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學的黃金時代 10· 曹洞宗的祖師洞山良價▪P2

  ..續本文上一頁要回到現象世界,爲衆生而工作,而說法。這第叁階段可以稱爲“正中來”。從本體回來的人,雖然到了現象世界,但卻不是屬于現象世界。洞山曾爲這階段作了首頌偈:“正中來,無中有路隔塵埃,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

  這首頌是說,他了解要把自己親身的體驗,告訴那些未悟的人,是不太可能的;他也了解用清楚易記的公式來代替事物本身,是會産生很大的偏差。這也正是禅師們之所以常用否定法,而不願沿襲舊規。有時,他們用有趣的寓言,標新立異的話,甚至于用棒,用喝,用無意義的回答等去對付所提出的重要問題。而不采用那種令産生錯覺,或使人厭煩的呆板定義,和系統的觀念。偉大的禅師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喚醒學生的潛能,使他們想到自己,想想自己是誰。至于他們是否已運用了最完全美的方法,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4)第四階段:當悟道者深入到現象世界後,他感覺此刻比以前更自在,他體驗到煩惱就是菩提。以前他只是在理智上了解本體和現象是合一的,現在他已是新身具(有這種經驗了。他看出本體現象同屬相對的範圍,不是絕對的。正如老子所謂的妙(本體)和徼(現象),共出于玄同。這個玄同是比本體和現象更高的。事實上,本體和現象都是從同一個根源中流出的河川,只是人們加以不同的稱呼而已,其實它們本身並沒有真正的差別。開悟後的人並不是只有一個本體的自我,而是和現象融爲一個整體的。他並不只希冀著本體,而是要從事物身上,“上窮碧落下黃泉”的,直探到無極之境。我們如果讀到洞山所作的頌,對于這點將更爲明了:“兼中至,兩刃交鋒不須避,好手猶如火裏蓮,宛然自有沖天志”。

  (5)最後階段,這時,他的心已,由本體和現象的融合,而到本體和現象的一體。在前一個階段時,仍然有超然的物外的希望,這可以稱爲“超宇宙”,而現在卻更進步了,可稱“超以象外,得之寰中”。因爲一個人達到了超然境界之後,他卻必須回到這個本體現象合一的世界,這才是“百尺竿頭須進步”的真義。在前一階段,他是英雄;但這時,他發現了地上的樂園,發現生活上任何極平凡的事,都是最神聖的。這便是煩惱即菩提的境界。正如洞山的頌:“兼中到,不落有無誰敢和,人人盡欲出常流,折合還歸炭裏坐”。

  所謂“炭裏坐”,是說完全包圍在黑暗中。洞中把這境界當作精神發展的最高峰,比起前面的階段來,也許有人以爲有點虎頭蛇尾之感。其實一個精神玄妙的人,如果他最後所發現的,和以上所說的完全不同的話,那才是令人詫異呢!所以即使是在極度神秘境界中,這種不平凡對他卻是非常有用的。他是和老子,莊子,普羅泰奴斯(Plotinus),愛克哈特

  (Meister

  Eckhart)和十字若望是同一個境界。老子說:“知不知上”,那些崇尚玄黑的禅師都和老子的見解相呼應。洞山所說的“炭”,也只是玄黑的一種象徵。他曾說:“有一物上柱天,下住地,黑似漆,常在動用中”。

  這簡直像一個謎語。其實,這不只是謎;而是道,而是玄同。

  另外,洞山又提出五個階段,叫做:1、向2、奉3、功4、共功5、功功。顯然這是指導學生精神修練的一個方位藍圖。

  (1)向:

  禅師必須非常仁慈,他的行爲和智慧才能受學生的愛戴,也才能實現他的理想。洞山曾作偈說:“聖主由來法帝堯,禦人以禮曲龍腰,有時鬧市頭邊過,到處文明賀聖朝”。

  在政治舞臺上,這也許是最高的成就了。但在精神的層次上,這還只是一個開始。

  (2)奉:

  學生必須全心全意的集中于禅思,並接受嚴厲的訓練。以前的熱情只是浮光掠影,現在卻炬火內燃,漸達爐火純青之境。洞山曾作偈說:“洗淨濃妝爲阿誰,子規聲裏勸人歸,百花落盡啼無盡,更向亂峰深處啼”。

  這首偈子需要略爲注解。在第一句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位學生已開始畢生的探險索,他已洗盡了一切粉飾,可是這樣做究竟爲了誰呢?這答案是在第二句中,不是禅師逼他這樣做,而是一種奇妙的聲音催他回去。這聲音是用杜鵑的啼聲來象徵,因爲在中國詩話裏,認爲杜鵑的聲音是“子歸!子歸!”可以喚起遊子的思鄉之情。但這位學生聽到的又是誰的聲音呢?也許是他的兄弟、姊妹、愛人、朋友、或雙親的聲音。總之是和他非常親近,而無私心者的聲音,是提醒他不要再作這種無目的的浪遊。這聲音不是冷酷的,而是像夏天的習習涼風那樣溫柔,溫柔得令人軟綿綿的無法抗拒。但究竟是誰的聲音呢?

