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对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贪,或者是对轮回的贪,就叫贪心。因为有了贪心,对金钱的贪,对名利的贪,对地位的贪等等,所以没有钱的时候很痛苦,因为满足不了自己;有钱以后也不幸福,因为贪心是可以无限膨胀的。“向钱看”,是现在非常流行的词。为什么要向钱看呢?因为我们有贪心。如果不控制贪心,就永远无法满足它,就会衍生很多不愉快,就永远也不会幸福。
因为贪心,人类的生存环境与内心,已经遭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我们应该减少贪心,过低贪、低碳的生活。
在电视剧《家产》中,讲述了父亲死后兄弟姐妹绞尽脑汁争夺家产的故事,贪的作用和贪的厉害性,在这部电视剧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什么手足之情、伦理道德,都遭到了贪心的无情摧毁。包括目前社会上屡禁不止的地沟油、瘦肉精、贪污腐败,奢侈品的攀比炫耀,哪一样不是因为贪心?既然贪心有这么大的威力和危害,我们一定要将贪心控制并最终彻底铲除。
3、嗔
嗔心、嗔恨,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生气。有嗔心就有战争,小至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大到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有各种局部的战争,都是因为嗔恨心。人类历史上所有打打杀杀的根源,就是嗔心。《俱舍论》里讲了贪、嗔、痴相互之间的关系,有时候贪心会导致嗔心,而嗔心导致贪心的却比较少。想抢夺别人的东西,想挑起战争,就是贪心引起的嗔恨心。如果不解决嗔心,就无法过上和平、和谐的生活。
一旦发现嗔心的苗头,立即就要将其扼杀在萌芽之间,一定不要让它继续发展。否则它一定会摧毁我们的将来,让我们没有好日子过,只有堕入地狱、饿鬼、旁生道。
贪嗔痴三毒,比世间任何毒品都可怕。《佛子行》里面讲得很清楚:“贪等烦恼初生时,铲除其是佛子行。”在三毒烦恼每一次萌生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设法控制。若任其发展,即使不会犯罪,也会造作恶业,将来一定会感受恶报。当然,三毒里面的无明烦恼,不可能一下子就解决。但嗔心和贪心,却应该有效地加以控制了。
4、慢
在人我执的基础上,就会产生傲慢。对现代人而言,傲慢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很多高级知识分子、金领或白领阶层都很傲慢。一旦有了傲慢,就会缺乏礼貌,更不要说恭敬了。不愿意向任何人学习,认为只有自己才是最了不起的。在同学、同事或朋友圈中,我才是老大。没有任何人能超过我,他们都不如我,我才是最厉害的,这种心态叫 “慢”。
一旦有了慢心,一天到晚都悬在空中,根本不会静下来去思考问题,也更不会好好学佛。
有很多人说:我现在工作、家庭都很好,为什么还要去学佛呢?其实,在这句话的背后,包含了无明和傲慢的心态。因为不了解四圣谛,不知道世界的本质,认为有钱、有地位、有健康、有名气就很了不起,所以才会这样不知天高地厚,这就是严重无明的表现。同时,认为自己已经非常好,释迦牟尼佛都不如自己,谁都没有值得自己学习、借鉴的东西,这就是典型的傲慢。傲慢的结果,就是堕落,自认为已经站在了巅峰,不需要再积极向上,下堕,就是必然的趋势。
佛经也讲,有了傲慢心的人,学不到任何东西,内心不会产生任何功德——包括修行的进步,学习的进步,做人方面的进步等等,所以非常可怕。不管你再有钱、有权利、有名声,都只是过去所积福报成熟的表现,一旦福报用尽,一切都会离开。所有有漏的辉煌,都是短暂、无常、靠不住的,万万不可有傲慢心。
《俱舍论》中说: 原本非常平静的禅定中,一旦冒出一个念头,我才有这样的禅定功夫,其他人是没有的。则后面所有的禅定都变成了有染污的禅定,坐得再久都没有用了。
藏传佛教里有一句话:最好的窍诀是能指出错误,最好的上师是能批评犯错误者。因为只有批评,才能让我们看见自己的错误、缺陷和不足,才能控制自己的傲慢心。如果没有人批评,经常得到别人的吹捧,那就完蛋了。
以前我们刚刚去学院的时候,因为不懂事,学习刚刚有一点点进步,就很容易骄傲。法王如意宝经常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打击我们,直到后来,哪怕学习进步再大,也不敢再骄傲了,因为之前的打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以,批评真的是最好的窍诀。面对标准的学生,上师是非常不客气的,就像天天都在骂人一样,因为他们有把握,知道弟子不会心烦,不会从此远离,可以毫不顾忌地调伏他们。
但批评人一定要谨慎,不要对任何对象都采用这种方法。当年玛尔巴大师在米拉日巴离开时,曾语重心长地对米拉日巴说:“你以后教学生,不能用我对待你的这种方法。像你这样的学生,是非常罕见的;像我这样的上师,也是很难得的,你不要模仿我的这种方法。”
