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人生
贤崇法师第13期止语禅修班开示
石莹居士整理
非真非假的生活
很多人都认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只有现在是真实不虚的,而过去和未来都是虚幻的假象。可是当你用心地去感受生活,仔细地观察生活,你会发现你所谓真实其实是不存在的。爱因斯坦说,时间和空间都是人们的错觉。既然是错觉,那么时间当然不是真实的,空间也不会是真实的。
在科学研究物质组成的实验中,我们了解到物质分解到最后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元素组成,它们的最小单位就是分子、原子,而物理学家们告诉我们,如果要把这些小单位再继续分解下去,到最后所有存在的事物都会转化成能量。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看到的、接触到的一切一切的物体都是由能量组成的。宇宙中那些你看起来真实的东西都是不真实的,这也就是佛理中说的事物是无时无刻都在流动、变化的。
佛经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可以容纳介质单位,一个介质中也可以展现三千大千世界。我们常常会觉得自己所处的这个物质世界浩瀚无际,殊不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它是那么的渺小。比如说,从浙江飞到新疆需要五个多小时,从浙江开车去福建也要一整天,我们的感觉告诉我们浙江和新疆、浙江和福建的距离都是那么大,大到这有一个大的概念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实际的距离自己难以预计。以上的这些只是我们的视觉效果,相比之下,短短的一天或是五钟头我们就抵达目的地,时间上又好像很快。既然时间和空间的大小、长短都是自己的感觉,我们又如何认定它们的真实性呢。
大家不知是否记得那张太空画面,在那里我们这个蓝色水球就像是宇宙中的一颗灰尘。既然地球在外太空只是一颗微尘,那么说不定我们地球上的一粒尘土从成形到随风而飞,然后因为突然的一场大雨,砸回了地面,这个过程类似于宇宙成、住、坏、空的过程。也许在这个过程中,在那颗尘土里存在的世界已经经过了千百年,只是对于我们来说,它的存在不过是一瞬间。那么也说不定我们的地球对于另外一个世界来讲就是一个微尘,地球已经经历过的千万亿年的成、住、坏、空只是它们的一瞬间而已。记得《战地密码》中的一个智者和他儿子说: “如果你把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粒灰尘放大和地球一样大的时候,你会发现它里面同样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命,它也有生命存在的一切过程”。
仔细想想,真的很有道理。大和小都是相对存在的,我们总是认为很多东西是亘古不变的,这些错误的看法和思维令我们迷惑和困扰,以至于我们总是在用错误的人生观来面对世界。然后把一切虚幻都看得很重,产生了执着。
记得有一天我去美院帮朋友接他的孩子,我们几个人就在车上闲聊,他们谈到自己的一个同学没有考上大学,不过因为父亲是院长的关系,还是顺利地进入了大学。后来还打趣地说:“那不如直接给他一张毕业证书……”我就在想难道人活着就只是这样:争取文凭、取工作,然后让自己有所成就,得到财富……那最后呢?是死亡了,对吧。人这一辈,不管你当年如何叱咤风云,气盖河山,甚至封侯拜相,都不过石火电光一瞬间,最后历史公正的裁判和时间平等的待遇不过是黄土一杯而已。那又何必执着?
珍惜所有,知足常乐
人活着就是一个过程,感情过程、生活过程、事业过程,日常的衣食住行也是一个过程。让我们将自己的心和身体合二为一(或称之为身、心、灵合一,亦或是叫做身、口、意合一),用一颗喜悦、感恩的心来面对生活,让生活光芒闪烁。
可是我们很清楚,要做到身、口、意合一是不容易的。就像我们在礼佛的时候,应该是身体在拜,口里在念,心中在想,但是因为心总是静不下来,那么烦恼就始终在缠绕着自己。为了解除烦恼,我们要让自己真正地懂得何谓活在当下,知足常乐。
如果一个人今天在吃萝卜,他会希望自己明天可以吃鸡蛋;明天果真吃鸡蛋了,他会幻想自己后天能吃上螃蟹;要是真的在吃螃蟹了,他又在想大后天可不可以吃燕窝了,这就是欲望,人心的贪婪和欲望是无止境的。因为欲望,我们无法活得开心自在,而是永远处于游离状态之中。当我们的心离开身体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就像行尸走肉,自己就是一个植物人,因为身体在,心不在,意识不在了。如果你在和一个人讲话,可是这个人心不在这,思绪已经飞走了,你在说什么他完全不知道。虽然这对你就是不尊重,但你也应当同情这个人,因为他就是活在游离状态中的人。
我的一个朋友,前段时间和她男朋友分手了,痛苦了一段时间后遇上了一个合得来的人,就开始了新的感情。虽然每天面对的人是现男友,可是她的心里却始终惦记着前男友,心思自然不在现男友身上,最后这个男友也离开了她。当她跟我讲完这件事的时候,我跟她说,如果你的心还是停留在离开你的那个人身上,那么你身边的人最后一定会舍弃你。
