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灯之光十 四圣谛▪P11

  ..续本文上一页是指通过观察,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不正知,就是做事情的时候根本不思考、不观察,随随便便、愚痴盲目,这必然导致不好的后果,从而产生贪嗔痴等烦恼、杀盗淫等恶业。不正知不但是烦恼的来源,还是犯戒的四种因素之一。比如,明明受了居士戒中的盗戒,却想偷税漏税,也不去思考和观察,最后就犯戒了,这就是不正知的结果。不仅是佛法,哪怕做世间的事情,也需要观察、抉择,这非常重要。

  18、昏沉

  昏沉,是心思糊涂。譬如,听法或打坐不到三五分钟,就睡着了,或者处于半睡半醒、迷迷糊糊的状态,过了二三个小时,什么都没有听进去,修法也没有任何效果,内心混乱不堪,思路模糊不清。昏沉也是一种心理状态,昏沉和掉举,是禅定最主要的违缘。

  19、掉举

  掉举也是一种散乱。比如,修禅定的时候,老是想起一些自认为美好的事情,吃饭、旅游、玩耍等等,越想越兴奋,内心不能静下来,禅定也没有效果了,这就叫掉举。

  20、散乱

  散乱的范围非常广,眼耳鼻舌身一直都在接受外在信息,五花八门的烦恼,再加上吃喝玩乐睡,都是散乱。有散乱不仅禅定修不起来,连闻思都没有办法。用佛教的标准来看,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就是散乱、浮躁,对看电视、逛街等等乐此不疲,根本无法在一个地方安静半个小时以上,除非是发呆。这样就越来越得不到真正有价值的内在。要知道,任何有价值的灵感、神通与智慧,都是在静下来的状态当中发现的,包括相当多的科学发明。

  浮躁的生活不但生不起智慧,还会导致内心空虚。过度依赖于外在,不愿意去开发内在精神的潜在功能,不要说成佛,连儒家、道家、科学家、哲学家的成就都不可能获得。

  现在流行一句话:“穷得只剩下钱!”说的太对了!如果仅仅有钱而没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真的是穷困的象征。我们以前认为,不管是否有世出世间的功德,只要没有钱,就是穷人。但其实不是这样,有钱只是富有的一部分,如果欠缺了其他东西,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穷人,我想,这应该是21世纪对穷人的新定义,释迦牟尼佛在很早以前就已经讲过,钱不能让我们幸福,更不能让我们解脱。空虚的结果,就是抑郁、孤独、自杀,这都是散乱的后遗症。

  十种根本烦恼,加上二十种随烦恼,总共是三十种烦恼。

  这三十种烦恼都是负面或毁灭性的情绪,无论是在出世间的领域,还是世间的领域,都不能有这些烦恼,至少不能过度。如果有了这些情绪,不但不能得到解脱,而且在世间也不能过好一点的日子。

  (三)相似烦恼之间的区别

  1、覆和谄的区别:谄,是直接隐瞒自己的过失。比如,当一个人犯了一些细微戒条的时候,旁边的师兄劝他去忏悔,他却死不承认,说自己没有犯戒,不需要忏悔等等,这样直接隐瞒过失的行为,就叫做谄。覆也是在隐瞒自己的过失,但这种隐瞒,是因为担心名声、财产等等,是以各种方法来狡辩,间接隐瞒自己的罪业。

  2、掉举和散乱的区别:虽然都是往外散乱,但散乱的范围很广,掉举只是散乱的一部分,仅仅是在禅定的时候意识走神。

  烦恼简单地介绍完了,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就要学小乘佛教的《俱舍论》,与大乘佛教的《阿毗达摩》,两部论著都在《大藏经》里面有汉文版本。另外在《入行论》、《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中,也讲了一些相关的内容。

  大乘佛教认为,只要有了菩提心,证悟了空性,三十个烦恼并不可怕,都可以转为道用。但实际上如果证悟了空性,有了菩提心,三十个烦恼已经不是真实的烦恼,而只是名义上的烦恼了。密宗更是认为,对证悟的人来说,三十个烦恼都是佛的智慧。

  但对我们来说,烦恼还不是佛的智慧,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修,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些把密宗作为借口,不重视因果取舍,堂而皇之地杀盗淫妄的做法,是密宗最反对的。《大幻化网》和《阿努瑜伽》里面,都对此有所驳斥。

  上述内容,讲的都是人的心理现象,其中没有教条性的东西。我们应该先学会认识烦恼,并进一步推翻烦恼。烦恼,是轮回因素的一半;另一半,就是在烦恼基础上产生的业。

  二、业

  (一)什么是业

  要想全面了解业,《百业经》、《贤愚经》等佛经,都是很好的教材。

  在梵文里面,业称为“嘎尔玛”。比如,一个人去做一件事情,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叫做业;一个人去建一栋房子,建房子的工作,叫做业。具体地说,一个人去杀一头牛,这个人不是业,这头牛的生命也不是业,这个人去杀这头牛的整个过程,才叫做业。但是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作者做某件事的过程,却看不到其中的业,但即使看不到,也不能说明业不存在。以杀鸡为例,当内心有了杀这只鸡的念头,也有了杀这只鸡的过程,则在杀鸡结束的时候,就留下了一种能量,这种能量会播洒并存留在我们的内心当中,这就是业的种子。阿赖耶识就是承载业的一种载体、容器。业的种子,储存在我们的阿赖耶识当中。就像电脑数据储存在硬盘当中一样,虽然肉眼看不见硬盘里面有什么东西,但数据仍然在硬盘当中存在。当业的痕迹留下以后,在机缘成熟的时候,报应就会产生。