只有比较标准的学生,才能接受批评,否则反而会起负面作用。被批评的弟子可能会觉得上师瞧不起自己、欺负自己,因为自己没有钱或其他原因等等。在不标准的学生面前,一定要小心翼翼、轻柔客气地说话。完全按照佛说的话去说,一句都不能错。说完以后什么都不补充,站起来就走人,很多上师是这样对待根机不够成熟的弟子们的,因为他们怕这些弟子。
凡夫都非常重视、执着、溺爱自己,所以往往不太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想通过自我提醒的方式来改善自己是很难的。依靠上师和金刚道友的提醒,就能及时发现并纠正自己的问题,这对我们的修行一定会有帮助。
另外,显宗经典中也讲过,上师的批评是遣除违缘的一种方式。即使是在梦里梦见上师不高兴骂自己,也可以清净罪业、消除灾难。
5、疑
既然怀疑属于烦恼,那是不是根本就不允许有怀疑呢?不是这样。刚开始闻思的时候,对苦、集、灭、道四圣谛,对空性、因果、三宝有怀疑、有质疑、有疑问,都是很正常而且应该鼓励的。有了这些疑问,我们才会去寻找答案,并最终解决疑难。
但在通过闻思已经解决了疑问,已经进入到修行阶段的时候,如果仍然疑问重重,就没有办法修行了。比如,在修外加行观修轮回痛苦的时候,又冒出一个念头:地狱到底存不存在哦?那就没办法修了。这时候,疑问就变成了烦恼,同时也是修行的障碍。
就像到了一个分岔路口,不知道要走左边还是右边,这时有怀疑是很必要的,没有怀疑随便走,就有可能走错路。通过观察路标、询问路人或查询地图确定方向后,就可以勇往直前地朝前走,不再疑虑重重、不再犹豫不决。如果一直都没有设法去问清路线,就根本无法走,只能停留在路口,这时,疑虑就成了障碍。
可见,此处的消除怀疑,与西方科学极力倡导的不要轻信,要怀疑一切的主张并不冲突。科学提倡的怀疑,也不是为了怀疑而怀疑,而是为了最终解决问题。怀疑本身没有什么不好,主要在于什么时候可以有怀疑,什么时候不能有怀疑。闻思的时候,就可以有怀疑;修行的时候,就不能有怀疑。闻思的目的,就是为了在修行的时候断除怀疑。
以上五个烦恼,叫非见烦恼。它们不是见解,而是建立在见解之上的烦恼,所以叫非见烦恼。
见烦恼分为五种恶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1、身见
恶见中的第一,叫身见,也即我执和我所执。因为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我执,所以叫身见。此处的身体不仅仅指肉体,而是包括了五蕴。对五蕴产生了我执,有了我执以后,便对身外的其他东西产生了我所执,这也是中观里讲的人我执和法我执中的人我执。
身见是所有烦恼的根源。虽然佛教有时说无明是轮回的根源,有时说我执是轮回的根源,有时又说贪欲是轮回的根源,其实都是一样的。最关键的是无明,我执和无明是主要因素,贪欲是次要因素。只要有无明,就会有我执;有了我执,就会有贪欲。这三个因素,就是轮回的根源。
轮回刚开始的时候,首先产生的不是物质,而是无明,随后是我执;因为有了我执,就有了我所执;无明和我所执产生以后,其他的烦恼都会应运而生。只有断除我执、断除无明,才能获得解脱。
断除无明,就证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就不会再有各种各样的幻相和错觉,由这些错觉而产生的烦恼也失去了根基,解脱也就自然现前。这是佛指给我们的解脱方法和道路,我们要竭尽全力去追求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入行论》前六品所讲的布施、持戒等五度,都是为了智慧度。能够断除无明烦恼的,就是智慧。无明和智慧是不可共存的对立之法,要推翻无明,除了智慧,其它诸如慈悲心、出离心、对因果轮回的信心等等,都不能起到最关键的作用,这些都和无明、我执并不矛盾。在有无明、我执的基础上,也可以相信因果、轮回,也可以修慈悲心。但证悟空性的无我智慧的产生,却需要有菩提心、出离心的基础,所以,修加行是很重要的。
2、边见
边执见是在身见的基础上衍生的。因为有了实有的我,便将这个“我”执著于有边和无边,或常边与断边,即认为“我”死后仍将持续永恒不变或彻底灭亡,就是两种边执见。在佛教看来,唯物论的观点属于断见。
唯物主义分三种:辩证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释迦摩尼佛还没有转*轮之前,就有古代的庸俗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就执持断见。除了五种感官可以感知的东西以外都不承认,不承认前世后世、不承认因果规律等比较隐蔽的东西,这种看法,就叫断见。
古印度大部分宗教的观点都是常见。承认一个常住不灭的自我,认为有一个永恒的神在主宰世界,神是不灭的,这叫常见。只要相信神灵,断恶修善,就一定会有善的果报,就有可能转生人天享受快乐。…
《慧灯之光十 四圣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