大家想想看,是不是这样?当我们的心不在当下的时候,我们的灵魂就像不在身体里,整个人就是出于游离状态,这样的生活方式何来乐趣相伴。永远不懂得珍惜自己当下所拥有的,得到了一件想要的东西会期待下一次的更好。有这样一幅画,画的是一个骑高头大马的人昂首走在前面,一个骑毛驴的人悠闲地走在中间,还有一个满头大汗推着小木车的人走在最后面。只是看画的内容,人们恐怕无法立刻理解画中的含义,但当人们将目光投向画上写的几句话时便会恍然大悟,那句话是:世上纷纷说不平,他骑骏马我骑驴,回头看到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毫无疑问,这几句话是以骑驴人的口吻写的。
是啊,人这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骑驴。就算你想骑马,那也犯不着在骑着驴的时候愁眉苦脸,等到你骑上马了,又看到别人坐着马车,那么你依旧会愁眉苦脸地巴望着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坐上马车,这样下去,人这一辈子就连一天快乐的日子都没有的。
禅修就要改变我们这样的一种错误的思维方式,改变我们的这种生活方式,改变我们错误的生活习惯。只有将这些错误摈除,我们的内心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快乐。人有贪婪的本性,对物质的需求永远不会满足,当自己的贪欲在兴风作浪的时候,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得到的东西越来越多。著名作家刘墉对人类这种贪婪的欲望有一段形象的描写:“旅客车厢内拥挤不堪,无立足之地的人想:我要是有一块立足之地就好了;有立足之地的人想:我要是能有一个边座就好了……直到有了卧铺的人还会想:这卧铺要是一个单独包厢就好了”。在这样的思想里,我们人如何能得到快乐。
放下自己
在企业管理中,老板若是有许多欲望,有贪婪的念头,就会有诈取的行为,就会不择手段地去得到自己渴望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一旦有了这些思想,那么他就无暇去关心自己的员工,不会为客户尽心做事,更不会对社会有所贡献。
当老板对员工苛刻的时候,员工会抱怨,这样做事的效率会大打折扣,更不可能保质保量;当老板不尽心尽力为客户着想的时候,那么为客户生产出来的产品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不能使客户满意和放心,客户就会离你而去。这样的企业不可能做得长久。类似地,如果我们以这种心态面对家庭,面对朋友,结果也是一样的。
当我们只想着自己,凡事以自己的利益为先,不考虑和关心他人,别人也不会用心待我们。你会发现在这样的思想下,活着会越来越辛苦,没有几件事可以做得好,自己的人际关系也是一团糟,家里矛盾和冲突愈演愈烈……一切归根到底,就是“我执”,也就是自己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心里只有自己。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得失、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所作所为,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分别、自己看待问题的想法,很少把自己的心和自己的观念放下,客观地去看待问题、看待别人。
禅修要点之二就要求我们破除我执。因为“我执”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比如说孩子饿了就会嚎啕大哭,我们在世上奋斗就是为了名气、利益、钱财、地位,而这财、色、名、食、睡五种欲望就是许多人奋斗的目的。可是,不断地装扮自己,不断地填满自己的欲壑,忙碌了一辈子,到最后得到了什么?许多人至死才明白这一点——不过如此。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临死前同自己的部下说,像我这么伟大的人死时,双手还是空空的,什么也带不走,要告诫后人啊。你们把我的手放在外面,让那些在风光时盛气凌人的人看到。
当我们年轻,精力充沛的时候,总觉得时间多得是,不在乎浪费光阴,但我们很少想到自己年老力衰时的光景,很少想到自己到生命尽头时会是什么样的。记得我的伯父年轻的时候一次能挑起二百多斤的东西,可现在,连走路都是颤颤巍巍的,需要别人来搀。以前,我想都没想过他会变成这样,印象中伯父是很有力量的。可是,再有力量的人终究会有老的一天。所以有时候我也在想等到三四十年之后,我也会跟他一样慢慢地衰老,也会精力不比往日,也会老得要让人搀扶。可是转念想之,这就是事物存在的规律,就是成、住、坏、空的过程。当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最终的结局的时候,我们就不懂得知足,只是一味的索取以满足自己的私欲,到头来,没有得到几天快乐。
学佛就是让我们不断地发现,尽力破除“我执”,将自己放下,让自己可以解脱出来,以不同的精神状态快乐地面对每一天。
摆正心态,相信自己
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一件事没有做好,而自己又总放不下,心就一直惦记着这件事;这时候有第二件事情来了,因为你的心不在,所以你还是做不好第二件事;那么第三件事情就会无法面对……一生之中,所遇之事多不胜数,要是心态不好,事情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全都不能如愿。比如说,自己的脚崴了,又因为肚子不舒服吃不下饭,突然又接到消息厂里出了事,后…
《禅修人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