明。就像站在地球上的人根本看不出地球是球形的一样。因为所处位置的高度不够,所以限制了我们的眼界与智慧。

  16、失念

  失念,即失去正念。什么叫正念呢?比如,修无常的时候,无常的念头非常清晰,效果非常好,修行的所缘境一直在心里很明显、很清楚,这叫正念。

  比如,本来我们经常和师兄们一起闻思修,除了打坐、做功课以外,在现实生活当中经常想的,也是佛法上的出离心、菩提心、慈悲心等等。一旦离开学佛的圈子,出离心、菩提心、空性等等都会渐渐淡化,烦恼反而会渐渐增长,这叫失去正念。

  17、不正知

  所谓正知,…

《慧灯之光十 四圣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