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十 四聖谛▪P8

  ..續本文上一頁對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貪,或者是對輪回的貪,就叫貪心。因爲有了貪心,對金錢的貪,對名利的貪,對地位的貪等等,所以沒有錢的時候很痛苦,因爲滿足不了自己;有錢以後也不幸福,因爲貪心是可以無限膨脹的。“向錢看”,是現在非常流行的詞。爲什麼要向錢看呢?因爲我們有貪心。如果不控製貪心,就永遠無法滿足它,就會衍生很多不愉快,就永遠也不會幸福。

  因爲貪心,人類的生存環境與內心,已經遭到了嚴重的汙染和破壞。我們應該減少貪心,過低貪、低碳的生活。

  在電視劇《家産》中,講述了父親死後兄弟姐妹絞盡腦汁爭奪家産的故事,貪的作用和貪的厲害性,在這部電視劇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什麼手足之情、倫理道德,都遭到了貪心的無情摧毀。包括目前社會上屢禁不止的地溝油、瘦肉精、貪汙腐敗,奢侈品的攀比炫耀,哪一樣不是因爲貪心?既然貪心有這麼大的威力和危害,我們一定要將貪心控製並最終徹底鏟除。

  3、嗔

  嗔心、嗔恨,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生氣。有嗔心就有戰爭,小至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大到國與國之間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有各種局部的戰爭,都是因爲嗔恨心。人類曆史上所有打打殺殺的根源,就是嗔心。《俱舍論》裏講了貪、嗔、癡相互之間的關系,有時候貪心會導致嗔心,而嗔心導致貪心的卻比較少。想搶奪別人的東西,想挑起戰爭,就是貪心引起的嗔恨心。如果不解決嗔心,就無法過上和平、和諧的生活。

  一旦發現嗔心的苗頭,立即就要將其扼殺在萌芽之間,一定不要讓它繼續發展。否則它一定會摧毀我們的將來,讓我們沒有好日子過,只有墮入地獄、餓鬼、旁生道。

  貪嗔癡叁毒,比世間任何毒品都可怕。《佛子行》裏面講得很清楚:“貪等煩惱初生時,鏟除其是佛子行。”在叁毒煩惱每一次萌生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設法控製。若任其發展,即使不會犯罪,也會造作惡業,將來一定會感受惡報。當然,叁毒裏面的無明煩惱,不可能一下子就解決。但嗔心和貪心,卻應該有效地加以控製了。

  4、慢

  在人我執的基礎上,就會産生傲慢。對現代人而言,傲慢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很多高級知識分子、金領或白領階層都很傲慢。一旦有了傲慢,就會缺乏禮貌,更不要說恭敬了。不願意向任何人學習,認爲只有自己才是最了不起的。在同學、同事或朋友圈中,我才是老大。沒有任何人能超過我,他們都不如我,我才是最厲害的,這種心態叫 “慢”。

  一旦有了慢心,一天到晚都懸在空中,根本不會靜下來去思考問題,也更不會好好學佛。

  有很多人說:我現在工作、家庭都很好,爲什麼還要去學佛呢?其實,在這句話的背後,包含了無明和傲慢的心態。因爲不了解四聖谛,不知道世界的本質,認爲有錢、有地位、有健康、有名氣就很了不起,所以才會這樣不知天高地厚,這就是嚴重無明的表現。同時,認爲自己已經非常好,釋迦牟尼佛都不如自己,誰都沒有值得自己學習、借鑒的東西,這就是典型的傲慢。傲慢的結果,就是墮落,自認爲已經站在了巅峰,不需要再積極向上,下墮,就是必然的趨勢。

  佛經也講,有了傲慢心的人,學不到任何東西,內心不會産生任何功德——包括修行的進步,學習的進步,做人方面的進步等等,所以非常可怕。不管你再有錢、有權利、有名聲,都只是過去所積福報成熟的表現,一旦福報用盡,一切都會離開。所有有漏的輝煌,都是短暫、無常、靠不住的,萬萬不可有傲慢心。

  《俱舍論》中說: 原本非常平靜的禅定中,一旦冒出一個念頭,我才有這樣的禅定功夫,其他人是沒有的。則後面所有的禅定都變成了有染汙的禅定,坐得再久都沒有用了。

  藏傳佛教裏有一句話:最好的竅訣是能指出錯誤,最好的上師是能批評犯錯誤者。因爲只有批評,才能讓我們看見自己的錯誤、缺陷和不足,才能控製自己的傲慢心。如果沒有人批評,經常得到別人的吹捧,那就完蛋了。

  以前我們剛剛去學院的時候,因爲不懂事,學習剛剛有一點點進步,就很容易驕傲。法王如意寶經常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打擊我們,直到後來,哪怕學習進步再大,也不敢再驕傲了,因爲之前的打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以,批評真的是最好的竅訣。面對標准的學生,上師是非常不客氣的,就像天天都在罵人一樣,因爲他們有把握,知道弟子不會心煩,不會從此遠離,可以毫不顧忌地調伏他們。

  但批評人一定要謹慎,不要對任何對象都采用這種方法。當年瑪爾巴大師在米拉日巴離開時,曾語重心長地對米拉日巴說:“你以後教學生,不能用我對待你的這種方法。像你這樣的學生,是非常罕見的;像我這樣的上師,也是很難得的,你不要模仿我的這種方法。”

