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定會頓悟。頓悟以後,就很有希望了,這是我們這一生當中可以做到的。但如果不用功,在修行方面患上了拖延症,不慌不忙、慢慢騰騰,就很難解脫。
印度有一位國王給釋迦摩尼佛說:我甯可變成一只狐狸,也不願意放棄所有的物質享受去修行,你有沒有一個不放棄享受而解脫的法門呢?佛陀于是開始講了密集金剛。
但我們什麼時候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就不好說了,所以還是在物質生活和修行上面做一些調整。作爲佛教徒,我們不要過度追求物質,如果對物質生活的要求太高,付出的代價就會越沈重,修行就只能打折扣。一定要在生活與修行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這樣才能成就。成就以後,即使表面上看起來和大家一樣,但內在的境界卻大不相同了。
集 谛
既然輪回當中沒有快樂,沒有永恒,沒有實義,更沒有值得留戀與追求的目標,那就要設法從輪回當中獲得解脫。如何解脫呢?首先要去了解輪回的因緣,就像要治病,首先要找到病的來源一樣。輪回的因,也就是苦集滅道當中的集谛。
顯宗認爲,輪回的根源是無明,無明引起了十二緣起。
密宗認爲,當輪回與涅槃、佛與衆生、清淨與不清淨的現象都不存在的時候,宇宙空間中沒有任何天體,只是一片虛空,唯有我們內心的本質,才是唯一存在的永恒,這是最原始的本來面目。第叁轉*輪稱之爲佛性、如來藏。
然後,在如來藏佛性上面,産生了第一個最細微的念頭,細微的念頭振動搖晃,就産生了第二個、第叁個等等念頭與各種各樣的光,就像我們死亡之後處于中陰身時首先看到的各種光一樣。此時已經形成了一種意識,意識去執著這些光,並將有些光認爲是自我,將有些光認爲是外在的世界。這樣的迷茫或無明,就形成了八識,形成了六道輪回。如果第一個念頭沒有振動,平靜安然,就不會産生第二個、第叁個念頭。哪怕有念頭,如果非常平靜,就不會出現形形色色的物質、世界、衆生、六道輪回。但實際上在第一個念頭從如來藏當中産生的同時,第二個念頭就已經存在,已經有它的振動,這樣便慢慢形成了世界。
當肉眼可以看得見,雙手可以摸得著的粗大世界形成的時候,我們既不能說世界純粹是物質,也不能說世界完全是精神,其中既有精神的成分,也有物質的成分。從另外一個更深層的角度來講,則既沒有物質也沒有精神,只不過是一種幻覺而已。只是這種幻覺有些時候很像是物質,所以暫時可以稱爲物質;有些時候很像是精神,所以暫時可以稱爲精神。究竟而言,就是一種幻覺。
從目前科學的角度來講,世界是物質或弦的振動,但我們相信,最基本的物質,絕不可能存在。在物質振動的最後,終究要歸于精神的振動。世界從何而生?從內心的振動而生。從密法的角度來講,我們每天都在經曆這些過程,每一個瞬間,每天進入深度睡眠的時候,都會進入世界的源頭。死亡的時候也一樣,但死亡的時候這些過程的表現更清楚。證悟的修行人與修密宗正規氣脈明點修法的人在每次進入禅定狀態的時候,也在經曆這些過程,所以這些並不遙遠。
這是最原始的狀況,密法,尤其是大圓滿中講得非常清楚。第叁轉*輪當中,大概講了這個意思,但沒有說得很清楚。第一轉*輪和第二轉*輪中,則從來不提輪回的真正源頭,只講十二緣起。
但此處主要介紹的,是顯宗的觀點。
首先,組成集谛的因素有兩個——煩惱和業。佛告訴我們,集谛是苦谛的因,苦谛是集谛的果。至于苦谛怎樣從集谛當中産生,不是顯淺的內容,也不是一般的隱蔽內容,所以我們不能用現量的證據,也沒有辦法用比量的推理方法來證明它的准確性。而只能用《釋量論》當中所講的方式去證明。
比如,對于現代科學中牛頓的萬有引力,絕對的時空觀念,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波爾等人的量子力學,以及最近的超弦理論中的有些深奧理論,我們沒有辦法用現量的證據,也沒有辦法用比量的推理來證明它的准確性,但我們還是接受了。這都不是我們自己去研究的,而是由幾個頂尖的科學家去實驗研究而得出結論的。爲什麼大家都相信了?這是因爲大衆對科學家的信任。再比如,雖然我們不知道電器、飛機等等的工作原理,但我們卻完全可以相信科學技術的能力,不需要自己去研究,我們也沒有研究探索的能力。既然我們可以這樣相信和接受科學家的研究結果,我們也完全應該相信和接受佛的智慧結論,否則相信科學也成了一種迷信。
誰都知道,科學家也會犯錯誤,牛頓的絕對時空概念,大家相信了兩百年,最後卻被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否定了。每一次科學儀器的更新換代,都是對原有技術的否定和改進。科學家並不是永遠不犯錯誤,儀器也不是永遠正確,但我們卻無比相信科學,相信儀器,那憑什麼不相信佛的智慧?如果說佛說的不正確,我們可以用具說服力的證據來否定和推翻。但迄今爲止,卻並沒有人推翻過佛的結論。要知道,並不是所有我們相信的東西都是自己親自發現、親眼看到或參與研究的。同樣,雖然因果並不是我們每個人都看得見,但佛菩薩就能發現苦谛是由集谛産生的。
佛菩薩以什麼樣的方式發現的呢?佛不是通過推理,也不是用儀器來測量,而是以廣大神通或智慧發現的。
神通不僅佛有,許多高僧大德也有,很多上師之所以能在很久以前就預見到後來所發生的一切,並清清楚楚地記錄下來,都不是通過推理、打卦、算命,而是依靠可以洞察過去,預知未來的意識功能,也即神通來照見的。
佛經中講過,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世時,以提婆達多爲主的一些人懷疑佛的神通,認爲佛不會有神通,佛不會是全知。爲了考察佛是否具備神通,提婆達多在各個地方的山上收集了各種花草樹木,一一燒成灰,分別裝在一個個小口袋裏面,袋裏放著用于辨認地名與品種的紙條。然後不讓佛陀看紙條,卻要指認出每一袋灰的出處,結果佛一個都沒有說錯。
還有一次,提婆達多在印度一個城市的每家每戶取了一點糧食,分別放在小口袋裏面,口袋裏寫上這家人的名字,然後讓佛辯認,佛也一個不差地說了出來,與紙條的敘述完全一致。
其實,不僅佛有這樣的神通,一般修行比較好的人也會有這樣的神通。
言歸正傳,既然業與煩惱,組成了集谛,那煩惱又是什麼呢?
