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吝啬鬼——葛朗臺一樣的,那樣的守財奴,他把金錢占有己有,而且不願意去付出那一種狀態叫貪心。你如果把企業做得越大你幫助的員工越多,你收集的財富然後再回饋到社會當中去,這不叫貪心的。通過我們這個平臺然後把這些金錢能運作得更好,在我們的人生裏面,不單單是財富是一種貪心,很多很多欲望都是這樣的。就好像說,我本來吃了一碗飯飽了,看到好吃的要吃兩碗飯,甚至吃叁碗把自己撐著,貪吃那個東西實際上就是一種貪心。在我們的生活裏面不斷地把這樣的一種無止境的占有心除掉。這樣慢慢地我們那種大愛之心就會打開。那一種對人性平等的那樣的一種高度,你就會認識得更透徹,你會知道人活在世間的價值取向,人生的目的,人生存在的那種有意義的理念應該怎麼樣去體現出來,你的心就會了解得特別透徹,就不會認爲我活著就是爲了賺錢,我活著就是滿足自己的那種感官認識。自己活著的就是爲了物質而存在的時候,那你的人生局限就會很狹小,很多問題你會看不開,放不下,你的人生活著就是爲了滿足這些東西的時候,你很多問題就會受到它的局限。當我們貪心很重的時候,就像在我們身上勒了一條很大很緊的繩子一樣,把我們的手腳都綁得緊緊的放不下。就好像我們去開公司,我投資了錢,你們爲我打工,賺到的錢一定要爲我享福。當你有這樣的一種思想,你就想盡一切辦法從員工身上榨取到更多的財富,從産品當中追求更大的利益。那個時候,你就會活得不快樂。
我曾經還記得有一個報道,一個美國人他每天算哪個超市買東西會便宜兩分,做哪一個公交車會便宜幾毛,通過什麼方法可以淘到最便宜的貨,把這些東西算得很精,乃至找一個修煤氣的人,他都會打好幾個電話,找一個只要便宜兩毛或者說便宜一塊錢的,他都會在這樣的衡量裏面找到,所以他發現活著很不快樂,幾年下來以後,他身上全是毛病,每天睡覺睡不好,一天到晚想盡辦法去計算別人。最後發現,這樣計算下來最終的一個結局就是把自己計算進去了,把自己人生快樂也算進去了,把自己人生的喜悅和開闊的那種心境全部都算進去了。後來他把這些東西全部放下的時候,他說快樂是什麼?人活的意義是什麼?就是把這些東西都放下。
很多人去做一些公益事業的時候,完全沒有報酬,他覺得那個過程是最開心的,因爲他沒有一個期待,我今天去做這件事情,我要能得到多少報酬?當然有期待的時候,那個得到跟他的期待如果不一致的他就會不開心。我們沒有任何期待,完全去付出的時候,那個過程是最快樂的。就像很多人去當志願者,很多人到養老院去給老爺爺洗衣服,唱歌,拖地板,他覺得這個過程是他今天活著是最快樂的過程。因爲他沒有期待,沒有期待所得到的就很多了。我們人總是把各種各樣的條件強加在自己身上,反過來講,我們無條件的去付出,無條件的誠心誠意的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回報到你身上的是最多的。包括去談一個項目,去做一個沒有要求的工作。最後你發現,你比有期待和沒期待完全是兩回事。可能沒期待所達到你的期待的效果更大。前一段時間不是金融風暴嘛,波及整個世界。美國有一家餐廳,我看到的是新聞報道,這樣講的,很多高級餐館門前冷落,其中有一個餐廳反而在這樣的狀態裏面生意火紅,而且人滿爲患,你們知道這家餐廳是怎麼經營的?不是低價,它沒有要求客人來這裏吃一餐多少錢,吃飽了覺得這頓飯值多少錢就往裏面放多少錢。如果說實在沒錢,你覺得不好意思,可以到這裏面打工,覺得打半天工值吃一餐飯,就打半天工。所以,他的家餐廳生意特別好,每個人都吃得很開心。最後那個餐館老板自己總結講,他說基本上每一個人都給予適當的價錢。這樣,生意很好,他也從這裏面賺到很多錢。
從這個案例裏面反思到一些東西,就是說人性和物質最基本的一種規律是什麼?人和人交往的過程當中,見到這個人總想著他口袋裏的錢變成我口袋裏的錢,總想從他身上撈到更多利益的時候,你有目的的時候就會覺得你在我身上有企圖,有企圖我原來的心是打開的,慢慢就會收起來了。當我們無條件的把心打開,無條件的爲對方奉獻,無條件的包容和接納對方,最後你說什麼他都相信。如果能做到佛教裏面講的叁輪體空的思想,只問自己有沒有無條件的付出,不要問自己得到多少回報,那你就能做到最頂級的銷售。實際上真正的銷售應該是無條件的付出。這裏面的思想跟佛教裏面的叁論體空的思想實際上是一致的,跟佛教裏面講的菩薩道的那種思想只問自己耕耘不問收獲,那樣的一種理念是一致的。你看看佛教到現在兩千多年,它的每一個寺院基本上都是一個理念,叁門殿,天王殿,大殿,法堂……,然後每一個出家人穿的衣服都是一致的,傳播的思想都是一個道理。所以我們到現在還沒有賣東西,所以我們收到的是最多的。當你有要求的時候,你所得到的就越少。