  在這個階段中,學生關心的是所傳來的信息,而不是發信息的是誰?他仍然是在”信位“,尚未進入“人位”。這個信息是要他回家,但和尚卻是出家人。是否杜鵑的啼聲,要他回到離棄了的家中?當然這是不可能的。那麼,究竟要他回到什麼家呢?是要他回到內心的家,這種反觀是內在生活的開始。

  最後兩句是說,經驗豐富的老師將會告訴學生:他不是唯一需要回家的遊子,即使精神生活發展到最高的境界,仍然還是在回家的路上。這種說法使學生不致猶疑,因爲那將使他們了解在回家途中,不是他孤獨的一人,而是有很多好的行伴。

  (3)功:

  這一階段是甯靜的,快樂的,甯靜是由自己努力得來的,而快樂卻是意外的收獲,洞山曾有偈說:“枯木花開劫外春,倒騎玉象趁麒麟,而今高隱千峰外,月皎風清好日辰”。

  這風景是多麼美麗,多麼安靜啊!筆者的任何注解都會沾汙了它。不過只有第二句需要略作說明。所謂玉象就是象徵道的作用,麒麟是指最終目標的道。現在,求道的人已進入了完全被動的途徑,任“道”帶著他去。所謂“倒騎”是說像赤子般真誠的信托母親,這完全是一種被動的精神,這樣才是“無爲而無不爲”。

  (4)共功:

  前面的階段是枯木開花,是高隱千峰外,而這一階段卻是清泉流滿了叁界,正如洞山的偈子:“衆生諸佛不相侵,山自高兮水自清,萬別千差明底事,鹧鸪啼處百花新”。

  這首偈子可以說是莊子齊物論的一個縮影。有一次洞山曾說:“唯有體驗到超佛之事的人,才能和他談談”。

  當時有和尚問:“什麼是超佛之人”

  洞山回答說:“非佛”。

  在這個超佛之人眼中,佛和衆生都沒有什麼大差別,這是該偈第一句的意思。在第二句,關鍵在于這個“自”字,山高水深,“幹卿底事”,你無須去過問它們的存在,也無權去判斷它們,或者去區分它們。你憑什麼去非難別人的奴仆?你有什麼資格,把主當作客來批評。要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于你已泯滅了分別意識,你便會像鹧鸪一樣“啼處百花新”。

  (5)功功:

  在第叁個階段中,你是單獨的“功”;在第四個階段中,你是與萬物“共功”。但洞山的精神卻並不止于此;他像一只清晨的雲雀,一直向上飛翔,直到牠不能再飛。他這種經驗也不是肯定的:“頭角才生已不堪,擬心求佛好羞愧,迢迢空劫無人識,肯向南詢五十叁”。

  當他好不容易剛露了頭角,有點自得時,卻立刻感覺到羞愧,這似乎是很苦悶的事啊!不過去時種苦悶接著便很快的被消解了。因爲我們雖不能真正認識自己,但空劫以來,也沒有人認識他自己。其實那個自己不是我們知識的對象,不是讓我們去知的,因爲他就是我們自己。

  洞山把這首偈語當作精神修養的極峰,正說明了他和羅漢桂琛的“不知最親切”是同一見地。

  在這裏,我們要一提默燈莊思想的一段描寫:“莊子把生命看作一個神秘的整體,它的神秘不是用明確的原理所能把握,不是用邏輯的辯證所能了解,也不是用社會的習俗,和人品德行所能充實的。他要追求那個不能表達的,但卻是活潑潑的,就是那不可名的道”。

  由于洞山是屬于石頭的法統,而石頭和莊子思想有密切的關系,因此默燈描寫莊子的話,也是非常適合于洞山的。

  洞山的最終理想,甚至于要超越了悟,正如他說:“天真而妙,不屬迷悟”。

  它是超越了任何兩邊之見的,如主和客,本體和現象,默和言,肯定和否定,爲和無爲,敏和漸,動和靜,內處外。從下面一句話中,可以看出他思想的精妙,他說:“真常流注”。

  他很多精妙的思想都是在他寫給曹山的長偈中,不過這些都是思解的,而不是實證的。因爲它們都是觀念化的,而不是像他悟道偈那樣的屬于心的證悟。他給曹山的偈子中,寫得最精彩的是後面兩句:“潛行密用,如愚如魯”

  在這裏,可以看出洞山是怎樣一位敏捷,老練的導師了!在他的血液中流動著的,不僅是老子的深邃悟力,而且是老子的老練圓滑。

  在表面上看,洞山反複強調精神生活的五個階段,和他的祖師青原的“不落階級”是背道而馳的。但我們要了解,到了洞山手上,它們才被公開的當作一種方便說法。只要把他們看作一種權宜的方法,它們也自有其重要的地位。否則,把它們誤作基本的原理,自然會變成一種棘手的障礙了。

  洞山之所以成爲偉大的老師,特別是在于他知道學生的需要,他終其一生都是一位毫無私心的老師,在他臨終前的一幕更是非常的動人。那是在公元八六九年的春天,他病倒了。有個和尚問他:“師父有病是否還有不病的體呢”?

  洞山回答:“有”

  對方又問:“不病的體,是否看得見師父呢”?

  洞山回答:“是我在看他”。

  對方又問:“不知師父怎樣看他”?

  洞山回答:“當我看時,看不到有病”。

  這種把不病看作真我,正是禅的方法。換種說法,只有化身會生病,法身卻是永遠健康,圓滿,不生,不死的。

  當洞山感覺到要死時,他便洗臉沐浴,穿上長袍,敲鍾向大家辭別,然後端坐著不再呼吸。大家看到這情形,都如喪考妣似的在哭,突然洞山張開了眼,對哭泣的和尚說“出家人要能心不染著于物,才是真正的修行,勞生息死,是人的常情,悲恸又有什麼益處呢”!

  于是他便叫主事的人辦“愚癡齋”。僧徒們知道齋後,便要離別親愛的老師,都不敢速辦。一直拖了七天,才把齋食辦好,洞山和他們共吃。餐後,又對他們說:“清靜一點,不要吵我,做一個僧徒,當別人臨終時,千萬不要喧動”。

  于是他回到方丈室,端坐長逝。最令人難忘的是他一直到臨終仍然保持著那種特立獨行,而又平實質樸的精神。

  

《禅學的黃金時代 10· 曹洞宗的祖師洞山良價》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