  只有比較標准的學生,才能接受批評,否則反而會起負面作用。被批評的弟子可能會覺得上師瞧不起自己、欺負自己,因爲自己沒有錢或其他原因等等。在不標准的學生面前,一定要小心翼翼、輕柔客氣地說話。完全按照佛說的話去說,一句都不能錯。說完以後什麼都不補充,站起來就走人,很多上師是這樣對待根機不夠成熟的弟子們的,因爲他們怕這些弟子。

  凡夫都非常重視、執著、溺愛自己,所以往往不太容易發現自己的問題,想通過自我提醒的方式來改善自己是很難的。依靠上師和金剛道友的提醒,就能及時發現並糾正自己的問題,這對我們的修行一定會有幫助。

  另外,顯宗經典中也講過,上師的批評是遣除違緣的一種方式。即使是在夢裏夢見上師不高興罵自己,也可以清淨罪業、消除災難。

  5、疑

  既然懷疑屬于煩惱,那是不是根本就不允許有懷疑呢?不是這樣。剛開始聞思的時候,對苦、集、滅、道四聖谛,對空性、因果、叁寶有懷疑、有質疑、有疑問,都是很正常而且應該鼓勵的。有了這些疑問,我們才會去尋找答案,並最終解決疑難。

  但在通過聞思已經解決了疑問,已經進入到修行階段的時候,如果仍然疑問重重,就沒有辦法修行了。比如,在修外加行觀修輪回痛苦的時候,又冒出一個念頭:地獄到底存不存在哦?那就沒辦法修了。這時候,疑問就變成了煩惱,同時也是修行的障礙。

  就像到了一個分岔路口,不知道要走左邊還是右邊,這時有懷疑是很必要的,沒有懷疑隨便走,就有可能走錯路。通過觀察路標、詢問路人或查詢地圖確定方向後,就可以勇往直前地朝前走,不再疑慮重重、不再猶豫不決。如果一直都沒有設法去問清路線,就根本無法走,只能停留在路口,這時,疑慮就成了障礙。

  可見,此處的消除懷疑,與西方科學極力倡導的不要輕信,要懷疑一切的主張並不沖突。科學提倡的懷疑,也不是爲了懷疑而懷疑,而是爲了最終解決問題。懷疑本身沒有什麼不好,主要在于什麼時候可以有懷疑,什麼時候不能有懷疑。聞思的時候,就可以有懷疑;修行的時候,就不能有懷疑。聞思的目的,就是爲了在修行的時候斷除懷疑。

  以上五個煩惱,叫非見煩惱。它們不是見解,而是建立在見解之上的煩惱,所以叫非見煩惱。

  見煩惱分爲五種惡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1、身見

  惡見中的第一,叫身見,也即我執和我所執。因爲對自己的身體産生了我執,所以叫身見。此處的身體不僅僅指肉體,而是包括了五蘊。對五蘊産生了我執,有了我執以後,便對身外的其他東西産生了我所執,這也是中觀裏講的人我執和法我執中的人我執。

  身見是所有煩惱的根源。雖然佛教有時說無明是輪回的根源,有時說我執是輪回的根源,有時又說貪欲是輪回的根源,其實都是一樣的。最關鍵的是無明,我執和無明是主要因素,貪欲是次要因素。只要有無明,就會有我執;有了我執,就會有貪欲。這叁個因素,就是輪回的根源。

  輪回剛開始的時候,首先産生的不是物質,而是無明,隨後是我執;因爲有了我執,就有了我所執;無明和我所執産生以後,其他的煩惱都會應運而生。只有斷除我執、斷除無明,才能獲得解脫。

  斷除無明,就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就不會再有各種各樣的幻相和錯覺,由這些錯覺而産生的煩惱也失去了根基,解脫也就自然現前。這是佛指給我們的解脫方法和道路,我們要竭盡全力去追求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入行論》前六品所講的布施、持戒等五度,都是爲了智慧度。能夠斷除無明煩惱的,就是智慧。無明和智慧是不可共存的對立之法,要推翻無明,除了智慧,其它諸如慈悲心、出離心、對因果輪回的信心等等,都不能起到最關鍵的作用,這些都和無明、我執並不矛盾。在有無明、我執的基礎上,也可以相信因果、輪回,也可以修慈悲心。但證悟空性的無我智慧的産生,卻需要有菩提心、出離心的基礎,所以,修加行是很重要的。

  2、邊見

  邊執見是在身見的基礎上衍生的。因爲有了實有的我,便將這個“我”執著于有邊和無邊,或常邊與斷邊,即認爲“我”死後仍將持續永恒不變或徹底滅亡,就是兩種邊執見。在佛教看來,唯物論的觀點屬于斷見。

  唯物主義分叁種:辯證唯物主義、機械唯物主義和庸俗唯物主義。釋迦摩尼佛還沒有轉*輪之前,就有古代的庸俗唯物主義。庸俗唯物主義,就執持斷見。除了五種感官可以感知的東西以外都不承認,不承認前世後世、不承認因果規律等比較隱蔽的東西,這種看法,就叫斷見。

  古印度大部分宗教的觀點都是常見。承認一個常住不滅的自我,認爲有一個永恒的神在主宰世界,神是不滅的,這叫常見。只要相信神靈,斷惡修善,就一定會有善的果報,就有可能轉生人天享受快樂。…

《慧燈之光十 四聖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