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吝啬鬼——葛朗台一样的,那样的守财奴,他把金钱占有己有,而且不愿意去付出那一种状态叫贪心。你如果把企业做得越大你帮助的员工越多,你收集的财富然后再回馈到社会当中去,这不叫贪心的。通过我们这个平台然后把这些金钱能运作得更好,在我们的人生里面,不单单是财富是一种贪心,很多很多欲望都是这样的。就好像说,我本来吃了一碗饭饱了,看到好吃的要吃两碗饭,甚至吃三碗把自己撑着,贪吃那个东西实际上就是一种贪心。在我们的生活里面不断地把这样的一种无止境的占有心除掉。这样慢慢地我们那种大爱之心就会打开。那一种对人性平等的那样的一种高度,你就会认识得更透彻,你会知道人活在世间的价值取向,人生的目的,人生存在的那种有意义的理念应该怎么样去体现出来,你的心就会了解得特别透彻,就不会认为我活着就是为了赚钱,我活着就是满足自己的那种感官认识。自己活着的就是为了物质而存在的时候,那你的人生局限就会很狭小,很多问题你会看不开,放不下,你的人生活着就是为了满足这些东西的时候,你很多问题就会受到它的局限。当我们贪心很重的时候,就像在我们身上勒了一条很大很紧的绳子一样,把我们的手脚都绑得紧紧的放不下。就好像我们去开公司,我投资了钱,你们为我打工,赚到的钱一定要为我享福。当你有这样的一种思想,你就想尽一切办法从员工身上榨取到更多的财富,从产品当中追求更大的利益。那个时候,你就会活得不快乐。
我曾经还记得有一个报道,一个美国人他每天算哪个超市买东西会便宜两分,做哪一个公交车会便宜几毛,通过什么方法可以淘到最便宜的货,把这些东西算得很精,乃至找一个修煤气的人,他都会打好几个电话,找一个只要便宜两毛或者说便宜一块钱的,他都会在这样的衡量里面找到,所以他发现活着很不快乐,几年下来以后,他身上全是毛病,每天睡觉睡不好,一天到晚想尽办法去计算别人。最后发现,这样计算下来最终的一个结局就是把自己计算进去了,把自己人生快乐也算进去了,把自己人生的喜悦和开阔的那种心境全部都算进去了。后来他把这些东西全部放下的时候,他说快乐是什么?人活的意义是什么?就是把这些东西都放下。
很多人去做一些公益事业的时候,完全没有报酬,他觉得那个过程是最开心的,因为他没有一个期待,我今天去做这件事情,我要能得到多少报酬?当然有期待的时候,那个得到跟他的期待如果不一致的他就会不开心。我们没有任何期待,完全去付出的时候,那个过程是最快乐的。就像很多人去当志愿者,很多人到养老院去给老爷爷洗衣服,唱歌,拖地板,他觉得这个过程是他今天活着是最快乐的过程。因为他没有期待,没有期待所得到的就很多了。我们人总是把各种各样的条件强加在自己身上,反过来讲,我们无条件的去付出,无条件的诚心诚意的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回报到你身上的是最多的。包括去谈一个项目,去做一个没有要求的工作。最后你发现,你比有期待和没期待完全是两回事。可能没期待所达到你的期待的效果更大。前一段时间不是金融风暴嘛,波及整个世界。美国有一家餐厅,我看到的是新闻报道,这样讲的,很多高级餐馆门前冷落,其中有一个餐厅反而在这样的状态里面生意火红,而且人满为患,你们知道这家餐厅是怎么经营的?不是低价,它没有要求客人来这里吃一餐多少钱,吃饱了觉得这顿饭值多少钱就往里面放多少钱。如果说实在没钱,你觉得不好意思,可以到这里面打工,觉得打半天工值吃一餐饭,就打半天工。所以,他的家餐厅生意特别好,每个人都吃得很开心。最后那个餐馆老板自己总结讲,他说基本上每一个人都给予适当的价钱。这样,生意很好,他也从这里面赚到很多钱。
从这个案例里面反思到一些东西,就是说人性和物质最基本的一种规律是什么?人和人交往的过程当中,见到这个人总想着他口袋里的钱变成我口袋里的钱,总想从他身上捞到更多利益的时候,你有目的的时候就会觉得你在我身上有企图,有企图我原来的心是打开的,慢慢就会收起来了。当我们无条件的把心打开,无条件的为对方奉献,无条件的包容和接纳对方,最后你说什么他都相信。如果能做到佛教里面讲的三轮体空的思想,只问自己有没有无条件的付出,不要问自己得到多少回报,那你就能做到最顶级的销售。实际上真正的销售应该是无条件的付出。这里面的思想跟佛教里面的三论体空的思想实际上是一致的,跟佛教里面讲的菩萨道的那种思想只问自己耕耘不问收获,那样的一种理念是一致的。你看看佛教到现在两千多年,它的每一个寺院基本上都是一个理念,三门殿,天王殿,大殿,法堂……,然后每一个出家人穿的衣服都是一致的,传播的思想都是一个道理。所以我们到现在还没有卖东西,所以我们收到的是最多的。当你有要求的时候,你所得到的就越少。当然这里面好像跟我们现在的企业里面很多东西不一定吻合,但是应用到企业里面去,你的企业就会做得很好,无论员工,客户,产品开发,一定要有这样的一种精神,注入到这里面去,稻盛和夫他的企业做得那么好,特别是他的京瓷公司四十年从来没做到亏损,他是怎么做成的?