  (二)业的种类

  1、善业、恶业和不动业

  业可以分三种:善业、恶业和不动业。善业又可以分成有漏和无漏的善业。有漏的善业,是指还没证悟空性之前的十善、持戒等等;无漏的善业,则是指证悟空性以后,比如菩萨一地,或者小乘见道以后所造的业。所有的恶业,都是有漏业,不可能是无漏业。不动业则是指修四禅八定。因为在欲界的身体上修出四禅以后,来世一定会投生到四禅天;如果在欲界的身体上修出了无色界的禅定,来世一定会投生到无色界,这是任何人都没办法改变的,所以称为不动业。四禅有两种:因四禅和果四禅。因四禅,是指我们现在修的禅定;果四禅,则是指色界的天人。四定也有两种:因四定和果四定。因四定,是指我们现在修的四定;果四定,则是指无色界的天人。但菩萨却可以例外,只要菩萨考虑到无色界天人与天人之间不能沟通,无法度众生,而不愿意投生到无色界当中,就可以依靠愿力与菩提心的力量改变投生的去处,对菩萨来说,不动业也是动业而不是不动业,但对小乘行人来说,不动业就是不动业。

  其他的善恶之业,则有可能因为一些因缘而改变。比如,杀了一个生命,原本是要堕地狱的,但在忏悔清净之后,就可以不堕地狱了,所以不是不动业。

  2、引业和满业

  业还可以分为引业和满业两种。引导众生投生的因业,叫做引业。决定众生投生之后健康、多病、贫穷、富贵、长寿、短命、幸福、痛苦等满一生的业,就叫做满业。一种引业,可以让一个众生反复多次投生到一个地方。之所以有些人一辈子造了无数的弥天大罪,死了以后却转生为人,就是因为此人过去世所造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引业还没有穷尽,所以即使他这一世造了如山的恶业,都只能储存在阿赖耶识当中,不会立即成熟让此人堕入地狱,这就是引业的功用。

  去世时候的最后一个念头,像横跨两岸的桥梁,是与下一世紧密相连的通道,故而相当重要。《入行论》中,讲过两母女在被水冲走时,因为最后一个念头是相互之间的慈悲心,故而让她们投生天界的公案。

  反之,如果不能把握好临死时的心念,一辈子烧香拜佛念经的人,死的时候有可能会因为一时的嗔恨心而堕入恶趣。今生所造的善业只能变成满业,让此人在恶趣当中承受比较轻微的痛苦,或受苦的时间可以短一点;如果变成畜生,则可以变得比较健康、漂亮,能悠闲地生活在水草丰美的地方,不需要辛苦地四处寻找草料;如果变成非人,则会有一些神通,或者非常富裕等等。因果不虚,善恶业报始终都会存在。

  所以,我们平时要做好准备,时刻保持善的念头,良好的心态,不要习惯于抱怨、不满、嗔恨、贪恋,不要推卸责任。要习惯于发慈悲心、出离心,这些念头是非常重要的。

  引业和满业,有四种不同的情况:有时满业和引业都是善业;有时满业和引业都是恶业;有时引业是善业,但满业是恶业;有时引业是恶业,满业是善业。

  其中引业和满业都是善业的果报,是转生天人。天人的引业一定是善业,因为恶业不会投生到三善趣当中。天人一般也没有什么痛苦,比较幸福快乐,所以满业也是善业。如果投生为人或阿修罗,则引业是善业,如果满业也是善,就能享受相对的幸福。

  如果满业是恶业,就会一生都痛苦、贫穷、身体不健康,最后也是在痛苦当中结束。

  引业和满业都是恶业的果报,是转生地狱。因为地狱中没有幸福、快乐,从诞生到生命结束,一生都在痛苦当中度过,所以满业和引业一定是罪业。

  但恶趣中也有满业是善业的情况,比如,有些旁生受尽宠爱、饮食无忧,有些非人财富圆满、神通广大等等,虽然引业让他们投生恶趣,但满业却让他们感受快乐。

  在证得菩萨一地或证悟阿罗汉以后,就不会再造新的引业,除此以外,所有的凡夫,都会继续造业。

  业,是真正的世界第一推动力,有了内心的震动,稍稍发展就形成了烦恼和业,并形成生命最基本的物质与世界。

  有些人没有任何证据,却爱说这个是迷信,那个是迷信,但因果道理连任何科学和哲学都无法推翻,我们又怎能一概否认?就像犯法要进监狱一样,做坏事受苦报,是天经地义的事。

  (三)业报差别《慧灯之光十 四圣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