一、煩惱
每個人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情緒,這些情緒多數屬于煩惱。
佛教小乘的《俱舍論》和大乘的《大乘阿毗達摩》中,講了很多煩惱的定義與分類,我覺得大家有必要以後進一步學習。《大乘阿毗達摩》和《俱舍論》中的一部分,是佛教專有的超級心理學,雖然與現在西方的心理學也有共同之處,卻完全超越了西方心理學。《大乘阿毗達摩》講了常見的五十一種心所或心理現象,包括善的、惡的、無記的情緒。其中二十六種是煩惱,包括六種根本煩惱,與二十種隨煩惱。當根本煩惱産生的時候,會隨著根本煩惱而産生的煩惱,就叫做隨煩惱。
當這二十六種情緒産生的時候,所有人都會立即不開心、不舒服,內心煩亂、痛苦不安,所以叫煩惱。有些煩惱産生的時候雖然沒有明顯的痛苦,卻會導致很多痛苦,或者會讓我們去造業、犯罪,所以也叫煩惱。當我們心裏産生這些煩惱的時候,立即要認識到,然後采取措施去對付、控製、斷除這些煩惱,
六種根本煩惱即貪、嗔、癡、慢、疑、見。又可以分爲見煩惱和非見煩惱。見煩惱,是見解的煩惱。即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種見煩惱加上五種非見煩惱,這樣就是十種根本煩惱。如果五種見煩惱歸納爲一體,加上五種非見煩惱,就是六種根本煩惱。非見煩惱,即不屬于見解,但其本身就是煩惱。十種根本煩惱,加上二十種隨煩惱,這樣就有叁十種煩惱。
(一)根本煩惱
1、癡
六根本煩惱的第一,是癡,即愚蠢、愚昧。不懂得因果,不懂得生命輪回,不懂四聖谛,對人生、世界、內心的本質一無所知,都是癡,也叫做無明。無明是所有煩惱的來源和基礎,所有的煩惱都離不開無明,都包含了無明的成分。不但是所有的煩惱,包括整個輪回的根源也是無明。無明會産生煩惱,有了煩惱就會造業,造業以後,就出現了惡趣的現象,輪回就因此而生。所以,十二緣起支的第一支,就是無明。
雖然所有的生命都不願意接受痛苦,但所有的生命體都離不開痛苦,這就是源于無明。因爲有了無明,追求方法就出了問題,所以會南轅北轍,求幸福反得痛苦。所以,輪回的第一推動力,就是無明愚昧。因爲愚昧,産生了我執,有了我執,就有了我所執,這樣一來,貪心、嗔心、傲慢等等就應運而生。
如何打破無明呢?唯有佛學裏面,才有能徹底打破無明的方法。
無明不像睡著以後迷迷糊糊、一無所知的感覺,它有時候的表現反而顯得很聰明,比如生産地溝油、毒奶粉,都是要有研究生或博士生的水平才能做出來,但這些行爲的本質,卻是無明愚昧。
我們不要自以爲是,處處耍小聰明,以高科技的不正當手段去賺錢、騙人,這樣做的下場,絕對是自食其果。
《俱舍論》中講,無明是與智慧對立的心理現象。本來一切法都是空性,無明不但不懂空性,還固執地認爲一切不會是空性,而是實有。雖然無明的源頭是非常清淨的如來藏,但在無明的後面,卻都是被無明汙染了的産物。
要想斷除輪回,獲得解脫,就一定要戰勝無明。學佛就是學智慧,而不是燒香、磕頭、拜佛。雖然燒香、磕頭、拜佛是好事,是積累資糧的好方法,但學佛的核心價值,卻不在于燒香拜佛,而在于聞思修。通過聞思修,才能産生智慧。有了智慧,才能推翻無明,推翻輪回的第一推動力。
2、貪
六根本煩惱的第二,是貪。
…
《慧燈之光十 四聖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