他里面讲到了,他做每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是不是利他,如果对别人有帮助,即使自己刚开始的时候亏一点,他也无怨无悔地去做下去,当利益群体又多的时候,这些人就不断地凝聚在他身边成为他忠实的消费客户。这里面跟佛学的那种奉献精神,利他思想实际上就是一致的。我们人原始的那种人性就是占有的欲望,无尽量地满足自己的需求。这样的一种占有、索取的贪婪之心都是小家的局限,小格局做的事情。我们为什么讲佛教的智慧是人类最顶级的一种终极智慧呢?因为他所看待问题的那种高度,是我们现在都无法想象的一种理念。所以我们没办法理解他,很多人认为佛教是遁入空门,佛教是一种很颓废的一种理念,不是这样的,它里面含着很深刻的那种哲学理念在里面。当我们只以众生和凡夫心去衡量那种高远境界的时候,你就永远没办法明白。就像你有一百万的时候,去想象一下比尔盖茨怎么生活,怎么思考问题,你永远无法想象他那个境界,拿一百多亿拿去做慈善事业,把自己所有的资产捐给慈善机构,只给自己的孩子留一点点钱。真的,我们无法理解他那种思想。
第二个,是不憎恨:当我们自己内心里面对别人用憎恨心去面对的时候,我们整个内心就得不到清净,而且被曲扭掉。所看到的问题都是一片漆黑,而且很污浊,如果我们的内心是这样,看到的外在世界也就是如此。我们思考问题就得不到清净和光明。你想想看,当我们自己很生气,对某一个人很仇恨,对某一件问题很敌对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会怎么样?就像火一样的不断的煎熬着我们那一颗平静的心,你想快乐,快乐不起来,你想对某一个人爱也爱不起来。在这样的内心里面,他永远找不到喜悦,叫他爱那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在我们的内心里面千万不要让把仇恨占满了整个身心。别人如果对我们不好,把它转化成正面的,他是不好,对我不好,实际上来提醒我,来激励我,让我更感觉到自己的不足。因为我有不足的一面别人才会这样对我不好。如果我自己都很像佛一样那么圆满的时候,在我的身心理想世界里面就没有敌人。所以,当我们还有敌人的时候,后面我们还有很多不足的时候,需要我们去提升和净化。所以不要在我们的内心里面有敌人,有烦恼,有恐惧,有挂碍。我们佛教里面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禅者,在山林里面盖了一个小房子,有一天晚上,月亮皎洁的晚上,有小偷到那个禅寺的房子里面偷东西。那个禅师在里面打坐,那个小偷溜到那房间东翻翻,西翻翻,总想翻出一个值钱的东西,翻来翻去没有,最后很失望的想走掉了。禅师在后面讲了说,这位朋友,我身上还有一件衣服还不错,你把我这件衣服拿走吧,他就把那个衣服叠好以后放在门口,让那个小偷拿去,当那个小偷看到这件衣服还值一点钱的时候就拿走。禅师看着这个小偷的背影说了一句话,希望他不是拿了一件衣服,而是把月光带走。第二天早上这个禅寺把门打开的时候,发现昨天晚上拿走的那件衣服整整齐齐地叠好了放在门口,那个禅师看到这件衣服微微一笑,他把月光拿走了。这个意思是什么?
首先,禅师他已经没有任何私心,只想去满足这个小偷当时的那个心情。
其次,当我们内心里面没有任何私人的欲望的时候,你的心都可以打开了。你的任何物质的东西,都可以放下,都可以奉献,都可以跟大家分享。你说那样的一种人生境界是什么境界呢?是光明的,是开阔的,是无私的。我们都很渴望这样的一种境界。
第三个,痴。就是我执我见的看法和认识,我们对自己,对物质世间,对一切问题的看法不正确的时候,就会给我们很多很多烦恼。你们记住只要让你在你内心里面产生烦恼,说明这个看法和想法绝对不正确了。如果你们学佛,让你感觉到很多约束,很多不开心,很多局限,它不是佛法,真正的佛法应该让你开心,让你快乐,让你从容和洒脱地活在这个世间,包括禅修也一样,禅修是给你带来快乐,如果这个禅修给你带来痛苦,它不是禅修。禅修应该让你打开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能引领你的生活,但从局限的人生里面解脱出来,得到大自在,自由自在地活着,自由自在地存在于天地之间。
我讲出来的这十条,就是人合理的自我提升的一个方面,谢谢大家,阿弥陀佛。接下来大家提问。
学员:请问师父,我对每个人都很好,但是他们不会改变,难道是我没智慧吗?
贤崇法师:佛教里面讲究的智慧,是正确地面对和处理问题,所有佛学所展现的各种思想,都要用智慧去引导,像利他也要用智慧,包括佛教的慈悲精神也要用智慧,当我们没有智…
《第十五期止语禅修班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