當然這裏面好像跟我們現在的企業裏面很多東西不一定吻合,但是應用到企業裏面去,你的企業就會做得很好,無論員工,客戶,産品開發,一定要有這樣的一種精神,注入到這裏面去,稻盛和夫他的企業做得那麼好,特別是他的京瓷公司四十年從來沒做到虧損,他是怎麼做成的?他裏面講到了,他做每一件事情,首先考慮的是不是利他,如果對別人有幫助,即使自己剛開始的時候虧一點,他也無怨無悔地去做下去,當利益群體又多的時候,這些人就不斷地凝聚在他身邊成爲他忠實的消費客戶。這裏面跟佛學的那種奉獻精神,利他思想實際上就是一致的。我們人原始的那種人性就是占有的欲望,無盡量地滿足自己的需求。這樣的一種占有、索取的貪婪之心都是小家的局限,小格局做的事情。我們爲什麼講佛教的智慧是人類最頂級的一種終極智慧呢?因爲他所看待問題的那種高度,是我們現在都無法想象的一種理念。所以我們沒辦法理解他,很多人認爲佛教是遁入空門,佛教是一種很頹廢的一種理念,不是這樣的,它裏面含著很深刻的那種哲學理念在裏面。當我們只以衆生和凡夫心去衡量那種高遠境界的時候,你就永遠沒辦法明白。就像你有一百萬的時候,去想象一下比爾蓋茨怎麼生活,怎麼思考問題,你永遠無法想象他那個境界,拿一百多億拿去做慈善事業,把自己所有的資産捐給慈善機構,只給自己的孩子留一點點錢。真的,我們無法理解他那種思想。
第二個,是不憎恨:當我們自己內心裏面對別人用憎恨心去面對的時候,我們整個內心就得不到清淨,而且被曲扭掉。所看到的問題都是一片漆黑,而且很汙濁,如果我們的內心是這樣,看到的外在世界也就是如此。我們思考問題就得不到清淨和光明。你想想看,當我們自己很生氣,對某一個人很仇恨,對某一件問題很敵對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會怎麼樣?就像火一樣的不斷的煎熬著我們那一顆平靜的心,你想快樂,快樂不起來,你想對某一個人愛也愛不起來。在這樣的內心裏面,他永遠找不到喜悅,叫他愛那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在我們的內心裏面千萬不要讓把仇恨占滿了整個身心。別人如果對我們不好,把它轉化成正面的,他是不好,對我不好,實際上來提醒我,來激勵我,讓我更感覺到自己的不足。因爲我有不足的一面別人才會這樣對我不好。如果我自己都很像佛一樣那麼圓滿的時候,在我的身心理想世界裏面就沒有敵人。所以,當我們還有敵人的時候,後面我們還有很多不足的時候,需要我們去提升和淨化。所以不要在我們的內心裏面有敵人,有煩惱,有恐懼,有挂礙。我們佛教裏面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個禅者,在山林裏面蓋了一個小房子,有一天晚上,月亮皎潔的晚上,有小偷到那個禅寺的房子裏面偷東西。那個禅師在裏面打坐,那個小偷溜到那房間東翻翻,西翻翻,總想翻出一個值錢的東西,翻來翻去沒有,最後很失望的想走掉了。禅師在後面講了說,這位朋友,我身上還有一件衣服還不錯,你把我這件衣服拿走吧,他就把那個衣服疊好以後放在門口,讓那個小偷拿去,當那個小偷看到這件衣服還值一點錢的時候就拿走。禅師看著這個小偷的背影說了一句話,希望他不是拿了一件衣服,而是把月光帶走。第二天早上這個禅寺把門打開的時候,發現昨天晚上拿走的那件衣服整整齊齊地疊好了放在門口,那個禅師看到這件衣服微微一笑,他把月光拿走了。這個意思是什麼?
首先,禅師他已經沒有任何私心,只想去滿足這個小偷當時的那個心情。
其次,當我們內心裏面沒有任何私人的欲望的時候,你的心都可以打開了。你的任何物質的東西,都可以放下,都可以奉獻,都可以跟大家分享。你說那樣的一種人生境界是什麼境界呢?是光明的,是開闊的,是無私的。我們都很渴望這樣的一種境界。
第叁個,癡。就是我執我見的看法和認識,我們對自己,對物質世間,對一切問題的看法不正確的時候,就會給我們很多很多煩惱。你們記住只要讓你在你內心裏面産生煩惱,說明這個看法和想法絕對不正確了。如果你們學佛,讓你感覺到很多約束,很多不開心,很多局限,它不是佛法,真正的佛法應該讓你開心,讓你快樂,讓你從容和灑脫地活在這個世間,包括禅修也一樣,禅修是給你帶來快樂,如果這個禅修給你帶來痛苦,它不是禅修。禅修應該讓你打開一種智慧,這種智慧能引領你的生活,但從局限的人生裏面解脫出來,得到大自在,自由自在地活著,自由自在地存在于天地之間。
我講出來的這十條,就是人合理的自我提升的一個方面,謝謝大家,阿彌陀佛。接下來大家提問。
學員:請問師父,我對每個人都很好,但是他們不會改變,難道是我沒智慧嗎?
賢崇法師:佛教裏面講究的智慧,是正確地面對和處理問題,所有佛學所展現的各種思想,都要用智慧去引導,像利他也要用智慧,包括佛教的慈悲精神也要用智慧,當我們沒有智…
《第十五期止語禅修班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