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十八課(十五)令法入道就是修行

  聖者言教 第十八課(十五)令法入道就是修行

  按照傳承法規,修學密法需要從加行開始入手,但有些弟子可能沒有這樣充裕的時間,這時我們不能因此認爲他暫時不具備進入密宗的緣分而讓他遠離我們的講堂。要記住,凡對密法生起信心者,都是有緣的信衆,但在度化過程中,要根據他的條件來樹立不同的方便道。

  但這是否意味著,具有這樣因緣的弟子有些法需要修,有些法不用修呢?不,釋迦牟尼佛留給我們的教法沒有一個是不需要修的。小乘教法需要修,大乘教法也需要修,一切經典都需要念誦,但是能修持多少,根據個人的條件定奪。按照我們亞青寺曆代傳承祖師的法規,需要先把加行修完再開始進入正行。這麼做的目的是爲了給將來修學正行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果前面沒有清淨業障與積累資糧作爲基礎,修學後面的正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爲了能順利修學正行,我們應該要先打好前行這個基礎。這是曆代傳承祖師的法規,亞青寺所有的弟子也都是如此修學的。

  但對于只能長時間呆在漢地而不能在高原地方修法的弟子而言,我們也不能說,由于你不能修學加行,所以必須把你驅逐出去。當然不能這樣。因爲法無定法,針對不同衆生的根機有不同的法門。如果法與根機不需要對應,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講解八萬四千種法門就是多余的事了,因爲佛陀不觀待根機,只要講一個法,行也是這樣,不行也是這樣就可以了。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釋迦牟尼佛針對不同的根機傳講了很多的方便道。我等曆代傳承祖師無垢光尊者也曾經說過:“教法乘次無量,入乘之門衆多,演說之詞聚亦廣大。”就是由于衆生根機不同的緣故,才會有衆多的教法。懂得這些道理非常重要。如今在世上也有很多說法,比如某某導師說,應該修他這個法,某某導師又說不需要修這個法,有些又說修一個法可以代替其他法等等。當然,導師這麼講解可能有一些密意,但你作爲希求解脫的修行者,就必須要懂得導師爲什麼要這麼說。

  有些弟子年齡有點偏上,因此在修加行過程中,覺得一次性完成十萬遍大禮拜恐怕有些困難,是否可以早上先磕大頭,下午就修一些金剛薩埵或供曼茶等可以坐著修的修法?當然可以。要記住,我們一切修法的目的都是爲了積資淨障。因爲我們的心永遠不會有休息的時間,它不會像商店一樣,上班的時候營業,下班的時候關門,具有暫停的時間。因此,當你磕頭的時候是在修法,修金剛薩埵,供曼茶的時候也在修法。我們什麼時候修法,都是在對治煩惱。尤其高原地方海拔高,氧氣稀薄,有些身體不太好的人不間斷地磕十萬個頭,恐怕身體也吃不消。所以早上磕頭,下午修其他加行完全可以,也非常好。

  我們如是修行目的是爲了輾轉增上二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首先以世俗菩提心行持一切善法,它總分爲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兩種。願菩提心分爲慈悲緣衆生智慧緣大覺。我們在修法過程當中,發願的對境是天下一切衆生,也就是說,無論現前一切衆生處于什麼樣的環境之中,都生起慈悲之心,這就叫慈悲緣衆生。生起慈悲心以後要將衆生他安置于何處呢?要將他們至于佛果或者清淨刹土之中,這就叫智慧緣大覺。因此,願菩提心要具備慈悲緣衆生和智慧緣大覺這兩個條件。令叁門趨入佛法,就是行菩提心。我們修行期間,時時都要具備這兩個條件。

  【爲令法趨入于道,祈禱上師大悲威光賜予加持。】

  前面是講解將心趨入于法,現前是講解把法趨入于道。並且祈禱上師大悲威光詞語加持。念誦儀軌中有這樣的祈禱文,所以這裏也按照念誦儀軌做的一些解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