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常見和斷見加起來,就叫邊執見。
在邊執見中,斷見比常見更可怕。《中觀四百論》雲:“不害生人天,觀空證涅槃。”不傷害其他生命,就可以轉生到人天善趣;若能證悟空性,就能脫離輪回、獲得涅槃。斷見就可怕了,認爲人死了以後什麼都沒有了,因果也不存在了,所以只要不被人發現,殺盜淫妄什麼都敢做。倫理道德只是一種風俗習慣,如果不想遵守,完全可以不負責任、爲所欲爲,果報和來世都是不存在的,這樣一來,所有的倫理道德、因果觀念都被摧毀,自己來世也將遭到無情的懲罰。
3、邪見
不知道輪回、因果是否存在,還不叫邪見。只有認爲因果規律、生命輪回絕對不可能存在的見解,才叫邪見。不是所有的惡見,都到了邪的地步。只有其中一部分,才是邪見。爲什麼是“邪”呢?因爲它誹謗了自然規律,是所有邪惡的源頭。這種觀點非常可怕,任何人有了這種觀點,就會變成邪惡貪婪、凶狠無比的人,殺、盜、淫、妄,無惡不作,所以叫邪見。
下面講的第四和第五種惡見,都叫做取見。因爲這些見解中,包含了執取,也即不舍棄的成分。比如不舍棄見、戒,認爲這些見解和戒禁都非常正確,所以叫取見。取見又分爲兩種,見取見與戒禁取見。
4、見取見
見取見中前面一個“見”字,代表了所有的錯誤觀點。見取見,就是不但執持常見和斷見,而且認爲這些見解是最好、最正確的,頑固執守、死抓不放、不離不棄,這樣的錯誤見解,叫見取見。
比如,有些老年人不但不學佛,而且認爲輪回、因果絕對不存在,只有自己的這個世界觀與人生觀,才是唯一正確的觀點,這就叫見取見。
因爲見解對一個人的生活、行爲起著舉足輕重的指引作用,如果一直不放棄錯誤的見解,就一定會導致錯誤的後果,所以將見取見列爲根本煩惱。
5、戒禁取見
戒禁取見,是認爲受持外道所提倡的虐待身體的各種戒律和禁行才是解脫道的錯誤見解。戒和禁,是指戒律和禁止。佛教有禁止殺盜淫妄等等的戒律,外道也有各種各樣的戒禁。比如,佛教認爲,殺生是所有罪過中最嚴重的一種罪業,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允許殺生。但一些古老的宗教卻認爲,殺死牛、馬、羊甚至婦女、兒童來祭祀神靈,可以獲得解脫;還有些印度的外道相信,如果讓叁叉戟穿過身體,則能獲得解脫;或者依靠不穿衣服不吃飯等虐待身體的極端苦行可以獲得解脫等等。但如果沒有證悟空性,內心的煩惱沒有解決,只是折磨自己的身體,是不可能解脫的。今生的身體毀掉了,又會産生另外的身體。殺害其他生命不但不能成爲解脫之因,反而會墮入惡趣。外道的這些錯誤觀點,都叫做戒禁取見。
以上五種見,總稱爲惡見。這些都屬于見煩惱,是六根本煩惱之一。如果惡見煩惱按五種計算,加起來就是十種根本煩惱。
如何對治十種根本煩惱呢?總的對治力,是證悟空性。證悟空性以後,所有的煩惱都可以解決,都可以推翻。分支的對治力,則可以用無常、痛苦等觀念來控製貪心;以慈悲心來控製嗔恨心;通過學習《阿毗達摩》,分析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以後,就知道自己不是一個整體,而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綜合體,是屬于分別念增上安立的法。就像把很多零件組成的東西當成是汽車,其中零件是相對客觀存在的,車就是增上安立的。同樣,“我”實際上也是不存在的。通過聞思修,就能增長智慧,並最終推翻無明。
我們一定要明白,學佛的目的,就是爲了斷除煩惱。學佛是否成功,取決于對治煩惱的能力。如果學佛很多年,聞思的同時也在修行,但因爲修行不到位,貪、嗔、癡、慢、疑一點沒有減少,遇到問題的時候,也和不學佛的人或與剛剛進入佛門時完全一樣,那我們的學佛就不但不算成功,而且還可以算是一種失敗。雖然聞思修與斷惡行善也有意義,我們的觀念與生活方式肯定也會有一些進步,但這些都不是核心的問題,總歸意義不大。所以,我們還是要回頭反觀,看看自己的修行結果究竟如何。
有些人雖然一直都在學習、聞思,卻沒有修,只是把佛法當作一種文化、哲學去研究,這就和學校裏的教授沒有什麼差別了。很多大學教授也在研究佛教,但多數人卻不信佛,更沒有修行、解脫的觀念,遇到問題的時候,也不會用佛法的智慧去對治。理論上的紙上談兵,是不能解決關鍵問題的。
(二)隨煩惱
接下來介紹二十種隨煩惱。隨煩惱也可以說是根本煩惱的一部分,因爲是跟隨前面的根本煩惱而産生的,所以叫隨煩惱。
1、忿
