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十 四聖谛▪P11

  ..續本文上一頁是指通過觀察,清楚地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不正知,就是做事情的時候根本不思考、不觀察,隨隨便便、愚癡盲目,這必然導致不好的後果,從而産生貪嗔癡等煩惱、殺盜淫等惡業。不正知不但是煩惱的來源,還是犯戒的四種因素之一。比如,明明受了居士戒中的盜戒,卻想偷稅漏稅,也不去思考和觀察,最後就犯戒了,這就是不正知的結果。不僅是佛法,哪怕做世間的事情,也需要觀察、抉擇,這非常重要。

  18、昏沈

  昏沈,是心思糊塗。譬如,聽法或打坐不到叁五分鍾,就睡著了,或者處于半睡半醒、迷迷糊糊的狀態,過了二叁個小時,什麼都沒有聽進去,修法也沒有任何效果,內心混亂不堪,思路模糊不清。昏沈也是一種心理狀態,昏沈和掉舉,是禅定最主要的違緣。

  19、掉舉

  掉舉也是一種散亂。比如,修禅定的時候,老是想起一些自認爲美好的事情,吃飯、旅遊、玩耍等等,越想越興奮,內心不能靜下來,禅定也沒有效果了,這就叫掉舉。

  20、散亂

  散亂的範圍非常廣,眼耳鼻舌身一直都在接受外在信息,五花八門的煩惱,再加上吃喝玩樂睡,都是散亂。有散亂不僅禅定修不起來,連聞思都沒有辦法。用佛教的標准來看,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就是散亂、浮躁,對看電視、逛街等等樂此不疲,根本無法在一個地方安靜半個小時以上,除非是發呆。這樣就越來越得不到真正有價值的內在。要知道,任何有價值的靈感、神通與智慧,都是在靜下來的狀態當中發現的,包括相當多的科學發明。

  浮躁的生活不但生不起智慧,還會導致內心空虛。過度依賴于外在,不願意去開發內在精神的潛在功能,不要說成佛,連儒家、道家、科學家、哲學家的成就都不可能獲得。

  現在流行一句話:“窮得只剩下錢!”說的太對了!如果僅僅有錢而沒有豐富的內心世界,真的是窮困的象征。我們以前認爲,不管是否有世出世間的功德,只要沒有錢,就是窮人。但其實不是這樣,有錢只是富有的一部分,如果欠缺了其他東西,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窮人,我想,這應該是21世紀對窮人的新定義,釋迦牟尼佛在很早以前就已經講過,錢不能讓我們幸福,更不能讓我們解脫。空虛的結果,就是抑郁、孤獨、自殺,這都是散亂的後遺症。

  十種根本煩惱,加上二十種隨煩惱,總共是叁十種煩惱。

  這叁十種煩惱都是負面或毀滅性的情緒,無論是在出世間的領域,還是世間的領域,都不能有這些煩惱,至少不能過度。如果有了這些情緒,不但不能得到解脫,而且在世間也不能過好一點的日子。

  (叁)相似煩惱之間的區別

  1、覆和谄的區別:谄,是直接隱瞞自己的過失。比如,當一個人犯了一些細微戒條的時候,旁邊的師兄勸他去忏悔,他卻死不承認,說自己沒有犯戒,不需要忏悔等等,這樣直接隱瞞過失的行爲,就叫做谄。覆也是在隱瞞自己的過失,但這種隱瞞,是因爲擔心名聲、財産等等,是以各種方法來狡辯,間接隱瞞自己的罪業。

  2、掉舉和散亂的區別:雖然都是往外散亂,但散亂的範圍很廣,掉舉只是散亂的一部分,僅僅是在禅定的時候意識走神。

  煩惱簡單地介紹完了,如果想進一步了解,就要學小乘佛教的《俱舍論》,與大乘佛教的《阿毗達摩》,兩部論著都在《大藏經》裏面有漢文版本。另外在《入行論》、《大圓滿前行•普賢上師言教》中,也講了一些相關的內容。

  大乘佛教認爲,只要有了菩提心,證悟了空性,叁十個煩惱並不可怕,都可以轉爲道用。但實際上如果證悟了空性,有了菩提心,叁十個煩惱已經不是真實的煩惱,而只是名義上的煩惱了。密宗更是認爲,對證悟的人來說,叁十個煩惱都是佛的智慧。

  但對我們來說,煩惱還不是佛的智慧,只有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修,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那些把密宗作爲借口,不重視因果取舍,堂而皇之地殺盜淫妄的做法,是密宗最反對的。《大幻化網》和《阿努瑜伽》裏面,都對此有所駁斥。

  上述內容,講的都是人的心理現象,其中沒有教條性的東西。我們應該先學會認識煩惱,並進一步推翻煩惱。煩惱,是輪回因素的一半;另一半,就是在煩惱基礎上産生的業。

  二、業

  (一)什麼是業

  要想全面了解業,《百業經》、《賢愚經》等佛經,都是很好的教材。

  在梵文裏面,業稱爲“嘎爾瑪”。比如,一個人去做一件事情,做這件事情的過程,叫做業;一個人去建一棟房子,建房子的工作,叫做業。具體地說,一個人去殺一頭牛,這個人不是業,這頭牛的生命也不是業,這個人去殺這頭牛的整個過程,才叫做業。但是我們能看到的,只是作者做某件事的過程,卻看不到其中的業,但即使看不到,也不能說明業不存在。以殺雞爲例,當內心有了殺這只雞的念頭,也有了殺這只雞的過程,則在殺雞結束的時候,就留下了一種能量,這種能量會播灑並存留在我們的內心當中,這就是業的種子。阿賴耶識就是承載業的一種載體、容器。業的種子,儲存在我們的阿賴耶識當中。就像電腦數據儲存在硬盤當中一樣,雖然肉眼看不見硬盤裏面有什麼東西,但數據仍然在硬盤當中存在。當業的痕迹留下以後,在機緣成熟的時候,報應就會産生。

