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灯之光十 四圣谛▪P7

  ..续本文上一页一定会顿悟。顿悟以后,就很有希望了,这是我们这一生当中可以做到的。但如果不用功,在修行方面患上了拖延症,不慌不忙、慢慢腾腾,就很难解脱。

  印度有一位国王给释迦摩尼佛说:我宁可变成一只狐狸,也不愿意放弃所有的物质享受去修行,你有没有一个不放弃享受而解脱的法门呢?佛陀于是开始讲了密集金刚。

  但我们什么时候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就不好说了,所以还是在物质生活和修行上面做一些调整。作为佛教徒,我们不要过度追求物质,如果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太高,付出的代价就会越沉重,修行就只能打折扣。一定要在生活与修行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才能成就。成就以后,即使表面上看起来和大家一样,但内在的境界却大不相同了。

  集 谛

  既然轮回当中没有快乐,没有永恒,没有实义,更没有值得留恋与追求的目标,那就要设法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如何解脱呢?首先要去了解轮回的因缘,就像要治病,首先要找到病的来源一样。轮回的因,也就是苦集灭道当中的集谛。

  显宗认为,轮回的根源是无明,无明引起了十二缘起。

  密宗认为,当轮回与涅槃、佛与众生、清净与不清净的现象都不存在的时候,宇宙空间中没有任何天体,只是一片虚空,唯有我们内心的本质,才是唯一存在的永恒,这是最原始的本来面目。第三转*轮称之为佛性、如来藏。

  然后,在如来藏佛性上面,产生了第一个最细微的念头,细微的念头振动摇晃,就产生了第二个、第三个等等念头与各种各样的光,就像我们死亡之后处于中阴身时首先看到的各种光一样。此时已经形成了一种意识,意识去执着这些光,并将有些光认为是自我,将有些光认为是外在的世界。这样的迷茫或无明,就形成了八识,形成了六道轮回。如果第一个念头没有振动,平静安然,就不会产生第二个、第三个念头。哪怕有念头,如果非常平静,就不会出现形形色色的物质、世界、众生、六道轮回。但实际上在第一个念头从如来藏当中产生的同时,第二个念头就已经存在,已经有它的振动,这样便慢慢形成了世界。

  当肉眼可以看得见,双手可以摸得着的粗大世界形成的时候,我们既不能说世界纯粹是物质,也不能说世界完全是精神,其中既有精神的成分,也有物质的成分。从另外一个更深层的角度来讲,则既没有物质也没有精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而已。只是这种幻觉有些时候很像是物质,所以暂时可以称为物质;有些时候很像是精神,所以暂时可以称为精神。究竟而言,就是一种幻觉。

  从目前科学的角度来讲,世界是物质或弦的振动,但我们相信,最基本的物质,绝不可能存在。在物质振动的最后,终究要归于精神的振动。世界从何而生?从内心的振动而生。从密法的角度来讲,我们每天都在经历这些过程,每一个瞬间,每天进入深度睡眠的时候,都会进入世界的源头。死亡的时候也一样,但死亡的时候这些过程的表现更清楚。证悟的修行人与修密宗正规气脉明点修法的人在每次进入禅定状态的时候,也在经历这些过程,所以这些并不遥远。

  这是最原始的状况,密法,尤其是大圆满中讲得非常清楚。第三转*轮当中,大概讲了这个意思,但没有说得很清楚。第一转*轮和第二转*轮中,则从来不提轮回的真正源头,只讲十二缘起。

  但此处主要介绍的,是显宗的观点。

  首先,组成集谛的因素有两个——烦恼和业。佛告诉我们,集谛是苦谛的因,苦谛是集谛的果。至于苦谛怎样从集谛当中产生,不是显浅的内容,也不是一般的隐蔽内容,所以我们不能用现量的证据,也没有办法用比量的推理方法来证明它的准确性。而只能用《释量论》当中所讲的方式去证明。

  比如,对于现代科学中牛顿的万有引力,绝对的时空观念,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波尔等人的量子力学,以及最近的超弦理论中的有些深奥理论,我们没有办法用现量的证据,也没有办法用比量的推理来证明它的准确性,但我们还是接受了。这都不是我们自己去研究的,而是由几个顶尖的科学家去实验研究而得出结论的。为什么大家都相信了?这是因为大众对科学家的信任。再比如,虽然我们不知道电器、飞机等等的工作原理,但我们却完全可以相信科学技术的能力,不需要自己去研究,我们也没有研究探索的能力。既然我们可以这样相信和接受科学家的研究结果,我们也完全应该相信和接受佛的智慧结论,否则相信科学也成了一种迷信。

  谁都知道,科学家也会犯错误,牛顿的绝对时空概念,大家相信了两百年,最后却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否定了。每一次科学仪器的更新换代,都是对原有技术的否定和改进。科学家并不是永远不犯错误,仪器也不是永远正确,但我们却无比相信科学,相信仪器,那凭什么不相信佛的智慧?如果说佛说的不正确,我们可以用具说服力的证据来否定和推翻。但迄今为止,却并没有人推翻过佛的结论。要知道,并不是所有我们相信的东西都是自己亲自发现、亲眼看到或参与研究的。同样,虽然因果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看得见,但佛菩萨就能发现苦谛是由集谛产生的。