忿即忿怒。忿怒和嗔恨心的差別在于:嗔恨心是生氣這種情緒的總體,沒有大小之分,只要沒有發展到打人、罵人的程度,都屬于嗔心。而忿怒最初是一般的生氣,再發展就要開始打人了。這已經不是負面情緒,而屬于毀滅性情緒了。忿怒是二十種隨煩惱中很嚴重的一個,尤其從大乘佛教的角度來說,這種煩惱更是尤爲嚴重。
特別是對修學密宗的人來說,如果金剛道友之間産生了忿恨,到了吵架、打架的地步,就會犯密乘戒,這是非常可怕的罪過。我們一定要把握自己的情緒,萬萬不可讓嗔恨心發展到忿的階段,忿如果不放棄再發展,就變成了恨。
2、恨
恨是在打人之後仍然不後悔、不道歉,一直處于忿怒狀態,一個月、二個月、一年、二年,這種心態叫恨。如果因忿怒而打了人,但立即就後悔了,相互道歉、忏悔,忿就沒有發展成恨。
作爲佛教徒,我們首先不要有嗔;如果有了嗔,則千萬不要發展成忿;如果生起了忿,就再不要把事態擴大到恨;如果恨一直持續不斷,那都沒辦法忏悔了。執持這種心態的人,根本沒資格自稱爲大乘佛教徒,修行人就更不用說了。若是在金剛道友之間産生了矛盾,最好當天能相互道歉;即使當天不能道歉,也最好不要超過24小時;如果過了24小時,就最好不要過一個月,否則罪過會越來越嚴重。
3、惱
嗔心的堅持,叫做恨;嗔心發展到打人的地步,就是忿;發展到罵人、說粗語的地步,就叫惱。它們的本質,都是嗔心。忿、恨、惱叁者,都是嗔的不同階段。
一旦有了這些不良情緒,不但身體會分泌很多毒素,有害于身心健康,自己和他人會感覺不幸福、不快樂,而且還會造作嚴重的罪業,嚴重地違背了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走到了與慈悲心完全對立的立場上,所以,我們一定要想方設法控製、對治、減少這些煩惱。當然,要想徹底斷除,那就需要在證悟以後才能實現了。
我們不能認爲,學佛就是多聞思,只要把五加行修完,就很圓滿了。如果煩惱沒有減少,也許我們學佛的方法都已經完全錯了。
4、害
所謂害,就是傷害衆生的情緒。害的範圍有點廣,以嗔恨心打、殺、偷等等的心態,都屬于害。雖然害也是嗔心,但嗔心不一定是害。比如雖然很生氣,但沒有想去打殺衆生等等,就不是害。嗔心發展到很嚴重的時候,才有可能變成害。害非常危險,稍不注意,就會造作很大的惡業。
5、嫉
很多人雖然有權有錢、應有盡有,最後還是不幸福。主要的原因,就是嫉妒。嫉妒的對境,是其他人的優點或優越之處,比如有錢、有權、有名聲、修行好、更精進等等。看到別人比自己優秀,一般會産生兩種情緒:一種是隨喜,就像自己好一樣地高興,這種心態的功德相當大;另外一種就是嫉妒、不高興,憑什麼他比我好?他怎麼能超過我?隨著不高興的後面,還會滋生其它的負面情緒,嗔恨、抱怨、詛咒等等。
爲了減少嫉妒,平時就要少看電視,少看廣告。因爲電視廣告中,充斥著有錢人的生活方式,我們很容易産生嫉妒心與攀比心。同時因爲受到刺激,還會增長貪欲心,嚴重的,甚至會爲此铤而走險——欺騙、偷盜、搶劫,想盡一切手段去掙錢,最終走向犯罪的道路。如果想幸福,就不要去看鄰居的家,以免産生嫉妒心,要學會安于現狀。
有嫉妒心的人永遠都不會幸福,因爲嫉妒的本質,就是不愉快、不開心。嫉妒別人修行好,是對法的嫉妒;嫉妒別人比自己有錢,開的車比自己的好,住的房子比自己的寬,穿的衣服比自己的貴,戴的表比自己的高檔等等,則是對世間法的嫉妒。這樣活著,是多麼辛苦啊!
因爲嫉妒,有些天性野蠻的人,會以各種不正當手段去破壞別人的幸福。嫉妒不但會影響我們的生活,而且還會阻礙我們的解脫。古今中外有很多事例,都證明了嫉妒的危險性。
人的情緒是可以培養、訓練的,既然我們要追求幸福,就要盡量去控製那些會給我們帶來不幸的情緒。消除嫉妒,學會隨喜,都是幸福的源泉。另外,修四無量心中的喜無量心的前提,就是要找到一個幸福、健康的人,如果沒有這樣的人,那我們怎樣去修喜無量心呢?對修行人來說,通過長期修習隨喜心、喜無量心的訓練,就能慢慢養成習慣,看到別人比自己好不但不會嫉妒,反而由衷地歡喜、隨喜,這就是修行人的風範。
6、覆
當自己犯戒、犯罪,或做了一些不道德的事情後,因擔心把事情說出去會影響自己的收入、名聲,讓自己在別人面前擡不起頭等等,而極力瞞天過海,遮蓋、覆藏自己的過錯,就叫做“覆”。“覆”也是一種很嚴重的煩惱,一旦有了“覆”,就永遠不能忏悔,也永遠沒有機會清淨罪業。佛經裏說,公開自己的錯誤與過患,隱藏別人的過失與缺點,能減少自己的罪業。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其結果可想而知。
7、诳
因貪圖別人的恭敬與供養等等,哪怕自己沒有任何…
《慧燈之光十 四聖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