  (二)業的種類

  1、善業、惡業和不動業

  業可以分叁種:善業、惡業和不動業。善業又可以分成有漏和無漏的善業。有漏的善業,是指還沒證悟空性之前的十善、持戒等等;無漏的善業,則是指證悟空性以後,比如菩薩一地,或者小乘見道以後所造的業。所有的惡業,都是有漏業,不可能是無漏業。不動業則是指修四禅八定。因爲在欲界的身體上修出四禅以後,來世一定會投生到四禅天;如果在欲界的身體上修出了無色界的禅定,來世一定會投生到無色界,這是任何人都沒辦法改變的,所以稱爲不動業。四禅有兩種:因四禅和果四禅。因四禅,是指我們現在修的禅定;果四禅,則是指色界的天人。四定也有兩種:因四定和果四定。因四定,是指我們現在修的四定;果四定,則是指無色界的天人。但菩薩卻可以例外,只要菩薩考慮到無色界天人與天人之間不能溝通,無法度衆生,而不願意投生到無色界當中,就可以依靠願力與菩提心的力量改變投生的去處,對菩薩來說,不動業也是動業而不是不動業,但對小乘行人來說,不動業就是不動業。

  其他的善惡之業,則有可能因爲一些因緣而改變。比如,殺了一個生命,原本是要墮地獄的,但在忏悔清淨之後,就可以不墮地獄了,所以不是不動業。

  2、引業和滿業

  業還可以分爲引業和滿業兩種。引導衆生投生的因業,叫做引業。決定衆生投生之後健康、多病、貧窮、富貴、長壽、短命、幸福、痛苦等滿一生的業,就叫做滿業。一種引業,可以讓一個衆生反複多次投生到一個地方。之所以有些人一輩子造了無數的彌天大罪,死了以後卻轉生爲人,就是因爲此人過去世所造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引業還沒有窮盡,所以即使他這一世造了如山的惡業,都只能儲存在阿賴耶識當中,不會立即成熟讓此人墮入地獄,這就是引業的功用。

  去世時候的最後一個念頭,像橫跨兩岸的橋梁,是與下一世緊密相連的通道,故而相當重要。《入行論》中,講過兩母女在被水沖走時,因爲最後一個念頭是相互之間的慈悲心,故而讓她們投生天界的公案。

  反之,如果不能把握好臨死時的心念,一輩子燒香拜佛念經的人,死的時候有可能會因爲一時的嗔恨心而墮入惡趣。今生所造的善業只能變成滿業,讓此人在惡趣當中承受比較輕微的痛苦,或受苦的時間可以短一點;如果變成畜生,則可以變得比較健康、漂亮,能悠閑地生活在水草豐美的地方,不需要辛苦地四處尋找草料;如果變成非人,則會有一些神通,或者非常富裕等等。因果不虛,善惡業報始終都會存在。

  所以,我們平時要做好准備,時刻保持善的念頭,良好的心態,不要習慣于抱怨、不滿、嗔恨、貪戀,不要推卸責任。要習慣于發慈悲心、出離心,這些念頭是非常重要的。

  引業和滿業,有四種不同的情況:有時滿業和引業都是善業;有時滿業和引業都是惡業;有時引業是善業,但滿業是惡業;有時引業是惡業,滿業是善業。

  其中引業和滿業都是善業的果報,是轉生天人。天人的引業一定是善業,因爲惡業不會投生到叁善趣當中。天人一般也沒有什麼痛苦,比較幸福快樂,所以滿業也是善業。如果投生爲人或阿修羅,則引業是善業,如果滿業也是善,就能享受相對的幸福。

  如果滿業是惡業,就會一生都痛苦、貧窮、身體不健康,最後也是在痛苦當中結束。

  引業和滿業都是惡業的果報,是轉生地獄。因爲地獄中沒有幸福、快樂,從誕生到生命結束,一生都在痛苦當中度過,所以滿業和引業一定是罪業。

  但惡趣中也有滿業是善業的情況,比如,有些旁生受盡寵愛、飲食無憂,有些非人財富圓滿、神通廣大等等,雖然引業讓他們投生惡趣,但滿業卻讓他們感受快樂。

  在證得菩薩一地或證悟阿羅漢以後,就不會再造新的引業,除此以外,所有的凡夫,都會繼續造業。

  業,是真正的世界第一推動力,有了內心的震動,稍稍發展就形成了煩惱和業,並形成生命最基本的物質與世界。

  有些人沒有任何證據,卻愛說這個是迷信,那個是迷信,但因果道理連任何科學和哲學都無法推翻,我們又怎能一概否認?就像犯法要進監獄一樣,做壞事受苦報,是天經地義的事。

  (叁)業報差別《慧燈之光十 四聖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