  佛菩萨以什么样的方式发现的呢?佛不是通过推理,也不是用仪器来测量,而是以广大神通或智慧发现的。

  神通不仅佛有,许多高僧大德也有,很多上师之所以能在很久以前就预见到后来所发生的一切,并清清楚楚地记录下来,都不是通过推理、打卦、算命,而是依靠可以洞察过去,预知未来的意识功能,也即神通来照见的。

  佛经中讲过,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以提婆达多为主的一些人怀疑佛的神通,认为佛不会有神通,佛不会是全知。为了考察佛是否具备神通,提婆达多在各个地方的山上收集了各种花草树木,一一烧成灰,分别装在一个个小口袋里面,袋里放着用于辨认地名与品种的纸条。然后不让佛陀看纸条,却要指认出每一袋灰的出处,结果佛一个都没有说错。

  还有一次,提婆达多在印度一个城市的每家每户取了一点粮食,分别放在小口袋里面,口袋里写上这家人的名字,然后让佛辩认,佛也一个不差地说了出来,与纸条的叙述完全一致。

  其实,不仅佛有这样的神通,一般修行比较好的人也会有这样的神通。

  言归正传,既然业与烦恼,组成了集谛,那烦恼又是什么呢?

  一、烦恼

  每个人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这些情绪多数属于烦恼。

  佛教小乘的《俱舍论》和大乘的《大乘阿毗达摩》中,讲了很多烦恼的定义与分类,我觉得大家有必要以后进一步学习。《大乘阿毗达摩》和《俱舍论》中的一部分,是佛教专有的超级心理学,虽然与现在西方的心理学也有共同之处,却完全超越了西方心理学。《大乘阿毗达摩》讲了常见的五十一种心所或心理现象,包括善的、恶的、无记的情绪。其中二十六种是烦恼,包括六种根本烦恼,与二十种随烦恼。当根本烦恼产生的时候,会随着根本烦恼而产生的烦恼,就叫做随烦恼。

  当这二十六种情绪产生的时候,所有人都会立即不开心、不舒服,内心烦乱、痛苦不安,所以叫烦恼。有些烦恼产生的时候虽然没有明显的痛苦,却会导致很多痛苦,或者会让我们去造业、犯罪,所以也叫烦恼。当我们心里产生这些烦恼的时候,立即要认识到,然后采取措施去对付、控制、断除这些烦恼,

  六种根本烦恼即贪、嗔、痴、慢、疑、见。又可以分为见烦恼和非见烦恼。见烦恼,是见解的烦恼。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种见烦恼加上五种非见烦恼,这样就是十种根本烦恼。如果五种见烦恼归纳为一体,加上五种非见烦恼,就是六种根本烦恼。非见烦恼,即不属于见解,但其本身就是烦恼。十种根本烦恼,加上二十种随烦恼,这样就有三十种烦恼。

  (一)根本烦恼

  1、痴

  六根本烦恼的第一,是痴,即愚蠢、愚昧。不懂得因果,不懂得生命轮回,不懂四圣谛,对人生、世界、内心的本质一无所知,都是痴,也叫做无明。无明是所有烦恼的来源和基础,所有的烦恼都离不开无明,都包含了无明的成分。不但是所有的烦恼,包括整个轮回的根源也是无明。无明会产生烦恼,有了烦恼就会造业,造业以后,就出现了恶趣的现象,轮回就因此而生。所以,十二缘起支的第一支,就是无明。

  虽然所有的生命都不愿意接受痛苦,但所有的生命体都离不开痛苦,这就是源于无明。因为有了无明,追求方法就出了问题,所以会南辕北辙,求幸福反得痛苦。所以,轮回的第一推动力,就是无明愚昧。因为愚昧,产生了我执,有了我执,就有了我所执,这样一来,贪心、嗔心、傲慢等等就应运而生。

  如何打破无明呢?唯有佛学里面,才有能彻底打破无明的方法。

  无明不像睡着以后迷迷糊糊、一无所知的感觉,它有时候的表现反而显得很聪明,比如生产地沟油、毒奶粉,都是要有研究生或博士生的水平才能做出来,但这些行为的本质,却是无明愚昧。

  我们不要自以为是,处处耍小聪明,以高科技的不正当手段去赚钱、骗人,这样做的下场,绝对是自食其果。

  《俱舍论》中讲,无明是与智慧对立的心理现象。本来一切法都是空性,无明不但不懂空性,还固执地认为一切不会是空性,而是实有。虽然无明的源头是非常清净的如来藏,但在无明的后面,却都是被无明污染了的产物。

  要想断除轮回,获得解脱,就一定要战胜无明。学佛就是学智慧,而不是烧香、磕头、拜佛。虽然烧香、磕头、拜佛是好事,是积累资粮的好方法,但学佛的核心价值,却不在于烧香拜佛,而在于闻思修。通过闻思修,才能产生智慧。有了智慧,才能推翻无明,推翻轮回的第一推动力。

  2、贪

  六根本烦恼的第二,是贪。

  …

《慧灯之光十 四圣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